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王昌龄

塞下曲 · 其二

王昌龄 - []

饮马渡秋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城战,咸言意气高。

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 · 其二翻译文

牵马饮渡过了那大河,寒刺骨秋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网友补充:
    暂无!

塞下曲 · 其二拼音版/注音版

sāi xià qū qí èr。

塞下曲 · 其二。

wáng chāng líng。

王昌龄。

yìn mǎ dù qiū shuǐ,

饮马渡秋水,

shuǐ hán fēng shì dāo。

水寒风似刀。

píng shā rì wèi méi,

平沙日未没,

àn àn jiàn lín táo。

黯黯见临洮。

xī rì cháng chéng zhàn,

昔日长城战,

xián yán yì qì gāo。

咸言意气高。

huáng chén zú jīn gǔ,

黄尘足今古,

bái gǔ luàn péng hāo。

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 · 其二注释

饮(yìn)马:给马喝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得名。秦筑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

: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网友补充:
    暂无!

塞下曲 · 其二评析

此诗为王昌龄《塞下曲四首》组诗的第二首。以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网友补充:
    暂无!

塞下曲 · 其二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指洮,临洮城就在洮畔。“饮马”须牵马入,所以感觉“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却已然“似刀”。足见其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旧历十,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者枕藉,洮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的意思。“白骨”是战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弥漫,战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城战”战的战士,及这以前战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网友补充:
    暂无!

塞下曲 · 其二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补充:
    暂无!

王昌龄 - []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塞下曲 · 其二|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王昌龄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