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赋三门津拼音版/注音版
shuǐ diào gē tóu fù sān mén jīn。
水调歌头 · 赋三门津。
yuán hào wèn。
元好问。
huáng hé jiǔ tiān shàng,
黄河九天上,
rén guǐ kàn zhòng guān。
人鬼瞰重关。
cháng fēng nù juǎn gāo làng,
长风怒卷高浪,
fēi sǎ rì guāng hán。
飞洒日光寒。
jùn shì lǚ liáng qiān rèn,
峻似吕梁千仞,
zhuàng shì qián táng bā yuè,
壮似钱塘八月,
zhí xià xǐ chén huán。
直下洗尘寰。
wàn xiàng rù héng kuì,
万象入横溃,
yī jiù yī fēng xián。
依旧一峰闲。
yǎng wēi cháo,
仰危巢,
shuāng gǔ guò,
双鹄过,
yǎo nán pān。
杳难攀。
rén jiān cǐ xiǎn hé yòng,
人间此险何用,
wàn gǔ mì shén jiān。
万古秘神奸。
bù yòng rán xī xià zhào,
不用燃犀下照,
wèi bì cì fēi qiáng shè,
未必佽飞强射,
yǒu lì zhàng kuáng lán。
有力障狂澜。
huàn qǔ qí jīng kè,
唤取骑鲸客,
wō gǔ guò yín shān。
挝鼓过银山。
水调歌头 · 赋三门津注释
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 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处。
溃:洪水旁决日溃。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语出宋·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杳(yǎo):此指高远。
秘神奸:《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词中神奸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宋·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障狂澜: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挝(zhuā):敲击。
银山:代指涛头。唐·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万叠银山寒浪起。」
-
暂无!
水调歌头 · 赋三门津评析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是金末元初元好问的作品,这是一首抒发情怀之作。词中通过描写三门津的雄奇壮丽,让词人对大自然的美好和黄河的气势磅礴有感而生,其间也寓托了词人在国家危难之秋,以力挽狂澜为己任的自豪和自信。
在这首词同《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都是写游览河山,抒发情怀之作。与《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阕相似,本词气势更足,景观更奇。三门津是黄河中十分险要的地段,河面分人门、鬼门、神门,水湍浪急,仅容一船通过。中有砥柱,即被称为中流砥柱的砥柱山。三门峡所在山奇水急,呈现一幅波浪马远静听松风图奔涌,气势磅砣的景象。
上阕写黄河的气势,写中流砥柱悠闲。「黄河九天上」后两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黄河九天上」似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意境相同。而「人鬼瞰重关」则写明黄河之险,人鬼难过。「长风」后五句,以粗线条勾勒出黄河怒浪滔天,浪花四射的逼人气势。又以吕梁悬水千仞和钱塘八月怒潮形象具体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山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俱备。「万象」后两句,更塑造尽管黄河水大浪急,但仍旧在砥柱山面前变得渺小。「一柱闲」烘托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伟姿,也暗示出作者不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
下阕更是以古典旧事,表达了词人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斗志。「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鹃之危巢」句意,写砥柱山之高峻艰险。「人间」后二句,又用《左传》中「神奸」之典。传说中夏禹将百物之形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由此辨神仙和奸佞的模样。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考验人的地方。「不用」后三句又用二典,一是东晋温峤在朱渚矶下「燃犀」看水下美景。二是写春秋楚国勇士佽飞仗剑入江杀两蛟的故事。以上几个方面,把黄河三门峡的险、恶写得活灵活现。结尾两句「唤取」等,引用李白塑造的骑鲸客的形象,表现词人那不可抑制的豪情壮志。
此词用典较多,也不显含混难懂,典典都扣中主题。从谋篇布局来说,也上下呼应,环环相扣,气势作足。故叶燮《原诗》中称曰:「舒写胸臆,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
-
暂无!
水调歌头 · 赋三门津赏析
这是一首赋写三门峡雄险气势的词篇。在历史上,三门峡以其奇伟险壮而名世,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赋诗为文,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制。元氏此作,笔力雄放,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实为历代咏三门峡作品中难得的名篇。
起首一句,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就视觉而言,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自九天之上飞泻而下;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水流给人心理上造成强烈的震荡,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在「黄河九天上」之后,又紧接以「人鬼瞰重关」一句,是说河水俯瞰着人鬼重关。由仰视而俯瞰,由远而及近,物象也由模糊而趋具体。这两句把黄河水收束到三门峡中,使景物落到实处;虽未见一「险」字,但已险象环生。由于有了这两句交代,「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也就水到渠成。河流落差极大,峡水极深,关隘重重,必然造成世所罕见的奇观,自然会有长风高浪,一定形成「怒卷」之势。而在长风巨浪下,水花四溅,水气氤氲,使得本来给人以温暖的日光也显得寒气森森。这不仅仅是诗人的感觉,也的确是天设地造的自然奇观。以上四句,诗人挥如椽巨笔,挟风带浪,创造了一种雄奇而迷人的境界,极现一个「险」字。至此,诗人仍觉意犹未尽,又连用两个比喻:「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吕梁山,在今山西省离石县东北,山势奇险,是晋西高原的骨幹。《列子·黄帝》篇云:「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三门峡距吕梁山较近,其险峻处相类。如果说这是诗人就近取譬的话,那么用钱塘江八月来潮时的雄壮气势来比三门峡水流之急,则为远喻。此二景,一北一南,皆以雄奇名世,用来比喻三门峡,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再加冠以「峻」、「壮」二字,来明言三门峡之奇险壮阔,可谓淋漓尽致。这两句贴切的比喻,既丰富了全词的内容,又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驰骋想象的艺术洞天。接着,词人又收以「直下洗尘寰」一句,则更加突出了黄河水的凌空直下,具有冲洗整个人世间的豪壮气概。「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前句仍接前面所蓄之势,言黄河水势之大,笔势奇横;后句却一顿而转,写三门峡中砥柱山之稳,笔锋骤敛。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由开篇而来的脱缰野马般的气势,顿然收住,闲和平稳。
下阕笔势虽由敛而舒,但基调却由豪壮激荡变为郁勃不平。「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紧接上阕末尾「依旧一峰闲」而来,写砥柱山上除了鸟儿在上面筑巢,天鹅从那里飞过外,从来人迹罕至,难以攀登。一「仰」字,既抬起气势,又转移视角。从「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以下,全词由写景转为抒发感慨。这两句是表达人世间要这等险要之地也没有什么派上用场,自古以来,无非是为作怪的鬼神提供场所罢了。「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前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燃犀下照」,指《晋书·温峤传》所载,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复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指洞察奸邪。「佽飞」,是汉武帝时官名,掌管弋射鸟兽,这里取其轻疾善射之意。在诗人看来,燃犀洞察妖物的温峤也好,轻疾善射的佽飞也好,都用不着。因为,他们都未必能挽狂澜于既倒。那么,能「力障狂澜」就只有那岿然不动的砥柱山。「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则又说,只有那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峡水。笔酣墨饱,纵抒豪情。
此词纯以气势胜。上阕多写景,下阕多抒情、议论。但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又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峡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
暂无!
水调歌头 · 赋三门津辑评
夏承焘等《金元明清词选》:词写三门之险,笔势奇横,罕有其匹。上阕写景:「万象入横溃」,言黄河水势之大;「依旧一峰闲」,言砥柱山势之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下阕「人间」以下,转入感慨:天地设险,不过成为大盗巨蠹依凭之所;中流砥柱,也未必能挡住狂澜。这是对政治的批判,语气沉痛、激愤。不是一般的登临之作。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遗山之词,亦浑雅,亦博大。有骨榦,有气象。以比坡公,得其厚矣,而雄不逮焉者。豪而后能雄,遗山所处,不能豪,尤不忍豪。牟端明《金缕曲》云:「扑面胡尘浑未扫,强欢讴、还肯轩昂否。」知此,可与论遗山矣。设遗山虽坎坷,犹得与坡公同,则其词之所造,容或尚不止此。其《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黄河九天上」云云,何尝不崎崛排奡。坡公之所不可及者,尤能于此等处不露筋骨耳。《水调歌头》当是遗山少作。晚岁鼎护馀生,栖迟蘦落,兴会何能飙举。知人论世,以谓遗山即金之坡公,何遽有愧色耶。
-
暂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