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袁枚

游桂林诸山记

袁枚 - []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绘。北下至洞,望七星岩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为,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许。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 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薰亭,堤柳阴翳,山淡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一轮明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从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感慨,矧诸山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游桂林诸山记翻译文

凡是山,总是离城市较远,唯独桂林那些山峰离城市较近。我居住在太守的官府中,晚饭后,就悠然自得地游山。先攀登独秀峰,登三百六十级台阶,到达山顶,俯视城中,一城炊烟袅袅,灯火闪烁,同画中一样。从北下山到达洞,远望七星岩七只龟背隆起的大龟聚在一起爬在地上。

  第二,经过普陀山,到栖霞寺。万仞高山墙壁那样陡立,旁边有个山洞,僧人手持火把领着进去。开始洞里还算明亮,不久就黑沉沉的一片,给人以幽深广袤的感觉。这洞上是岩石,下是沙土,深沟里是池,以悬崖为帐幕,石柱的根部插在地下,横放着的石头互相拉着搭着像是房子的栋梁。还没有进洞时,当地人就拿出八十余种洞中的岩石的列出的名目单子给我看,有的狮、驼、龙、象、渔网、僧磬之类,虽然是附会,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洞的东头,方才见到光亮,也就是到了洞的尽头,可以出洞了。算起来。大约走了二里路。把白变成了黑夜,假使持火把的人没有跟着或是堵住洞口,那么游人就三贤臣为秦穆公殉葬一样,永远陷在洞穴里,除非再开辟,否则永远不见白日。呀,真危险啦!所说的亮的地方,向东头望去,正发亮,赶紧朝“门”走过去,用手一摸,竟然是绝壁。才知道日光从西边的石缝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发亮,不是门。世上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仪,但一辈子对着墙壁的人,大概都是这样的情况。

  第三,往南薰亭游览,那里堤上绿柳成荫,青山淡远,回旋坏绕,景致一改险峻便为平和,别具一格。

  最后一,游览木龙洞。游览口甚是狭窄,没有火把照明,就无法入洞,洞内的钟乳石有的像半开的莲蓬,有的又像溃烂的肉脯,在那里一行行桂着,似乎随手可摘。人有心腹肾肠,山大概也是此。再到刘仙岩,登阁眺望斗鸡山,斗鸡山就像展翅奋飞的雄鸡,只是不会鸣叫罢了。山腰中有山洞,空明透亮一轮明

凡大多数桂林的山,都有许多岩溶洞穴,高耸挺拔,像剑和野兽的牙齿一样锋利。异峰罗列,诡异多姿,又神龙,看不到起点和终点,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陡峭壁立,周围没有和它一样的山,比起其他山很有独特之处,我从东粤到阳朔,山的奇异变化多端让我应接不暇,有单个耸立的、相似的、气势磅礴的,也有高耸险恶的、相连在一起的、互相缠绕的、绵延数里的,陡峭壁立,像用刀切的一样,又像九首孤奇鸧的头,獾疏的尖角,用这个比喻可见它有多么诡异多姿。莫非广西出的人物,也都是这样孤芳自赏,自成一家吗?

记得丙辰年,我在金中承的官署中,偶尔出去游览,当时年轻,尚不明白山之中的乐趣。今隔了五十年重新来到桂林,一座山丘,一条沟谷,动不动就让自己出感慨,令人惊讶!我担心忘记了这里的山川美景,就写诗歌来吟咏;又担心记叙不详细,又写成游记来补充。

网友补充:
    暂无!

游桂林诸山记拼音版/注音版

yóu guì lín zhū shān jì。

游桂林诸山记。

yuán méi。

袁枚。

fán shān,

凡山,

lí chéng zhé yuǎn,

离城辄远,

wéi guì lín zhū shān lí chéng dú jìn。

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

yú yù tài shǒu shǔ zhōng,

余寓太守署中,

bū shí hòu,

晡食后,

jí yú yú yān ér yóu。

即于于焉而游。

xiān dēng dú xiù fēng,

先登独秀峰,

lì sān bǎi liù jí,

历三百六级,

yì qí diān,

诣其巅,

yī chéng yān huǒ rú huì。

一城烟火如绘。

běi xià zhì fēng dòng,

北下至风洞,

wàng qī xīng yán rú qī qióng guī tuán fú dì shàng。

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cì rì,

次日,

guò pǔ tuó,

过普陀,

dào qī xiá sì。

到栖霞寺。

shān wàn rèn bì lì,

山万仞壁立,

páng yǒu dòng,

旁有洞,

dào rén bǐng huǒ dǎo rù,

道人秉火导入,

chū shàng míng,

初尚明,

yǐ ér chén hēi yǎo miǎo,

已而沉黑窅渺,

yǐ shí wèi tiān,

以石为天,

yǐ shā wèi dì,

以沙为地,

yǐ shēn hè wèi chí,

以深壑为池,

yǐ xuán yá wèi màn,

以悬崖为幔,

yǐ shí jiǎo chā dì wèi zhù,

以石脚插地为柱,

yǐ héng shí qiān guà wèi dòng liáng。

以横石牵挂为栋梁。

wèi rù shí,

未入时,

tǔ rén xiān yǐ bā shí yú sè mù liè dān jiàn shì,

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

rú shī tuó lóng xiàng yú gāng sēng qìng zhī shǔ,

如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

suī fù huì,

虽附会,

yì pō yǒu yīn。

亦颇有因。

zhì dōng fāng liàng,

至东方亮,

zé dòng jǐn kě chū yǐ。

则洞尽可出矣。

jì xíng èr lǐ xǔ。

计行二里许。

bǐ zhòu zuò yè,

俾昼作夜,

tǎng chí huǒ zhě bù jì,

倘持火者不继,

huò dǔ dòng kǒu,

或堵洞口,

zé yóu zhě rú sān liáng xùn mù gōng zhī zàng,

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

yǒng xiàn kǎn dàn zhōng,

永陷坎窞中,

fēi zài kāi pì,

非再开辟,

bú jiàn bái rì。

不见白日。

xū qí wēi zāi suǒ yún liàng chù zhě,

吁! 其危哉!所云亮处者,

wàng dōng shǒu,

望东首,

zhèng bái,

正白,

kāi mén qū wǎng,

开门趋往,

mén zhī,

扪之,

jìng shì jué bì。

竟是绝壁。

fāng zhī rì guāng cóng xī xià chuān rù,

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

fǎn yìng bì shàng zuò liàng,

反映壁上作亮,

fēi mén yě。

非门也。

shì yǒu zì wèi míng yú lǐ,

世有自谓明于理,

xíng hū yì,

行乎义,

ér zhōng shēn miàn qiáng zhě,

而终身面墙者,

lǜ lèi shì yǐ。

率类是矣。

cì rì,

次日,

wǎng nán xūn tíng,

往南薰亭,

dī liǔ yīn yì,

堤柳阴翳,

shān dàn yuǎn yíng rào,

山淡远萦绕,

gǎi xiǎn wèi píng,

改险为平,

bié wèi yī gé。

别为一格。

yòu cì rì,

又次日,

yóu mù lóng dòng。

游木龙洞。

dòng shén xiá,

洞甚狭,

wú huǒ bù néng rù,

无火不能入,

chuí shí rǔ rú lián fáng bàn làn,

垂石乳如莲房半烂,

yòu shì yù ròu lòu pú,

又似郁肉漏脯,

lí lí kě zhāi,

离离可摘,

yí rén yǒu xīn fù shèn cháng,

疑人有心腹肾肠,

shān yì rú zhī。

山亦如之。

zài zhì liú xiān yán,

再至刘仙岩,

dēng gé wàng dòu jī shān,

登阁望斗鸡山,

liǎng chì zhǎn fèn,

两翅展奋,

dàn qiàn tí ěr。

但欠啼耳。

yāo yǒu dòng,

腰有洞,

kōng tòu rú yī lún míng yuè。

空透如一轮明月。

dà dǐ guì lín zhī shān,

大抵桂林之山,

duō xué,

多穴,

duō qiào,

多窍,

duō sǒng bá,

多耸拔,

duō jiàn chuān chóng niè,

多剑穿虫啮,

qián wú lái lóng,

前无来龙,

hòu wú qù zōng,

后无去踪,

tū rán ér qǐ,

突然而起,

jiá rán ér zhǐ xī nā mó péng,

戛然而止;西南无朋,

dōng běi sàng ǒu jiào tā chǔ shān yóu qí。

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yú cóng dōng yuè lái,

余从东粤来,

guò yáng shuò,

过阳朔,

suǒ jiàn shān,

所见山,

yè yǐ yìng jiē bù xiá。

业已应接不暇。

dān zhě,

单者,

fù zhě,

复者,

fēng zhě,

丰者,

shā zhě,

杀者,

yī ràng zhě,

揖让者,

jué dòu zhě,

角斗者,

mián yán zhě,

绵延者,

zhǎn jué zhě,

斩绝者,

suī qí cāng jiǔ shǒu,

虽奇鸧九首,

huān shū yī jiǎo,

獾疏一角,

bù zú yù qí duō qiě guài yě。

不足喻其多且怪也。

dé wú xī yuè suǒ chǎn rén wù,

得毋西粤所产人物,

yì jiē gū qiào zì xǐ,

亦皆孤峭自喜,

dú chéng yī jiā zhě hū jì suì bǐng chén,

独成一家者乎? 记岁丙辰,

yú zài jīn zhōng chéng shǔ zhōng,

余在金中丞署中,

ǒu yī chū yóu,

偶一出游,

qí shí nián shào bù xǐng shān shuǐ zhī lè。

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jīn gé wǔ shí nián ér chóng lái,

今隔五十年而重来,

yī qiū yī hè,

一丘一壑,

dòng shēng gǎn kǎi,

动生感慨,

shěn zhū shān kě xǐ kě è zāi lǜ qí wàng,

矧诸山可喜、可愕哉!虑其忘,

gù yǒng yǐ shī lǜ wèi xiáng,

故咏以诗;虑未详,

gù yòu zú yǐ jì。

故又足以记。

游桂林诸山记注释

晡(bū)食:晚餐。于于: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

独秀峰:一名紫金山,在桂林王城内。孤峰耸立,四壁削。

洞:洞山,一名叠彩山,在市区偏北。山上有洞岩。山层横断叠彩缎。

七星岩:在市东普陀山西侧,因七峰列北斗而名。山有溶洞,一名栖霞、碧虚,深邃雄伟,自隋唐起便为游览胜地。

穹龟:隆背的乌龟。

栖霞寺:在七星岩上。

窅(yǎo)渺:深远广袤。

穆公:秦穆公,名任,在位三十八年,任用百里奚等贤臣,称霸西戎。时以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三人均为当时著名贤士,故秦人作《黄鸟》诗哀之,称之为“三良”。

窞(dàn):深坑。

南薰亭:在市北虞山山半,宋代张拭建。

木龙洞:在市南。洞北悬崖旧有古木一株,倒挂石上,蜿蜒龙,故名。

郁肉漏脯:不新鲜或腐败的肉。

刘仙岩:在南溪山白龙洞南,相传宋人刘景居此,后仙去。

斗鸡山:以山形斗鸡,故名斗鸡山。即穿山,在市东。山半有穴,南北横贯,轮挂空,故又名日岩。

阳朔:县名,今广西阳朔县。以景秀丽闻名,有“甲桂林”之称。

斩绝:陡峭壁立,犹被刀斩过一样。

奇鸧:即鸧鸹,传说中的怪鸟,一名鬼车,有九个头。郭璞《江赋》:“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獾疏:据《山经》,其状马,一角有错,能御火。

丙辰:1736年(乾隆元年)。金中丞:金鉷。中丞是对巡抚的别称。金鉷字震方,一字德山,山东登州人。历官太原知府,广西布政使、巡抚。1736年,袁枚去桂林探望充金鉷幕僚的叔父,金鉷十分赏识他,荐举他应博学鸿词考试。

咏以诗:袁枚在桂林作有《十八日同陆景文、汪婿履青及府署中诸子游栖霞七星洞,方知五十年前夏日阻,游未尽其奇、诗未殚其妙,补作一章》、《独秀峰》、《南薰亭》等诗,见《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

网友补充:
    暂无!

游桂林诸山记评析

这篇游记作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十

桂林山素有“甲下”之称,异峰罗列,诡异多姿,山多溶洞,纳彩绮丽。这篇文章抓住桂林山特点,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叙述其它景点,随手刻绘,下语不多而得山之神髓;同时又在比喻素描中间杂以议论,使景色栩栩而又充理趣。

游记类文章,没有议论及游者的感受穿插其中,便容易显得呆滞。袁枚提倡性灵,表现在文章中,就是能把作者的感受深深地锲入自然,使人充分体验到自然的美。《文心雕龙·物色》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意思是说,诗人沉溺在自然之中,就不单纯停留在对自然的描摹,而是把心灵与自然交融。袁枚写山的一些文章正达到了这一境界。

网友补充:
    暂无!

游桂林诸山记赏析

乾隆四十四年已亥 (1779),64岁高龄的袁枚在南京的随园“习静三十年”后,忽检点游装,开始了他的优游岁。数年中,“东南山川,殆被麻鞋踏遍”。在他看来,游川亦读书,乃人不可或缺之事,年轻时未曾努力,总觉得有点遗憾,故得补上这一课。

作为诗坛巨擘,游踪所至,将遇目所得寄诸吟咏自不待言,然于诗外,袁枚亦为后人留下了十篇记游散文。这些篇什,亦一其诗,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笔劲峭,形象突出,见解独到,趣味盎然,置诸古代游记佳作之林,当毫无愧色。

这篇《游桂林诸山记》记述作者游桂林诸山三多的历程和感慨,是乾隆四十九年秋所作。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走廊的南端。这里奇峰林立,绿萦回,向有“桂林山下”之誉,唐宋以来,迁客骚人多有题咏。但是,袁枚本文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却与前人有很大的不同。素来咏桂林者,往往奇山秀并提,韩退之“作青罗带,山碧玉簪”之句就被视为绝唱。因为桂林之美,即得于山之奇,亦得于之秀,山相映、不可或缺,故为文者,只有侧重,靡有孑遗。而袁枚却独钟其山,无一语言及者; 就山而言,着墨的重点又在山之洞穴;对世人所推誉的溶洞奇观,则甚不以为然,或谓土人所列景物名目牵强附会,或谓进洞有进了墓穴,令人惊恐,或谓石钟乳“莲房半烂”、“郁肉漏脯”,毫无美感可言。当然,袁枚对于桂林诸山之美,也非视而不见,一笔抹杀,他登独秀峰,见“一城烟火绘”;过南薰亭,觉“堤柳阴翳”,四山淡远;望斗鸡山腰,空明穿透,宛一轮明,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作者认为:“山外看青山,把人皮相”(《十八日同陆景文汪婿履青及府署中诸子游栖霞七星洞,方知五十年前夏日阻,游未尽其详,诗未殚其妙,补作一章》),只有深入到山的内部,才能看到山之“真谛”,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对自然景观的弃取,也反映出作者将自然景观世象化、人格化的特点。

作者21岁时曾游桂林,文章说“其时年少不省山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感慨”,这种感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其一,是由栖霞、木龙二洞的阴深变幻而透视世态。文中形容栖霞洞“以石为,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给人的印象是,洞外是一世界,洞内亦一世界;洞外秋光明朗,洞内“沉黑窅渺”。一山之中,既有光明可喜的一,又有黑暗可怖的一; 而且这黑暗的一又由于人为的粉饰 (土人的“火把”、“色目单”之类) 而不易察觉。袁枚活的乾隆年间,虽然表上四,但吏治废驰腐败等弊端已日益严重。他在《书麻城狱》一文中,就写了一个冤案。此案几经周折,最后经皇帝过问才得昭。在故事的结尾,他以感慨的语气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虽事久卒白,而轇轕变幻,危乎艰哉!虑下之类是而竟无平反者,正多也。”本文所写游洞时“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 则游者三良殉穆公之葬, 永陷坎中, 非再开辟, 不见白日。 吁!其危哉!”的乖戾感受,显然带有某种活体验的印记。文章还写到出洞时,望过去东头发白,仿佛打开了一道门,快步往前摸它,却竟是绝壁,这才知道是日光从西石缝中射入,反映到东边的石壁上,并不是那儿真有一道门。这种“白门现象”,似真而实假。究其原因,乃游人久行黑洞中,“目尽昏”,而产的错觉。由此,作者联想到那些“终身墙”不学,尤其是那些不接触实际的人,他们自以为“明于理、行乎义”,实际上,他们对于世事和物理的认识,却往往“山外看山”、“洞中观门”,并无真知灼见。这些人,正桂林诸山之洞穴,徒窃虚名,空有其表,那皮囊包裹着的,不过是些半烂莲房、郁肉漏脯之类的朽物。从而为那些抱残守缺或空谈心性而实际上并无真才实学的俗儒勾划了一幅“入骨三分”的肖像。对于当时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学,袁枚的基本态度是“少信多疑”,强调要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和“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不凭空臆想。对当时互为壁垒的汉、宋之学,他虽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但对考据家的迂阔和理学家的虚妄却常常在诗文中痛下针砭,或以滑稽之笔予以辛辣的嘲讽和尖刻的挖苦。即使在他为数不多的游记文中,这种借题发挥之笔也非仅见。

其二,是通过叙述其对桂林诸山的总体印象,托物寄情。作者写道:“大抵桂林诸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它们仿佛是一个个孤身奋斗的勇士,虽伤痕累累,无朋丧偶,仍兀然耸立,笑傲苍穹。袁枚平因敢于离经叛道、不随世俗俯仰而屡遭“拘儒所呵”,桂林诸山的形象,岂不正是他独立人格的自我写照?作者同时所写的《登独秀峰》诗云:“青山尚且直弦,人孤立何伤焉!”反映出他的铮铮傲骨,而这种感慨,在本文中则通过“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传达出来,这里的“西粤所产之人”不过是托辞,“孤峭自喜,独成一家”才是夫子自道。袁枚观桂林诸山,有喜有愕: 愕者,由山而悟事理、明世态;喜者,则太白之于敬亭,彼此皆同调也。

大自然之具有魅力,就在于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和动性。它多姿多彩、仪态万千,或雄武、或秀媚,或宁静、或喧嚣,或剔透玲珑、或粗陋拙朴,或瞬息万变、或千载斯。它是“造物者”赐于人类的伟大艺术,既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多方的智性启迪。有趣的是,袁枚正是常常把自然山当作文章来“读”的。他登上粤北的丹霞山,站立高处回望自家来踪,见从江口到此,约百里而遥,若拉直线而行,片刻立到,而现在却“蛇蟠蚓曲,纵横无穷”,走了,由是他感到这是“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能工也”。他告诫他人“看山读书,不可求速效”,只有慢慢玩赏,才能“得尽所历妙”。在《游武夷山记》 中,他又说:“武夷无直笔,故曲,无平笔,故峭; 无复笔,故新; 无散笔,故遒紧,不必引灵仙荒渺之事为山称说,而其超隽之慨自在。”在他看来,江山之美,文章之工,实有相通之处,要之,在善于腾挪变化,而又本色自然。出于这种默契的理解,袁枚游桂林诸山,亦为文,精心选择游历路线。他首登独秀峰,仿入手擒题,突出“独秀”之旨;其后观山,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远,正历惊险,旋转平夷,有变化错落之致,无一览无余之弊;最后止于“腰有洞,空透一轮明”,意境高远,令人遐想。至其为文,又善于捕捉景物的特点,随物赋形,各臻其妙。写独秀峰,文章以“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以见其离城之近;以“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以状其山势之高;写黄昏市容,只“一城烟火绘”出之,写得意态朦胧;写七星岩,则以大乌龟作比,写得形神毕肖;至写斗鸡山,又打实道来:“两翅展奋,但欠啼耳”,动中带点谐趣;两次两洞,一拟世态,一比人形,有繁有简,绝不重复。行文中或叙或议,心到笔随,自然得当,籁人籁,浑然一体!真不知这是袁枚多年游山之所得呢,还是这位标榜“性灵”的老诗人所独擅的格呢? 培根说:“旅行,在年幼者,是教育的一部份; 在年者,便是经验的一部份”,袁枚之游山,可谓集“教育”与“经验”于一身了。

网友补充:
    暂无!

游桂林诸山记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补充:
    暂无!

袁枚 - []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游桂林诸山记|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袁枚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