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刘长卿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 []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源。

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翻译文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源。

看到溪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网友完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拼音版/注音版

xún nán xī cháng shān dào rén yǐn jū。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liú zhǎng qīng。

刘长卿。

yí lù jīng xíng chǔ,

一路经行处,

méi tái jiàn lǚ hén。

莓苔见履痕。

bái yún yī jìng zhǔ,

白云依静渚,

chūn cǎo bì xián mén。

春草闭闲门。

guò yǔ kàn sōng sè,

过雨看松色,

suí shān dào shuǐ yuán。

随山到水源。

xī huā yǔ chán yì,

溪花与禅意,

xiāng duì yì wàng yán。

相对亦忘言。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注释

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渚:中的小洲。一作“者”。

春草:一作“芳草”。

“溪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网友完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评析

唐代宗大历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刘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愿,诗人非但没有产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网友完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赏析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巖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源。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经山。其间林壑深秀,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自灭的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网友完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辑评

《批点唐诗正声》:“芳草闭闲门”,绝。结句空色俱了。

《唐诗镜》:幽色抱。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二句便幽,中联自然,结闲静,有渊明丰骨。

《碛砂唐诗选》:敏曰:全首稳称,无一懈笔,清新俊逸,兼有其,诗家正法眼也。

《唐诗成法》:题是“寻常道士”诗、只“见履痕”三字完题。余但写南溪自己一路得意忘言之妙,其见道士否不论,与王子猷何必见安道问意。

《唐诗三百首》:语语是“寻”。

网友完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刘长卿 - []

唐宣州(今安徽宣城)人,郡望河间,字文房。早岁居洛阳。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唐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释褐长洲尉。唐肃宗至德三载(西元七五八年)摄海盐令。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尉,复勘后得量移。唐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后入京。大历初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后擢鄂岳转运留后。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唐德宗建中初迁随州刺史。建中三年(西元七八二年)李希烈叛,据随州,文房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贞元六年(西元七九〇年)前后。刘随州年辈与杜少陵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 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 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虚谷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十二》方仪卫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馀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十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王阮亭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何世璂《然镫记闻》)其集称《刘随州集》,一作十卷,一作十一卷。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全唐诗》存诗五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二首。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十六·刘长卿》、《唐才子传·卷二·刘长卿传》等处,颇多缺误。今人傅璇琮主编之《〈唐才子传〉校笺》考辨较备。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刘长卿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