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拼音版/注音版
sòng lǐ zhōng chéng guī hàn yáng bié yè。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liú zhǎng qīng。
刘长卿。
liú luò zhēng nán jiāng,
流落征南将,
céng qū shí wàn shī。
曾驱十万师。
bà guī wú jiù yè,
罢归无旧业,
lǎo qù liàn míng shí。
老去恋明时。
dú lì sān biān jìng,
独立三边静,
qīng shēng yī jiàn zhī。
轻生一剑知。
máng máng jiāng hàn shàng,
茫茫江汉上,
rì mù yù hé zhī。
日暮欲何之。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评析
此诗以深挚的感情颂扬了李将军的英雄气概、忠勇精神和卓著功绩,对老将晚年罢归流落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诗的前六句,都是刻划老将形象的,用语豪壮,老将舍身为国、英勇奋战的神威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有力。结尾一联,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
暂无!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赏析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幹,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髮,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
暂无!
唐宣州(今安徽宣城)人,郡望河间,字文房。早岁居洛阳。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唐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释褐长洲尉。唐肃宗至德三载(西元七五八年)摄海盐令。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尉,复勘后得量移。唐代宗永泰元年(西元七六五年)后入京。大历初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后擢鄂岳转运留后。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唐德宗建中初迁随州刺史。建中三年(西元七八二年)李希烈叛,据随州,文房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贞元六年(西元七九〇年)前后。刘随州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