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説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説翻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
暂无!
师説拼音版/注音版
shī shuō。
师说。
hán yù。
韩愈。
gǔ zhī xué zhě bì yǒu shī。
古之学者必有师。
shī zhě,
师者,
suǒ yǐ chuán dào shòu yè jiě huò yě。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rén fēi shēng ér zhī zhī zhě,
人非生而知之者,
shú néng wú huò huò ér bù cóng shī,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qí wèi huò yě,
其为惑也,
zhōng bù jiě yǐ。
终不解矣。
shēng hū wú qián,
生乎吾前,
qí wén dào yě gù xiān hū w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wú cóng ér shī zhī shēng hū wú hòu,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qí wén dào yě yì xiān hū wú,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wú cóng ér shī zhī。
吾从而师之。
wú shī dào yě,
吾师道也,
fū yōng zhī qí nián zhī xiān hòu shēng yú wú hū shì gù wú guì wú jiàn,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wú zhǎng wú shǎo,
无长无少,
dào zhī suǒ cún,
道之所存,
shī zhī suǒ cún yě。
师之所存也。
jiē hū shī dào zhī bù chuán yě jiǔ yǐ yù rén zhī wú huò yě nán yǐ gǔ zhī shèng rén,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qí chū rén yě yuǎn yǐ,
其出人也远矣,
yóu qiě cóng shī ér wèn yān jīn zhī zhòng rén,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qí xià shèng rén yě yì yuǎn yǐ,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ér chǐ xué yú shī。
而耻学于师。
shì gù shèng yì shèng,
是故圣益圣,
yú yì yú。
愚益愚。
shèng rén zhī suǒ yǐ wéi shèng,
圣人之所以为圣,
yú rén zhī suǒ yǐ wéi yú,
愚人之所以为愚,
qí jiē chū yú cǐ hū ài qí zi,
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
zé shī ér jiào zhī yú qí shēn yě,
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zé chǐ shī yān,
则耻师焉,
huò yǐ。
惑矣。
bǐ tóng zǐ zhī shī,
彼童子之师,
shòu zhī shū ér xí qí jù dòu zhě,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fēi wú suǒ wèi chuán qí dào jiě qí huò zhě yě。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jù dòu zhī bù zhī,
句读之不知,
huò zhī bù jiě,
惑之不解,
huò shī yān,
或师焉,
huò bù yān,
或不焉,
xiǎo xué ér dà yí,
小学而大遗,
wú wèi jiàn qí míng yě。
吾未见其明也。
wū yī yuè shī bǎi gōng zhī rén,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bù chǐ xiāng shī。
不耻相师。
shì dài fū zhī zú,
士大夫之族,
yuē shī yuē dì zǐ yún zhě,
曰师曰弟子云者,
zé qún jù ér xiào zhī。
则群聚而笑之。
wèn zhī,
问之,
zé yuē bǐ yǔ bǐ nián xiāng ruò yě,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dào xiāng sì yě。
道相似也。
wèi bēi zé zú xiū,
位卑则足羞,
guān shèng zé jìn yú。
官盛则近谀。
wū hū shī dào zhī bù fù kě zhī yǐ。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wū yī yuè shī bǎi gōng zhī rén,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jūn zǐ bù chǐ,
君子不齿,
jīn qí zhì nǎi fǎn bù néng jí,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qí kě guài yě yú shèng rén wú cháng shī。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kǒng zǐ shī tán zi cháng hóng shī xiāng lǎo dān。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tán zi zhī tú,
郯子之徒,
qí xián bù jí kǒng zǐ。
其贤不及孔子。
kǒng zǐ yuē sān rén xíng,
孔子曰:三人行,
zé bì yǒu wǒ shī。
则必有我师。
shì gù dì zǐ bù bì bù rú sh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shī bù bì xián yú dì zǐ,
师不必贤于弟子,
wén dào yǒu xiān hòu,
闻道有先后,
shù yè yǒu zhuān gōng,
术业有专攻,
rú shì ér yǐ。
如是而已。
lǐ shì zi pán,
李氏子蟠,
nián shí qī,
年十七,
hào gǔ wén,
好古文,
liù yì jīng zhuàn jiē tōng xí zhī,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ù jū yú shí,
不拘于时,
xué yú yú。
学于余。
yú jiā qí néng xíng gǔ dào,
余嘉其能行古道,
zuò shī shuō yǐ yí zhī。
作师说以贻之。
师説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犹且:尚且。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
暂无!
师説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此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并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是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且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
暂无!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韩愈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