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高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 []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寄杜二拾遗翻译文

人日这题诗寄向成都草堂,远远怜念旧友定在思念故乡。

柳枝泛绿这美景却不忍看见,梅枝头让人空自断肠!

身在偏远南方大事难以参预,心怀百重担心还有千重忧虑。

今年的人日彼此在空相回忆,明年的人日更不知身在何处?

高卧东山转眼度过了三十春,哪里料到书剑飘零终老

老态龙钟还辱居高位二千石,内心有愧你四处流离的友人!

网友补充:
    暂无!

人日寄杜二拾遗拼音版/注音版

rén rì jì dù èr shí yí。

人日寄杜二拾遗。

gāo shì。

高适。

rén rì tí shī jì cǎo táng,

人日题诗寄草堂,

yáo lián gù rén sī gù xiāng。

遥怜故人思故乡。

liǔ tiáo nòng sè bù rěn jiàn,

柳条弄色不忍见,

méi huā mǎn zhī kōng duàn cháng。

梅花满枝空断肠。

shēn zài yuǎn fān wú suǒ yù,

身在远藩无所预,

xīn huái bǎi yōu fù qiān lǜ。

心怀百忧复千虑。

jīn nián rén rì kōng xiāng yì,

今年人日空相忆,

míng nián rén rì zhī hé chǔ。

明年人日知何处。

yī wò dōng shān sān shí chūn,

一卧东山三十春,

qǐ zhī shū jiàn lǎo fēng chén。

岂知书剑老风尘。

lóng zhōng hái tiǎn èr qiān dàn,

龙钟还忝二千石,

kuì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rén。

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寄杜二拾遗注释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初七为人日。《太平御览·卷九七六》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亦戴之头。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杜二拾遗:卽杜甫。

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操之高雅。此处指杜甫的成都草堂。

弄色:显现美色。宋·苏轼《宿望湖楼再和》诗:「新佳人,出初弄色。」

空:一作「堪」。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三国魏·曹丕《燕歌行》:「念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远藩(fān):一作「南蕃」。指南方的遥远地区。

预:参与。此处是参预朝政之意。

百忧复千虑:极言忧虑之多。

人日:一作「此日」。

东山:东晋谢安曾高卧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西南),不愿出来做官,这里诗人以谢安自比。

三十春:高适二十岁时到安谋出路,四十九岁中第授官,恰三十年。

书剑:古代士人随身携带之物,喩文武。《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宦途,官场。晋·葛洪《抱朴子·交际》:「驰骋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

忝(tiǎn):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二千石(dàn):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卽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东西南北人:孔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网友补充:
    暂无!

人日寄杜二拾遗评析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体诗。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思念之情。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全诗以浑朴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调,传达了跌宕起伏的感情。

网友补充:
    暂无!

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这首怀友思乡的诗之所以感人,主要是它饱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了。

全诗每四句一段,共分三段。每段换韵,开头是平声阳韵,中间是仄声御韵,末段是平声真韵。

「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枝空断肠」,便是这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到时,柳叶萌芽,梅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己了。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有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换用仄声韵,正与内容十分协调。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预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尽管此,诗人的爱国热忱却未衰减,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卽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两三个,便发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郁郁匡时略」,是很深刻地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这意思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此忧之深,虑之远,更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无比的哀痛。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也不是事皆前定。这就自然地逗出了末段。「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曾想到今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之中。「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交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堪称汉魏骨的嗣响。

网友补充:
    暂无!

人日寄杜二拾遗辑评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洪影庐曰:高适寄杜云「愧尔东西南北人」,杜则云「东西南北正堪论」,钟磬在簴,叩之则应,非若今人酬和为次韵所局也。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直率不厌其浅。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情真意恳,词亦是达。

明·陆时雍《唐诗镜》:语多合拍,虽无他奇,故是可咏。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首二总提,次四思故乡,下六怜故人…七八意转而韵不转,九十韵转而意不转,杜集亦时用此法。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高、杜二诗,虽是各臻至极,毕境先高后杜,乃为明于诗之正变源流者。高诗只此,杜答诗乃淋漓尽致,二者孰优?「今年人日空相忆」云云,只是不说出来。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篇三韵是古正调,与《江上吟》同。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法老气苍,学者须细心效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言羁绊一官,萍踪断梗,远不遨游四方之为乐也。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收摄沉顿。此一字一顿,老杜和作乃分诠四段以应之,宜取参看。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达夫歌行以骨健胜,最难学,此唯取其平易近人者,然亦恐费手。淡语不堪多读(末四句下)。

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沉痛(「明年人日」句下)。

网友补充:
    暂无!

高适 - []

高适,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县,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人日寄杜二拾遗|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高适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