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弟侄书堂拼音版/注音版
tí dì zhí shū táng。
题弟侄书堂。
dù xún hè。
杜荀鹤。
hé shì jū qióng dào bù qióng,
何事居穷道不穷,
luàn shí hái yǔ jìng shí tóng。
乱时还与静时同。
jiā shān suī zài gān gē dì,
家山虽在干戈地,
dì zhí cháng xiū lǐ yuè fēng。
弟侄常修礼乐风。
chuāng zhú yǐng yáo shū àn shàng,
窗竹影摇书案上,
yě quán shēng rù yàn chí zhōng。
野泉声入砚池中。
shào nián xīn kǔ zhōng shēn shì,
少年辛苦终身事,
mò xiàng guāng yīn duò cùn gōng。
莫向光阴惰寸功。
题弟侄书堂注释
何事:为什么。
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乱时:战乱时期。
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礼乐(yuè):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案:几案。
惰:懈怠。
-
暂无!
题弟侄书堂赏析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
暂无!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石台县贡溪乡杜村)人。晚唐诗人。相传为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称杜十五。幼好学。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代梁太祖(朱温)时,授员外郎、知制诰;最后任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恃强胡为。工于诗,有“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风集》三卷,顾云为之序,“其壮语大言,则决起逸发,可以左揽工部袂,右拍翰林肩。”。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杜苟鹤体”。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