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一百首(其九十)拼音版/注音版
gōng cí yī bǎi shǒu qí jiǔ shí。
宫词一百首(其九十)。
wáng jiàn。
王建。
shù tóu shù dǐ mì cán hóng,
树头树底觅残红,
yī piàn xī fēi yī piàn dōng。
一片西飞一片东。
zì shì táo huā tān jié zǐ,
自是桃花贪结子,
cuò jiào rén hèn wǔ gēng fēng。
错教人恨五更风。
宫词一百首(其九十)评析
诗一开始就展开具体形象的画面:宫中,一个暮春的清晨,宫女徘徊于桃树下,看看“树头”,花朵越来越稀;“树底”则满地“残红”。这景象使她们感到惆怅,于是一片一片拾掇起狼藉的花瓣,一边拾,一边怨,怨东风的薄情,叹桃花的薄命……。在古典诗歌中,伤春惜花,常与年华逝去,或受到摧残联系在一起的。如“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宫人的惜花恨风,只是自觉不自觉地移情于物罢了,也隐含着对自身薄命的嗟伤。
诗上下联间有一个转折。从“觅残红”突然想到“桃花贪结子”,意境进了一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用桃花结子来暗示女子出嫁,此诗“桃花贪结子”一样具强烈的暗示性。桃花结子是自然的、合理的,人也一样。然而封建时代的宫女,连开花结子的桃花都不如,写“桃花贪结子”,就深深暗示出宫女难言的隐衷和痛苦。
到这里,读者会感到宫女惜花的心情渐渐消逝,代之以另一种情绪,这就是羡花、乃至妒花了。从惜花恨风到羡花妒花,是诗情的转折,也就是“在委曲深 挚中别有顿挫”(《石洲诗话》)。这一顿挫,使诗情发生跳跃,意境为之深化。如果说仅仅从惜花恨风,读者还难以分辨宫女之怨与洛阳女儿之怨的不同;那么,这羡花妒花的情绪,就把二者完全区别开来,写出了人物感情的个性,赋与形象以深度与厚度了。同时,这一转折又合乎生活逻辑,过渡自然:桃花被五更风吹散、吹落,引起宫女们的怜惜和怨恨,她们把桃花比为自己,同有一种沦落之感;但桃花凋谢了会结出甘美的果实来,这又自然勾起宫女的羡艳、妒嫉了。但诗人的运笔不这样直截表达,却说是桃花因“贪”结子而自愿凋谢,花谢并非“五更风”扫落之过。措词委婉,突出了桃花有结子的自由,也就是突出了宫女命运的大可怨恨。此诗就生动形象地通过宫女的思想活动的景物化,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反人道的现实。
王建《宫词》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此诗近于口语,并适当运用重叠修辞,念来琅琅上口,具有民歌风调。尤其因为在明快中见委曲,于流利中寓顿挫,便成为宫词中百里挑一的佳作。
-
暂无!
宫词一百首(其九十)辑评
《陈辅之诗话》:王建《宫词》,荆公独爱其“树头树底觅残红……”谓其意味深婉而悠长也。
《注解选唐诗》:说到落花,气象便萧索。独有此诗“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从落花说归“结子”,便有生意。此四句诗解者不一,多是就宫嫔颜色上说,可以意会。前二句喻其华落色衰也。
《唐诗归》:钟云:翻得奇,又是至理(“自是桃花”句下)。又云:王建宫词,非宫怨也,此首微有怨意,然亦深。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比而兴也。用情用调,不拘拘掩袭宫词旧套子。意新奇,词清脆,前无古人。
《唐诗摘钞》:语兼比兴,宫人必有先幸而后弃者,故用此体影其事。
《唐诗选胜直解》:极伤心事,却说得不败兴,妙甚妙甚!
《唐诗笺要》:玲珑引跃,如银汉星桥,莫能迹象。须知诗意不粘着花说,宋人谓说到结子便不萧索,究浅浅论诗。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仲初此百首,为宫词之祖,然宫词非比宫怨,皆就事直书,无庸比兴,故寄托不深,终嫌味短。就中只“树头树底觅残红”一首,饶有深致。
《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宫词》始于王仲初,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树头树底觅残红”,于百篇中宕开一首,尤非浅人所解。
《唐诗鉴赏辞典》:王建《宫词》共百首,描写宫女生活,素材据说得自一位作内侍的宗人王守澄。但它也并非全属纪实性质,《石洲诗话》说:“其词之妙,则自在委曲深挚中别有顿挫,如仅以就事直写观之,浅矣。”颇中肯綮。这首诗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脍炙人口的一首。
-
暂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王建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