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拼音版/注音版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wú wén yīng。
吴文英。
rùn yù lóng xiāo,
润玉笼绡,
tán yīng yǐ shàn,
檀樱倚扇,
xiù quān yóu dài zhī xiāng qiǎn。
绣圈犹带脂香浅。
liú xīn kōng dié wǔ qún hóng,
榴心空叠舞裙红,
ài zhī yīng yā chóu huán luàn。
艾枝应压愁鬟乱。
wǔ mèng qiān shān,
午梦千山,
chuāng yīn yī jiàn,
窗阴一箭,
xiāng bān xīn tuì hóng sī wàn。
香瘢新褪红丝腕。
gé jiāng rén zài yǔ shēng zhōng,
隔江人在雨声中,
wǎn fēng gū yè shēng qiū yuàn。
晚风菰叶生秋怨。
踏莎行赏析
这是首感梦词,而这与一般的感梦词又不完全一样,把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描摹得极其细腻逼真,并没给人以缥缈恍忽、迷离朦胧之感,因而使人一时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起头「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三句着意刻画梦中所见之人的玉肤、樱唇、脂粉香气及其所着纱衣、所持罗扇、所带绣花圈饰,从色、香、形态、衣裳、装饰等逼真地显示其人之美。「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两句,以「舞裙」暗示其人的身份,以「愁鬟」借喻两地相思,以「榴心」、「艾枝」点明端午节令。上句的「空叠」二字,是感叹舞裙空置,推测此因无心歌舞;下句的「应压」二字,则瞥见发鬓散乱,想象其人应含深愁。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不点破是说梦。直到下片换头,才以「午梦千山」一句点出以上所写原来只是南柯「午梦」。句中的「千山」二字,表明梦魂与现实距离之遥远。这一句是写山长水远,路途阻隔,只有梦魂才无远弗届。对下句「窗阴一箭」,前人大都解说为:慨叹光阴似箭,与梦中人分别已久。但这里的「一箭」,似指漏箭,这不是感叹光阴逝去之速,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联系上句,作者写的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只是片刻光景。两句合起来,既深得梦的神理,也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午梦初回时所产生的对空间与时间的迷惘之感。
换头两句刚写到梦已醒,忽又承以「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把词笔重又拉回到梦境,回想和补写梦中所见之人的手腕。这一词笔的跳动,正是如实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灵状态和感情状态。在这片刻,对作者说来,此身虽已从梦中觉醒,而此心却仍留在梦中。梦中,他还分明见到其人依端午习俗盘系着采丝的手腕,以及其人腕上似因消瘦而宽褪的印痕。
如果联系他另外写的几首端午忆姬之作,可发现,词人对伊人之在端午日以采丝系腕一事留有特别深刻的印象。这就无怪他在这次梦中也注意及此,并在梦醒后仍念念不忘了。歇拍「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两句,则两从梦境回到现实,并就眼前景物,寓托自己自「午梦」醒来直到「晚风」吹拂这段时间内的悠邈飘忽的情思和哀怨的心境。
此词上片正是以实笔来描摹虚象,写得十分真切;在结拍处却以虚笔来点画实景,写得情景异常缥缈。也许正因其幻而益真,真而益幻,所以才具有「天光云影,摇荡绿波」之美,使人深深地被这种境界所吸引,而又感其乍离乍合,难以追寻。就连最不喜欢梦窗词的王国维也对「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大加赞赏,这不仅是因为这两句所摄取的眼前景物——「雨声」、「晚风」、「菰叶」,既衬托出、也寄寓着作者在梦醒后难以言达的情思和哀怨,同时兼有以景托情和融情入景之妙。
-
暂无!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吴文英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