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惠能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菩提偈】

惠能 -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偈】翻译文

本来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埃?

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埃?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网友完善【菩提偈】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菩提偈】拼音版/注音版

pú tí jì。

菩提偈。

huì néng。

惠能。

pú tí běn wú shù,

菩提本无树,

míng jìng yì fēi tái。

明镜亦非台。

fó xìng cháng qīng jìng,

佛性常清净,

hé chǔ yǒu chén āi xīn shì pú tí shù,

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

shēn wéi míng jìng tái。

身为明镜台。

míng jìng běn qīng jìng,

明镜本清净,

hé chǔ rǎn chén āi pú tí běn wú shù,

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

míng jìng yì fēi tái。

明镜亦非台。

běn lái wú yī wù,

本来无一物,

hé chǔ rě chén āi pú tí zhǐ xiàng xīn mì,

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

hé láo xiàng wài qiú xuán tīng shuō yī cǐ xiū xíng,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xī fāng zhī zài mù qián。

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偈】注释

“菩提”,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佛的境界。

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两句均采用了倒装语法结构,可理解为“本无菩提树,亦非明镜台”,《菩提偈》前两句是针对神秀《无相偈》的前两句所作,应联系在一起理解。菩提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夜觉悟成佛。明镜台:僧人坐禅之处,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

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也是“来藏”的异名,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何处有埃:这句是针对无相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埃”所作,佛性清净,色即是空,所以埃也是空。埃:佛教认为各种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东西,《净心戒规》云:“云何名,沾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

玄:奥妙,玄机。《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偈讲的是佛教修行法门。《西游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在灵山塔下修”。悟空多次在路上说“若师傅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见来。

网友完善【菩提偈】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菩提偈】评析

《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见载于《坛经》,因为是以菩提为题所以称为菩提偈。

网友完善【菩提偈】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菩提偈】赏析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郭朋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其实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看来郭朋还需进一步破执。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难到。”《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

网友完善【菩提偈】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菩提偈】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菩提偈】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菩提偈】作者惠能的简介

惠能 - []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菩提偈|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惠能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