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洵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辨姦论】

苏洵 - []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晕而,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下苍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辨姦论】翻译文

事情的發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此的规律。下只有表现冷静的人,才能从细微之处预见到日後将会發的显著变化。亮周围出现了晕圈预示着将要刮,房屋的石柱返潮湿润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人事的發展变化,情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空疏渺茫难以尽知,千变万化而无法预先料到的,怎么能和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喜爱和憎恨扰乱了他们的内心,利害关系又影响了他们的行动啊!

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说:“将来给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郭汾阳见到卢杞,说:“这个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现在分析一下他们所说的话。其中的道理是可以料想到的。依我看来,王衍之为人,从容貌和谈吐上,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但是他不妒忌别人,不贪图钱财,只是随大流。果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当政者即使只是一个中等的主,就算是有成百上千个王衍这样的人,又怎能扰乱下呢?卢杞那样的奸诈,确实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蒙蔽社会,果不是遇到德宗这样的鄙陋昏庸的主,又怎能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所作的预言,也未必完全此啊!

现在有人嘴里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和不得志的士人,相互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以为自己是颜渊、孟轲再世,然而他们为人阴险狠毒,和一般人的志趣不同。这是把王衍和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在社会上酿造的祸害还能说得完吗?脸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他却不是这样,身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髮蓬乱得像囚犯,表情哭丧着像家里有人去世,却在那里大谈《诗》《书》,这难道说是人的真实的心情吗?凡是办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之辈,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此人借助当世享有盛名之力,来促成他尚未形成气候的祸患。虽然有励精图治的主,敬重贤才的宰相,也还是会选拔并重用他的。这样,他将成为下的祸患,是必定无疑的了,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拟的。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没有显赫的功勋。”果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有些过头了,而此人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谁又能知道祸患会达到上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下将要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会获取卓有远见的名声,那就太可悲了!

网友完善【辨姦论】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辨姦论】拼音版/注音版

biàn jiān lùn。

辨奸论。

sū xún。

苏洵。

shì yǒu bì zhì,

事有必至,

lǐ yǒu gù rán。

理有固然。

wéi tiān xià zhī jìng zhě,

惟天下之静者,

nǎi néng jiàn wēi ér zhī zhe。

乃能见微而知著。

yuè yùn ér fēng,

月晕而风,

chǔ rùn ér yǔ,

础润而雨,

rén rén zhī zhī。

人人知之。

rén shì zhī tuī yí,

人事之推移,

lǐ shì zhī xiāng yīn,

理势之相因,

qí shū kuò ér nán zhī,

其疏阔而难知,

biàn huà ér bù kě cè zhě,

变化而不可测者,

shú yǔ tiān dì yīn yáng zhī shì。

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ér xián zhě yǒu bù zhī,

而贤者有不知,

qí gù hé yě hào wù luàn qí zhōng,

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

ér lì hài duó qí wài yě xī zhě,

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

shān jù yuán jiàn wáng yǎn yuē wù tiān xià cāng shēng zhě,

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

bì cǐ rén yě guō fén yáng jiàn lú qǐ yuē cǐ rén dé zhì。

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

wú zǐ sūn wú yí lèi yǐ zì jīn ér yán zhī,

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

qí lǐ gù yǒu kě jiàn zhě。

其理固有可见者。

yǐ wú guān zhī,

以吾观之,

wáng yǎn zhī wéi rén,

王衍之为人,

róng mào yán yǔ,

容貌言语,

gù yǒu yǐ qī shì ér dào míng zhě。

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rán bù zhì bù qiú,

然不忮不求,

yǔ wù fú chén。

与物浮沉。

shǐ jìn wú huì dì,

使晋无惠帝,

jǐn dé zhòng zhǔ,

仅得中主,

suī yǎn bǎi qiān,

虽衍百千,

hé cóng ér luàn tiān xià hū lú qǐ zhī jiān,

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

gù zú yǐ bài guó。

固足以败国。

rán ér bù xué wú wén,

然而不学无文,

róng mào bù zú yǐ dòng rén,

容貌不足以动人,

yán yǔ bù zú yǐ xuàn shì,

言语不足以眩世,

fēi dé zōng zhī bǐ àn,

非德宗之鄙暗,

yì hé cóng ér yòng zhī yóu shì yán zhī,

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

èr gōng zhī liào èr zi,

二公之料二子,

yì róng yǒu wèi bì rán yě jīn yǒu rén,

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

kǒu sòng kǒng lǎo zhī yán,

口诵孔、老之言,

shēn lǚ yí qí zhī xíng,

身履夷、齐之行,

shōu zhào hǎo míng zhī shì bù dé zhì zhī rén,

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

xiāng yǔ zào zuò yán yǔ,

相与造作言语,

sī lì míng zì,

私立名字,

yǐ wéi yán yuān mèng kē fù chū,

以为颜渊、孟轲复出,

ér yīn zéi xiǎn hěn,

而阴贼险狠,

yú rén yì qù。

与人异趣。

shì wáng yǎn lú qǐ hé ér wéi yī rén yě。

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

qí huò qǐ kě shèng yán zāi fū miàn gòu bù wàng xǐ,

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

yī gòu bù wàng huàn。

衣垢不忘浣。

cǐ rén zhī zhì qíng yě。

此人之至情也。

jīn yě bù rán,

今也不然,

yī chén lǔ zhī yī。

衣臣虏之衣。

shí quǎn zhì zhī shí,

食犬彘之食,

qiú shǒu sàng miàn,

囚首丧面,

ér tán shī shū,

而谈诗书,

cǐ qǐ qí qíng yě zāi fán shì zhī bù jìn rén qíng zhě,

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

xiān bù wéi dà jiān tè,

鲜不为大奸慝,

shù diāo yì yá kāi fāng shì yě。

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yǐ gài shì zhī míng,

以盖世之名,

ér jì qí wèi xíng zhī huàn。

而济其未形之患。

suī yǒu yuàn zhì zhī zhǔ,

虽有愿治之主,

hǎo xián zhī xiāng,

好贤之相,

yóu jiāng jǔ ér yòng zhī。

犹将举而用之。

zé qí wèi tiān xià huàn,

则其为天下患,

bì rán ér wú yí zhě,

必然而无疑者,

fēi tè èr zi zhī bǐ yě。

非特二子之比也。

sūn zǐ yuē shàn yòng bīng zhě,

孙子曰:“善用兵者,

wú hè hè zhì gōng。

无赫赫之功。

shǐ sī rén ér bù yòng yě,

”使斯人而不用也,

zé wú yán wèi guò,

则吾言为过,

ér sī rén yǒu bù yù zhī tàn。

而斯人有不遇之叹。

shú zhī huò zhī zhì yú cǐ zāi bù rán。

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

tiān xià jiāng bèi qí huò,

天下将被其祸,

ér wú huò zhī yán zhī míng,

而吾获知言之名,

bēi fū。

悲夫!。

【辨姦论】注释

静者:指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事物而做出合理结论的贤人。

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二气,二气交互發作用,便产了形形色色的自然变化。

贤者:旧说以为是影射欧阳修。据史书记载,曾巩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大加赞赏,并帮助王安石考取了进士。

山巨源:山涛(公元205年—283年),字巨源,晋初人,任吏部尚书,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喜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

王衍(公元256年—311年):字夷甫,晋初人,任尚书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贡。当时晋室诸王擅权,他周旋于诸王间,唯求自全之计,後于战乱之中。

郭汾阳:即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唐华州(今属陕西)人,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後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卢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人,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杞相貌丑陋,口辩。後被贬职于外地。

忮(zhì):嫉恨。

惠帝:晋惠帝(公元290年—306年在位),晋开国主司马炎之子,以痴呆闻名。他在位时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终导致“八王之乱”,晋室随之衰败。

眩(xuàn):通“炫”,惑乱。

德宗:唐德宗(公元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他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重用卢杞,导致朝政紊乱。

网友完善【辨姦论】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辨姦论】评析

《辨奸论》是北宋古文名篇。此文宋本《嘉祐集》不载,见于南宋吕祖谦编选的《宋文鉴》,《古文观止》列于苏洵名下,但一说为邵伯温托苏洵名作,该问题的研究自清初李绂作《书<辨奸论>後》开始,至20世纪末王照先作《再论<辨奸论>真伪之争——读邓广铭先再论<辨奸论>非苏洵所作》,尚无定论。

网友完善【辨姦论】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辨姦论】赏析

把《辨奸论》全文连贯起来看,在写作目的上,作者确有所指,而所指的具体人物,作者又未点明。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烦琐考证。仅就立意谋篇上来说,本文确属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处在于谋篇。文章开始先将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着,又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这就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铺垫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倾注全力發泄的部分,将“今有人”的种种表现尽情地加以刻画,一气呵成,有飞瀑狂泄,其笔锋之犀利,论证之严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在结尾处,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态度。

作者在批评“有的人”时,把活习惯(不修边幅)也作为攻击的口实,未免失之偏颇了。但是,这点微疵并不足以影响本文的成就。

《辨奸论》旨在诋毁王安石,竭力反对“新党”,抛开其本旨,有二点与当今相类:

其一,作者谓王安石“口诵孔老之书,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语言,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王安石是否此,且不论。但阴贼险狠王卢之合一,代有其人,今也不鲜,这是此论给予後人的启迪之一,须警惕而“辨”。否则,其祸轻则杀身,重则祸国殃民。

其二,作者提到一种“不近人情”的现象:“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然而这一看来违反常情的情况,在1957年夏之後以及“文革”中,屡见于囹圄。这是悲剧,当然,古人是无从预料这种悲剧的。

《辨奸论》作者认为,事情皆有一定的规律,只要能够仔细观察并把握规律,就能见微知著,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观察行为而在祸乱發之前就發现作乱的奸臣。历来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本意暗中批判王安石,也有人认为此文并非苏洵所作,未有定论。

《辨奸论》着重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中得出了“见微知著”的结论,给读者提出了何识人的参考意见。这也是宋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

网友完善【辨姦论】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辨姦论】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辨姦论】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辨姦论】作者苏洵的简介

苏洵 - []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辨姦论|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洵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