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 · 殿前欢拼音版/注音版
shuāng diào diàn qián huān。
双调 · 殿前欢。
lú zhì。
卢挚。
shā sān bàn gē lái chā liǎng tuǐ qīng ní,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
zhǐ wèi lāo xiā。
只为捞虾。
tài gōng zhuāng shàng,
太公庄上,
yáng liǔ yīn zhōng,
杨柳阴中,
kē pò xī guā。
磕破西瓜。
xiǎo èr gē xī xián lá tǎ,
小二哥昔涎剌塔,
lù zhóu shàng yǎn zhe gè pí pá。
碌轴上渰着个琵琶。
kàn qiáo mài kāi huā,
看荞麦开花,
lǜ dòu shēng yá。
绿豆生芽。
wú shì wú fēi,
无是无非,
kuài huó shā zhuāng jiā。
快活煞庄家。
双调 · 殿前欢注释
沙三伴哥:及下文的“小二哥”,都是元曲中常用的农村青壮年人名。
嗏(chā):语尾助词,略同于“呀”或“着呀”。
太公:元曲中对农村大户人家老主人的习称。
昔涎剌(là)塔:元人方言,垂涎三尺的样子。
碌(lù)轴:即碌碡,石碾子,碾谷及平整场地用的农具。
渰(yǎn):此同“弇”,合覆,这里是背朝上合扑之意。
庄家:农民。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双调 · 殿前欢赏析
沙三、伴哥是元曲中常见的诨名,形象多为农村的毛头小伙子,粗劣、冒失、缺乏教养。但这支散曲却是表现他们的顽皮可爱,“沙三、伴哥来嗏”,让他俩风风火火、大大咧咧地登了场。作者交代他俩适才“只为捞虾”,顺手带出了农村夏日闲暇中的一则生活镜头,是忙中偷闲之笔。两人还是满腿子捞虾沾上的青泥,言“两腿”而不言两手,可知手已洗过。顾手不顾脚,其冒失、急迫的情状如在眼前。两名小伙子直奔杨柳荫下,取出揣着的西瓜,磕破便捧着大快朵颐。这当然有天气炎热的因素,但从上下文的蛛丝马迹来看,这西瓜恐怕也如“捞虾”一样,都非得之于正途,元无名氏〔寨儿令〕有“沤麻苎斗摸泥鳅”,“偷甜瓜香喷喷”之句,写的也是伴哥、王留这些小伙儿的生活故事,可为注脚。
由沙三、伴哥的分食西瓜,引出了第三者小二哥。这个小伙子趴在碾场的大石碌碡上,尽管垂涎三尺,但想到西瓜“来之不易”,故只能隐忍不发。只是因为西瓜的吸引力,把个颈子伸得好长。作者将这一形状比作碌碡上倒扣着一面琵琶,真是形象万分。从人物姿态动静各别的画面中,也可见到小二哥的憨厚。
在对人物画面作了生动写照后,作者的诗笔转向了田野的夏景。“荞麦开花,绿豆生芽”,处处是一派葱茏的生机。这虽是平凡的田间景色,但在农村质朴、怡和的生活气氛下,却显得亲切可爱。于是作者心中油然生起了艳羡之情。农村生活虽然陋朴,却“无是无非”,轻松而充满人情味。末两句的赞美,实际上隐含着对官场钩心斗角竞争的反感及对隐居平和生活的向往。这是在描摹农村夏日的一角生活小景后所得的感受,故有水到渠成之感。
这支小令细腻亲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语言的俚俗。这样一位大文士也不辞用俚语村言写作,这就见出早期曲家对学习民间语言的兴趣。民间语言和风调的养料,对于散曲花圃的繁荣,确实关系极大。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今人有《卢书斋集辑存》,《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