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谢脁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谢脁 - [南北朝]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翻译文

船走路与江背向而行,而流却知入而归。

浩淼之际能够认识出返归之船,云雾之中能分辨江岸的树。

船在摇荡,困倦惆怅之心也在摇荡,这种孤独的远行已非一次。

虽然为得朝廷赏识而高兴,但又怎能比得上遁迹僻远之地的情趣。

世间喧嚣从此远隔,庆幸得到这种机会。

虽然没有玄豹深藏远害的资质,但也终于能够隐于南山的雾中。

网友补充:
    暂无!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拼音版/注音版

zhī xuān chéng jùn chū xīn lín pǔ xiàng bǎn qiáo。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xiè tiǎo。

谢脁。

jiāng lù xī nán yǒng,

江路西南永,

guī liú dōng běi wù。

归流东北骛。

tiān jì shí guī zhōu,

天际识归舟,

yún zhōng biàn jiāng shù。

云中辨江树。

lǚ sī juàn yáo yáo,

旅思倦摇摇,

gū yóu xī yǐ lǚ。

孤游昔已屡。

jì huān huái lù qíng,

既欢怀禄情,

fù xié cāng zhōu qù。

复协沧洲趣。

xiāo chén zì zī gé,

嚣尘自兹隔,

shǎng xīn yú cǐ yù。

赏心于此遇。

suī wú xuán bào zī,

虽无玄豹姿,

zhōng yǐn nán shān wù。

终隐南山雾。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注释

之:到。

宣城:在今安徽宣州市。

板桥:板桥浦,在离建康不远的西南方,《文选》李善注引《经注》:「上经三山,又湘浦(一作幽浦)出焉,上南北结浮桥渡,故曰板桥浦,江又北经新林浦。」

「江路西南永」句:写诗人逆向西南而行。江路:江的路;永,、远,《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归流:归向大的江流。

骛(wù):奔驰。

际:边,指江相接处。

归舟:返航的船,这里指归向京城的船。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伫归舟,释我吝与劳。」

江树:江边之树。

摇摇:心神不定貌、心情恍惚貌。《诗·王·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毛传:「摇摇,忧无所愬。」孔颖达疏:「《战国策》云:『楚威王谓苏秦曰:寡人心摇摇然,悬旌而无所薄。然则摇摇是心忧无所附著之意。』」

屡复,多次告白,后用以指贫穷、衣食不继。屡,副词,屡空,经常贫乏而一无所有。

禄情:怀恋俸禄。

协(xié):和睦,融洽。

沧洲:滨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三国魏·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

嚣(xiāo):亦作「嚻」,喧闹扬,这里指喧嚣的世。《左传·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嚣,不可以居。」杨伯峻注:「嚣,喧闹;土飞扬。」宋·曾巩《灵岩寺兼简重元老二刘居士》诗:「更闻雷远相从乐,世道嚣岂可干。」

赏心:心意欢乐。南朝宋·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含情尚劳爱,何离赏心?」宋·邵雍《同程郎中父子陂上闲步吟》:「必期快作赏心事,却恐赏心难便来。」令人心情舒畅的事。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句:刘向《列女传·贤明传·陶答子妻》:「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妇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徵见矣!愿与少子俱脱……处期年,答子之家果以盗诛。」玄豹,颜色黑中带红的豹,此以玄豹为喻,说自己外任宣城,远离京都是非之地,可以全身远害。

网友补充:
    暂无!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评析

诗中表达了自己倦于行旅的感情,同时也表示愿意远离嚣的都城去过隐居的活,表达出诗人远害避祸的思想。

网友补充:
    暂无!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赏析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题此准确具体地标明了行程和去向,诗人却没有以他那清丽的秀句描绘新林浦的佳景和板桥渡的幽致。诗中展现的是浩渺无涯、东流而去的江,伫立船首、回望际的归客,隐隐归舟,离离江树,只淡墨般的几点,溶化在相连的远处。

新林浦、三山都在金陵西南,距京邑不远,宣城也在金陵西南方向,所以首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先点明此行路远,正与江流向相背。江舟向西南行驶,流向东北奔驰。江尚知入为归,人却辞别旧乡而去。此处未作一句情语,仅在人与江相逆而行的比较中自然流露出深的愁绪。「永」和「骛」,不但精确地形容了逆流而上与顺流而下的不同速,而且微妙地融进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流已将抵达它的归宿,所以奔流得那么迅速,人却是背乡而去,而且行程刚刚开始,所以更觉得前路漫无尽头。

离思和归流自然将诗人的目光引到了遥远的际:「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江上帆影点点,即将从视野中消逝,但还能认出是归去的船只。再用心辨认,还可以看出,那隐现在边云雾中的是江畔的树林,而有树之处就是彼岸,就是金陵。诗人在这里用清淡的墨染出了一幅江行旅图,以「辨」、「识」二字精当地烘托出诗人极目回望的专注神情,则抒情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怀恋也就不言自明了。历来称赏谢脁这一联名句者,鲜有王夫之说得这样透彻。从汉魏到两晋,文人五言诗以抒情言志为主,写景成分虽逐渐增多,但总的说来情语多而景语少,即使写景也是由情见景,不忘兴喻,景语仅仅是情语的点缀。直到谢灵运的山诗出现,五言古诗才有了纯写景而全不及情的描写。大谢山诗刚从玄言诗脱胎而出,玄言诗中的山描写作为玄理的印证,本来就有万象罗会、堆砌繁富的特点,这对于谢灵运寓目辄书、写景颇以繁富为累的山诗自有直接的影响。大谢力求从山中发现理趣,将枯燥的玄理说教变成抒情写意的手段,但还不善于使抒情说理和写景融合在一起,景物虽刻划精工而只求形似,缺少情韵,这就使他的山诗产了情景「截分两橛」(王夫之《姜斋诗话》)的弊病。比同是上行旅之作,谢灵运的《登上戍石鼓山诗》只能情景分咏:「旅人心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汩汩莫与娱,发春托登蹑。欢愿既无并,戚虑庶有协。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日末涧增波,云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佳期缅无象,骋望谁云惬。」这首诗倾泻忧思则径情直遂,殆无賸语,刻划景物则左顾右盼,笔笔不遗。作者还不善于将观望美景而更加郁郁不乐的心情融会在涧波、云岭、白芷、绿苹等客观景物的描绘里,也不善于将各种零散的印象集中在骋望的目光中,镕铸成完整的意境。小谢则以清新简约的文笔洗去大谢繁缛精丽的词采,仅淡淡勾勒出寓有思乡之情的江流、归舟、云树的轮廓,并统一在远眺的视线中,这就使语不及情的景物含有无限的情韵,变成了活景。这一变化不仅使大谢与小谢诗有平直和含蓄之别,而且促使厚重典实的古调转为轻清和婉的近调,从此以后,诗歌才开出由景见情一种境界,为唐代山行役诗将景中情、情中景融为一体,提供了成功的艺术经验。参较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不难体味小谢此诗启唐渐近之处。孟诗后半首说:「乡泪客中尽,孤帆际看。迷津欲有问,平夕漫漫。」意为客中怀乡的泪已经流尽,眺望孤帆的目光还凝留在际。寒雾漠漠的大江上,哪里是迷途者的津渡?唯有目夕照,平漫漫,展示着渺茫的前程。诗中再现了「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意境,只是渗透着久客在外的怀乡之情以及仕途迷津的失意之感,较之小谢诗寄托更深。也更加浑融完整、清旷淡远。

出任宣城太守之前,南齐在一年之内(公元494年)改了三个年号,换了三个皇帝,其中之一是谢脁为之充任中军记室的新安王,在位仅三个之久。新安王登基时,谢脁连迁骠骑谘议、中书诏诰、中书郎等官职。明帝废新安王自立后,谢脁的前程虽未受影响,但目睹皇帝走马灯似地变换,不能不心有馀悸。所以当他第二年出牧宣城时,对京邑固然不无留恋,不过也很庆幸自己能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此诗后八句就表现了这种复杂的情绪。「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这两句承上启下,巧妙地由前四句眷恋故乡的惆怅心情转换为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摇摇」写人随着江舟的颠簸摇来晃去的感觉,以及倦于行旅、思绪恍惚的状态,是传神之笔。不说此次孤身出仕,只说从前孤游已经不止一次,越是强自宽解,便越见出眼前的孤独。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这话虽是指此去宣城既遂了做官的心愿,又合乎隐逸的幽趣,却也精炼地概括了诗人一感激皇恩、安于荣仕和远隔嚣、畏祸全身这两种思想的矛盾。魏晋以后,朝隐之逐渐兴盛,调和仕隐的理论在士大夫中也很流行。晋王康琚甚至说:「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反招隐诗》),但将热衷利禄之心和遁迹沧洲之意这两种本来相互排斥的活情趣此轻巧而直截了当地统一起来,「沧洲趣」便更像是为「怀禄情」所涂上的一层雅色彩,只是徒然显示了诗人志趣的平庸而已。

在谢脁厌恶俗嘈杂的感情还是真挚的:「嚣自兹隔,赏心于此遇。」当然这种赏心乐事充其量不过是公务之暇逍遥吟咏的散淡活,并非真正的避世远遁,然而终究可以离开那烦嚣的是非之地,幽栖远害。所以末二句说:「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结尾一典多用,精当巧妙。据《列女传·贤明传·陶答子妻》载:「答子治陶三年,名誉不兴,家富三倍……居五年,从车百乘归休,宗人击牛而贺之。其妻独抱儿而泣。姑怒曰:『何其不祥也!』妇曰:『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今夫子治陶,家富国贫,不敬,民不戴,败亡之徵见矣!愿与少子俱脱……处期年,答子之家果以盗诛。」从上下文看,诗人是说自己虽无玄豹的姿质,不能深藏远害,但此去宣城,亦与隐于南山雾雨无异;从典故的含义看,「玄豹姿」又借喻自己身为一郡之守,虽无美政德行,未必能使一郡大治,但也深知爱惜名誉,决不会做陶答子那样的贪官污吏,弄得家富国贫。

所以字意义是借出仕外郡之机隐遁远祸,典故含义又是指以淡泊心境处理政务,这就借一个典故包罗了「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的两重旨趣,更深一层地阐明了自己以仕为隐的处世之道和以隐为仕的治政之法。结尾不但扣住赴宣城为郡守的正题,而且字形象与首句「江路西南永」照应,令人在掩卷之后,彷彿看到诗人乘舟向着西南漫漫的江路缓缓前去,隐没在云遮雾绕的远山深处。

这首诗情景分咏,又相互映衬。前半首写江行所见之景,又暗含离乡去国之情;后半首直写幽栖远害之想,也是自我宽解之词。该诗结构完整,思致含蓄,语言清淡,情味旷逸,堪称谢脁山诗中的上乘之作。

网友补充:
    暂无!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辑评

明末清初·王夫之《古诗评选》: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者,心目为政,不恃外物故也。「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从此写景,乃为活景。故人胸中无丘壑,眼底无性情,虽读尽下书,不能道一句。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闲旷之情迢递出之,「际」二句竟堕唐音,然在选体则渐以轻漓入唐调。

网友补充:
    暂无!

谢脁 - [南北朝]

谢朓(tiǎo),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杰出的山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十九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公元487年),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公元491年),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为宣城太守。两年後,復返京为中书郎。後又出为南东太守,寻迁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狱中,时年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谢脁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