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鲍照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 [南北朝]

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翻译文

就像往平地上倒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

喝点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网友完善【拟行路难(其四)】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拟行路难(其四)】拼音版/注音版

nǐ xíng lù nán qí sì。

拟行路难(其四)。

bào zhào。

鲍照。

xiè shuǐ zhì píng dì,

泻水置平地,

gè zì dōng xī nán běi liú。

各自东西南北流。

rén shēng yì yǒu mìng,

人生亦有命,

ān néng xíng tàn fù zuò chóu zhuó jiǔ yǐ zì kuān,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jǔ bēi duàn jué gē lù nán。

举杯断绝歌路难。

xīn fēi mù shí qǐ wú gǎn tūn shēng zhí zhú bù gǎn yán。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四)】注释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古辞和袁辞都不存。鲍照拟作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泻”二句:往平地上倒流方向不一喻人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而中断。断绝,停止。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

网友完善【拟行路难(其四)】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拟行路难(其四)】评析

《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网友完善【拟行路难(其四)】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这首“泻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地,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也不见澄静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恰比喻了社会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黄河走东也。”这种笔法,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此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来宽慰自己。继而又以“酌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浇除,他便着笔于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尽情宣泄,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沈德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愁。”

网友完善【拟行路难(其四)】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拟行路难(其四)】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拟行路难(其四)】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鲍照 - [南北朝]

南朝宋诗人,字明远,人称鲍参军,东海郡人(今属山东兰陵县长城镇)。南朝宋元嘉(公元424年—公元453年)中,刘义庆以他为国侍郎。其后成为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由于任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刘子顼遵奉其兄刘子勋为正统的宋帝,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泰始元年底弑杀凶暴的前废帝刘子业,自立为帝),参加了所谓的“义嘉之难”(义嘉为刘子勋年号)。刘子勋与刘子顼在同年兵败被杀,鲍照也在刘子顼的军中被乱兵杀害。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拟行路难(其四)|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鲍照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