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维翰论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之浅软,无难摧砬,其计定矣。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曾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非敬瑭之始念也,维翰尸之也。
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瑭书记,固唐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何德于敬瑭,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维翰自有馀地以居。敬瑭之篡已成,己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其为喜祸之奸人,姑不足责;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犬羊为君父也,吾不知其何心!终始重贵之廷,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民财竭,民心解,帝昺厓山之祸,势所固然。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客死穹庐而已也。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景延广,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倾臬捩鸡徼幸之宗社,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义问已昭,虽败犹荣。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
正名义于中夏者,延广也;事虽逆而名正者,安重荣也;存中国以授于宋者,刘知远也;于当日之俦辈而有取焉,则此三人可录也。自有生民以来,覆载不容之罪,维翰当之。胡文定传《春秋》而亟称其功,殆为秦桧之嚆矢与?
桑维翰论翻译文
为国家出谋划策但给天下遗留下大祸患,这样的人是天下的罪人,但这样的人是有等级的。祸患天下比较短的时间,就是短时间的罪人,卢杞就是这样的人;祸患殃及一代人的,就是一代人的罪人,李林甫就是;祸患殃及万代的,就是万代罪人,自有人以来,只有桑维翰称得上是这样的人了。
刘知远出谋划策来鼓励石敬瑭谋反,倚仗山河险要,依靠兵马强壮,并且知道李从珂的浅薄、懦弱,势力不难推倒,这样的计谋就确定了。但桑维翰急切地请求折节来侍奉契丹。石敬瑭智力低微、胆子很小,就急忙听从桑维翰的计策,割地称臣,给了契丹生杀予夺的权利,刘知远据理力争但没有胜利。于是把百姓的生命、五帝三王的规矩都付之东流。契丹变弱小,女真乘机壮大;女真变弱小,蒙古乘机壮大;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祸患,百姓都沦落为夷狄的奴隶。这不是石敬瑭当初的想法,恰恰是桑维翰主使他这样。
桑维翰起家于刀笔文墨,是石敬瑭的书记官,本来是后唐教育培养的士子,对李氏有何仇恨,却一定要消灭他?对石敬瑭有何感恩戴德,却一定要拥戴他为天子?石敬瑭如果死于李从珂德之手,桑维翰自有居住、生活的地方。石敬瑭篡位的图谋已经实现,却不能说因为刘知远的计谋而起的。他是一个喜欢祸乱的奸人,暂且不足以责备;假使一定想让石敬瑭成功,也可以交给给刘知远这类人,慢慢地收获必定得到的成功。(桑维翰)却力排众议,一心以异族为君父,我不知道是何用心!石重贵在位期间,(桑维翰)只知道把曲意逢迎契丹作为确定不移的策略,使重贵耗费天下财富来侍奉契丹。百姓财产耗尽,民心涣散,后来南宋皇帝赵昺在崖山的灾祸,就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毁坏野蛮民族与华夏民族最大的防线,给世世代代带来祸患;就不仅是重贵被俘虏、客死他乡而已了。议论的人把亡国的罪过归于景延广,(这)难道不是诬陷吗?景延广的失败,只是不幸运罢了!他智慧太小而图谋过大,可以把这个看作他的过错,可也仅仅是倾亡了臬捩鸡侥幸得来的国家,并不是对传统的中华造成了损害。正义的名声已经昭显,即使败了也是光荣的。至于石敬瑭的生死存亡,还哪里值得讨论呢。
(在危难之中)维护华夏名义的,是景延广;做事虽然大逆不道,但有正直名声的,是安重荣;保存华夏把它交给宋的,是刘知远。如果在当时的那些人中选择的话,只有这三个人可以记录。自有人类以来,犯下天地不容之罪过的,只有桑维翰称得上。胡文定写《春秋传》极力称赞他的功劳,这恐怕是秦桧之流的始作俑者吧?
-
暂无!
桑维翰论拼音版/注音版
sāng wéi hàn lùn。
桑维翰论。
wáng fū zhī。
王夫之。
móu guó ér yí tiān xià zhī dà huàn,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
sī wèi tiān xià zhī zuì rén,
斯为天下之罪人,
ér yǒu chà děng yān。
而有差等焉。
huò zài yī shí zhī tiān xià,
祸在一时之天下,
zé yī shí zhī zuì rén,
则一时之罪人,
lú qǐ shì yě huò jí yī dài,
卢杞是也;祸及一代,
zé yī dài zhī zuì rén,
则一代之罪人,
lǐ lín fǔ shì yě huò jí wàn shì,
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
zé wàn shì zhī zuì rén,
则万世之罪人,
zì shēng mín yǐ lái,
自生民以来,
wéi sāng wéi hàn dāng zhī。
唯桑维翰当之。
liú zhī yuǎn jué cè yǐ quàn shí jìng táng zhī fǎn,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
yǐ hé shān zhī xiǎn,
倚河山之险,
shì shì mǎ zhī qiáng,
恃士马之强,
ér zhī lǐ cóng kē zhī qiǎn ruǎn,
而知李从珂之浅软,
wú nán cuī lá,
无难摧砬,
qí jì dìng yǐ。
其计定矣。
ér wéi hàn jí qǐng qū jié yǐ shì qì dān。
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
jìng táng zhì liè dǎn xū,
敬瑭智劣胆虚,
jù yǐ qí cè,
遽以其策,
chēng chén gē dì,
称臣割地,
shòu yǔ duó zhī quán yú yí dí,
授予夺之权于夷狄,
zhī yuǎn zhēng zhī ér bù shèng。
知远争之而不胜。
yú shì ér shēng mín zhī gān nǎo,
于是而生民之肝脑,
wǔ céng sān wáng zhī yì guān lǐ yuè,
五曾三王之衣冠礼乐,
qū yǐ rù yú kuáng liú。
驱以入于狂流。
qì dān ruò,
契丹弱,
ér nǚ zhí chéng zhī nǚ zhí ruò,
而女直乘之;女直弱,
ér méng gǔ chéng zhī yí huò wú qióng,
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
rén xū wèi yí。
人胥为夷。
fēi jìng táng zhī shǐ niàn yě,
非敬瑭之始念也,
wéi hàn shī zhī yě。
维翰尸之也。
fū wéi hàn qǐ jiā wén mò,
夫维翰起家文墨,
wèi jìng táng shū jì,
为敬瑭书记,
gù táng jiào yǎng zhī shì rén yě,
固唐教养之士人也,
hé chóu yú lǐ shì,
何仇于李氏,
ér bì yù miè zhī hé dé yú jìng táng,
而必欲灭之?何德于敬瑭,
ér bì yù dài zhī wèi tiān zǐ jìng táng ér sǐ yú cóng kē zhī shǒu。
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
wéi hàn zì yǒu yú dì yǐ jū。
维翰自有馀地以居。
jìng táng zhī cuàn yǐ chéng,
敬瑭之篡已成,
jǐ yì bù néng wéi zhī yuǎn ér xiāng yīn ér qǐ。
己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
qí wèi xǐ huò zhī jiān rén,
其为喜祸之奸人,
gū bù zú zé jí shǐ bì yù shí shì zhī chéng hū,
姑不足责;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
yì kě wěi zhī liú zhī yuǎn bèi,
抑可委之刘知远辈,
ér xú shōu bì děi zhī gōng。
而徐收必得之功。
nǎi lì jù qún yán,
乃力拒群言,
jué yì yǐ dài quǎn yáng wèi jūn fù yě,
决意以戴犬羊为君父也,
wú bù zhī qí hé xīn zhōng shǐ zhòng guì zhī tíng,
吾不知其何心!终始重贵之廷,
wéi yǐ qū mèi qì dān wèi yí dìng bù qiān zhī cè,
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
shǐ zhòng guì mí tiān xià yǐ fèng qì dān。
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
mín cái jié,
民财竭,
mín xīn jiě,
民心解,
dì bǐng yá shān zhī huò,
帝昺厓山之祸,
shì suǒ gù rán。
势所固然。
huǐ yí xià zhī dà fáng,
毁夷夏之大防,
wèi wàn shì huàn bù jǐn zhòng guì léi xì,
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
kè sǐ qióng lú ér yǐ yě。
客死穹庐而已也。
lùn zhě nǎi yǐ wáng guó zhī zuì guī jǐng yán guǎng,
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景延广,
bù yì wū hū yán guǎng zhī bù shèng,
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
tè bù xìng ěr jí qí zhì xiǎo móu qiáng,
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
kě yòng wèi jiù,
可用为咎,
yì jǐn qīng niè liè jī jiǎo xìng zhī zōng shè,
亦仅倾臬捩鸡徼幸之宗社,
fēi yǒu sǔn yú yáo fēng yǔ diān zhī zhōng yuán yě。
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
yì wèn yǐ zhāo,
义问已昭,
suī bài yóu róng。
虽败犹荣。
shí shì zhī cún wáng,
石氏之存亡,
è zú lùn zāi zhèng míng yì yú zhōng xià zhě,
恶足论哉! 正名义于中夏者,
yán guǎng yě shì suī nì ér míng zhèng zhě,
延广也;事虽逆而名正者,
ān zhòng róng yě cún zhōng guó yǐ shòu yú sòng zhě,
安重荣也;存中国以授于宋者,
liú zhī yuǎn yě yú dāng rì zhī chóu bèi ér yǒu qǔ yān,
刘知远也;于当日之俦辈而有取焉,
zé cǐ sān rén kě lù yě。
则此三人可录也。
zì yǒu shēng mín yǐ lái,
自有生民以来,
fù zài bù róng zhī zuì,
覆载不容之罪,
wéi hàn dāng zhī。
维翰当之。
hú wén dìng chuán chūn qiū ér jí chēng qí gōng,
胡文定传《春秋》而亟称其功,
dài wèi qín huì zhī hāo shǐ yǔ。
殆为秦桧之嚆矢与?。
桑维翰论注释
卢杞:字子良,唐滑州录昌(今河南滑县)人。以门荫入仕。德宗时,累官至门下侍郎、同门中书下平章事。他忌能妒贤,陷害大臣,搜括财货,任意榜棰,怨声载道。后贬死澧州。
李林甫:唐宗室,权臣。开元中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为人阴柔狡猾,为相十九年,厚结宦官、嫔妃,迎合玄宗意图,又排斥异己,使唐政日益败坏,酿成“安史之乱”。
刘知远:五代时沙陀人,世居太原,初从石敬瑭起兵。石敬瑭称帝,以功拜中书令,封太原王。后契丹灭晋,乃即帝位,国号汉,为后汉高祖。
石敬瑭:即后晋高祖。后唐末,以军功封河东节度使。契丹南侵,石敬瑭为后唐末帝李从珂所疑,惧诛,乃用桑维翰谋,引契丹兵灭后唐,称臣于契丹,并割燕云十六州之地。
李从珂:后唐末帝,为明宗养子。初以功封潞王,后自立。为石敬瑭借契丹兵灭之。
浅软:浅薄软弱,软,同“软”。
契丹:源于东胡,北魏时建国,五代初始强,改国号为辽。后被金所灭。
知远争之而不胜:以上史实见《资治通鉴·后晋纪一》。王夫之《桑维翰论》即据之而发。
女直:即“女真”,古代少数民族名,五代时称女真,后属于辽,因避辽主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后建立金朝,亡于蒙古。
胥:相与,皆。
尸:主其事。
重贵:石重贵,石敬瑭之侄。石敬瑭死,嗣位为出帝,始终媚事契丹。后为契丹所俘。
帝昺:指南宋最末一个皇帝赵昺,迁厓山(今广东新会县南,也作崖山),元兵攻陷厓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
缧系:囚系。
穹庐:毡帐。
景延广:字航川。石敬瑭时官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重贵时,加同平章事,兼侍卫马步都指挥使。
臬捩鸡:石敬瑭之父。
尧封禹甸:意指中华。尧之封域,禹之治地。甸,治。
义问:或作“义闻”。
“事虽逆而名正者,安重荣也”句:安重荣,后晋大将。石敬瑭称帝,拜成德军节度使。颇觎皇位。又不满后晋屈膝于契丹,以为万世之耻。后起兵反晋,兵败而死。因其反晋,故说“事虽逆”。
胡文定:名安国,字康侯,宋绍圣进士,南宋高宗时,官至给事中,谥文定。其所著《春秋传》中,屡称桑维翰功。
嚆(hāo)矢:响箭。箭未至而声先至,因喻事物的发端。
-
暂无!
桑维翰论评析
《桑维翰论》选自《读通鉴论·卷二十九》。桑维翰,字国侨,洛阳人。唐庄宗时进士,石敬瑭引为掌书记。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叛唐,他主谋引契丹兵为助。石敬瑭即位,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等。执政期间,又力主臣服契丹。本文极力鞭挞桑维翰,称他“祸及万世”,自他以后,由契丹而女真,由女真而蒙古,由蒙古而清(这句当然不便说明,自在不言之中),“贻祸无穷,人胥为夷”,其罪魁祸首就是桑维翰。文中对桑的不遗馀力的讨伐,表现了王夫之强烈的民族气节。其借此鞭挞明末清初桑维翰一流的人物,是不言自明的。
-
暂无!
明末清初湖南衡阳人,中年一度改名壶,字而农,号姜斋、夕堂、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明崇祯十五年举人。南明永历时任行人司行人。旋归居衡阳石船山。永历政权覆灭后,曾匿居瑶人山区,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闭门著书。自署船山病叟,学者称船山先生。吴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终其身不剃发。治学范围极广,于经、史、诸子、天文、历法、文学无所不通,有《正蒙注》、《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姜斋诗话》等。《船山遗书》至道光间始刻,同治间始有全书,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王夫之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