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道潜

江上秋夜

道潜 - []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吹断,在浮云浅处明。

江上秋夜翻译文

暂无译文
网友补充:
    暂无!

江上秋夜拼音版/注音版

jiāng shàng qiū yè。

江上秋夜。

dào qián。

道潜。

yǔ àn cāng jiāng wǎn wèi qíng,

雨暗苍江晚未晴,

jǐng wú fān yè dòng qiū shēng。

井梧翻叶动秋声。

lóu tóu yè bàn fēng chuī duàn,

楼头夜半风吹断,

yuè zài fú yún qiǎn chù míng。

月在浮云浅处明。

江上秋夜注释

暂无注译
网友补充:
    暂无!

江上秋夜评析

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

网友补充:
    暂无!

江上秋夜赏析

宋人写景,往往不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起、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低云暗、秋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声,可见此时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雨之后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的绝句中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网友补充:
    暂无!

江上秋夜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补充:
    暂无!
江上秋夜作者道潜的简介

道潜 - []

道潜,幼不茹荤,以童子诵《法华经》,剃度为僧。内外典无所不读,能文章,尤喜诗。初与秦观友好,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道潜居住在智果精舍中。遇到苏轼,在坐赋诗,挥笔而就。苏轼甚爱之,认为他的诗句清绝,与林逋不相上下。此后二人交往甚笃,唱和往还,结为忘形之交。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记载,道潜本名昙潜,苏轼改为今名。苏轼遭贬谪居黄州后,道潜不远千里相从,居留一年多时间,后复回於潜西菩山中。到苏轼贬居海南,道潜打算渡海相随,苏轼写诗劝阻。由于他和苏轼的关系,道潜也受牵连而治罪还俗,谪居兖州(今属山东),建中靖国初年(1101),方受诏复还,仍削发为僧。崇宁三年(1104)赐号妙总大师。崇宁末年(1106)归老于江湖。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江上秋夜|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道潜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