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头发丝几十分之一细的“象牙球”是怎样被“雕刻”的?
在中国,有一种别具风格的工艺品叫象牙球,是用整块象牙雕刻而成的。球内逐层镂空,球面上刻有精细的图案花纹。从外表看,它只是一个球,但层内有层,层层都能转动,每层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纹饰。这种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相当繁复,是中国象牙雕刻中的一种特殊技艺。
然而,科学家却在显微镜下发现了迷你“象牙球”,不过它们不是由象牙,而是由蛋白石构成的。虽然小到只有几分之一毫米大,却照样大球套小球、层出不穷。“雕刻”迷你“象牙球”的大师不是别“人”,而是前面提到的放射虫。可惜这种艺术品只能在显微镜底下欣赏,肉眼看不到。
这还不算小,能够生成更小“象牙球”的是比放射虫还要小的海洋生物——颗石藻,一种单细胞浮游植物。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颗石藻的全身覆盖着像鱼鳞片一样的东西,层层构建起来,变成一个个形似象牙球的镂空小球——颗石球。这些“鳞片”被称为颗石,它的成分是碳酸钙。每个“鳞片”小到只有2微米,只有我们头发丝粗细的几十分之一。但是,就是这么小的“鳞片”,居然构造复杂,像一块盾牌,边上分上下两层,中间相互连接,每一层又由几十根小棍连成环形,属于电子显微镜下的艺术品。这么微小而又精巧的“象牙球”是怎样“雕刻”而成的呢?
科学家经过实验,惊奇地发现颗石是在颗石藻这种单细胞植物的身体里面形成的,然后被推到表面。就像是颗石藻里面躲藏着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大师,将雕好的一片片“颗石”组合成大小各异的颗石球,摆放在屋外的院子里,装扮美丽的家园。
颗石藻有许多种,颗石形状各异、结构不同。颗石藻的化石在海底数量巨大,不同的颗石能指示不同的年代和环境,是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微小浮游生物精美的骨骼,给了艺术家们巨大的启发。例如,有些放射虫的壳,是一种玻璃状的网状结构,像个圆球,大球里又套着小球,活像象牙雕的空心球;有的像个香炉罩,有的像象牙塔……受这些精巧设计的启发,艺术家设计出了各种造型,运用在首饰、灯具和建筑艺术中,给人们一种超凡脱尘的天然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