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为什么天文望远镜会患上“白内障”?

仰望星空,满天星斗,不时有流星划过长空……可惜,这番充满诗意的夜色,在如今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中,似乎已成了难得一见的景象。

城市发展了,城市灯光变亮了。人工照明让黑夜变得如同白昼,其反光效应让天幕也光亮起来了,使大多数星星几乎完全无法看见了。这就好比在漆黑的夜色中,远望一支点亮的蜡烛,烛焰的光色清晰可见;但若是将烛焰置于100瓦的白炽灯光下,其光焰就很难再被察觉到。同样道理,整座城市的照明强光反映在天幕上,又怎能让人辨识出夜空中的星星呢!别说是平时用肉眼观察了,就是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星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如果把天文台的光学望远镜比作肉眼的话,那么城市夜空的亮光会令它们“老眼昏花”,以前能轻易观测到的比较暗的星星,现在却难以捕捉到了,天文望远镜的观察能力大大降低。用天文学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星等”降低了。天文望远镜如同患上了“白内障”。为了增强效能,就必须加大天文望远镜的口径。可是就算是口径1.56米的上海佘山天文台天文望远镜,也难逃脱“白内障”的困境,近年来它已很少有能力参与世界级的天文观测项目了。

为了提高观测的准确性,科学家不得不另觅观测良址,将天文仪器搬家。寻找的新观测点不得不远离灯火通明的大城市。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在建造中国最大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时,就选址在苏北盱眙的铁山寺公园跑马山顶,那里没有烟尘污染,空气通透性好,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好的夜天光条件,其夜天光亮度要比紫金山天文台本部平均暗3.1个星等,因此可以观测到更多较暗的小行星。上海天文台则在浙江安吉天荒坪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夜天光保护区,并建成两个天文专业观测室和一个科普观测点,作为常年观测基地。

天文望远镜从“千里眼”变得“弱视”,并不是观测仪器本身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城市照明带来的“光污染”。即便是始建于1675年、闻名全球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也因饱受周边地区的“光污染”而无法正常工作,不得已于1998年关闭。其他许多国家的天文台为了有效地观察天象,也都纷纷将观测设备搬迁到大海中的孤岛上或者沉寂的高山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