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碎片到完整
想必大家都容易发现,我们的时间就越来越犹如一盒刚买回来的拼图,迫不及待地打开来,却哗啦一声,散落一地。似乎最近一次静下心来耐心地把一本书读上几个小时已经是一年多前了;似乎已经几年没有和朋友畅谈甚久了;似乎……我们的生活已经逐渐碎片化了。
不如把碎片化生活比作一段程序代码是由一个个函数封装而成的模块拼接出来的,但对于目前的碎片化时代,总觉得这种比喻欠妥,一方面,太碎;另一方面,太不连续。
程序中的main函数可以有机地把各个函数拼接起来达到一个目的,同样地,我们需要寻求“碎片”和“完整”间的一种平衡。
碎片组成了完整。早晚挤地铁时,从包里拿出一本书,或许看不了多少,可能只有一个章节吧,因为我要下车了,这就是碎片化。一本书或许被拆分成了很长一段时间——比如半年——去阅读,但归根到底,我还是读完了这完整的一本书。
我们或许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读完了一本书的一个章节后,隔了一段时间后再来继续我们的阅读,却发现之前读了什么已经忘了,这样就很难继续我们的阅读,所以我们需要一种“黏贴剂”把碎片拼接成完整。
有人曾笑言,“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我没有”,前人亦云,“好记性不如(52xx.cn温馨提示:注意用眼,休息一下眼睛吧!)烂笔头”。很多东西看过了,也就过去了,但是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能否做一张思维导图,来记录下今天所阅读的章节?下次再拿出来看,自然就不会忘了之前读了什么。
一张纸,撕成8片和用粉碎机粉碎后得到的碎片,拼合难度上的差异不言而喻,这就告诉了我们,碎片越碎小,价值就越低。时间想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这话从客观上来说很对,但如果这句话为了告诉我们抓紧时间,我就有些不太赞同了。太过细碎的“时间碎屑”,是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我的很多同学都会在打铃或课间尾声中做上一点作业。他们的作业就是在这种时间完成的,效果却不如人意。
尽管我们正逐渐被碎片化,但我们不能完全被碎片化。有时我在读名著的时候,就会发现,唯有静下心来,长时间阅读,才能领悟书中真谛。相反地,如果采用碎片化阅读,反而会一无所获。同时,我个人对社交的碎片化也持保留意见,朋友之间的关系,每次碎片化的关系更利于其维持,但三言两语的碎片却又有害于其维持。碎片化就犹如一把双刃剑,尺度成为影响其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零散的碎片还是一无分文的碎片,而碎片经过恰当的整合,就变成了完整的信息。碎片化时代,只是人类探索“归一”的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