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读后感
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有我佩服的人,也有我讨厌的人。
我最欣赏的人无非是黄帝了。我欣赏黄帝的治国有方、聪明,蚩尤布下毒雾阵的时候,本想可以将黄帝的军队活活饿死,可是黄帝急中生智,发明了指南车,冲出了毒雾阵。最后,黄帝、炎帝两个部落融为一体,合力打败了残暴的蚩尤,令天下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我最佩服的人就是盘古,盘古太强壮了,竟然不吃不喝头顶天、脚踏地地站了那么长时间,而死后自己的四肢还变成了很多东西,用来造福于后生的百姓。比起女娲,他更辛苦。比起黄帝,他造福百姓的更多,我真的佩服极了盘古。
仓颉也是我一个佩服的人物。他最初只是管粮食和牲口的一个小官。当时计数的方法很简单,在绳子上打结,每多一些食物或者多一只牲口,就打一个结,不同颜色的绳子代表不同的东西。可是,打结容易解开却难了,于是他改成用贝壳计数,可是,丢一个贝壳就造成很大的损失,由此被罢了官,于是,他决定发明一种文字,他从几位老人追捕猎物的事情中得到启发,发明了象形字。
最令人惋惜的人物就是蚩尤了。他野心勃勃,不过铸造兵器无人能及,如果他把铸兵器的本领传给别人,自己去做一个威猛之极的一员猛将,不是比死亡好多了吗?就算做一个铁匠,他也可以小有名气,比被人称作丧心病狂之徒岂不是好多了吗?
还有周公。周公为了国家日夜操劳,好不辛苦,又要辅佐年幼的成王,教他治国的本领,以便将来治国。周公很忙,吃饭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报告一件事情,周公连忙把嚼了一半的饭菜吐出来,谈完之后又回去继续吃,结果又来了一个人,有急事相报,这样来来回回一共三次,周公才吃完。这样劳累,能不令人感动吗?
除此之外,管鲍之交令人感动,周公辅佐成王让人动情,在这本书中,我还有许多喜欢的人物,由于时间问题就不一一解说了。
公元220年—280年,天下分成三股势力——蜀汉、曹魏以及东吴,各自首领分别为:刘备、曹操、孙权。这三国为了争夺天下而不停地开战。《三国演义》就是由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而改编的。
俗话说的好,“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年少时,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为自己挑选一个人物,然后向他学习,向他努力,争取接近他,达到他,超越他。这个人物可以是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也可以是谨慎多疑的曹孟德;还可以是武艺超群的赵子龙;更可以是忠贞不二的关云长,只要你愿意,连吕布那样见利忘义的人也行。等到年老时,我们就可以根据《水浒传》看看自己成为了哪种人。
《三国演义》不仅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为我们展现了人性的残酷和复杂,有些人为了那一些可笑的权势、利益而不顾那些与自己同生死共患难的部下的安危,甚至企图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有些人今天势不两立,明天杯酒言欢,表面关系融洽,内心勾心斗角。如今,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这些人,而且人数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多,我们必须警惕这一些恩将仇报的人。
初看三国时惊叹于卖草鞋的刘备竟然三分天下得其一,后来随着资历的增长,也逐渐认可了。有时过于良好的出身条件反而不利于成功。生长在这一种衣食无忧的状态下,大部分人会变得软弱无力,遇到一丝挫折就退缩,就放弃。但也有例外,他们会充分利用经济上的优势去为成功打下基础,如曹操。在艰苦的环境下,更应该拼尽全力去尝试,去挑战,去突破。但这种情况也有例外,他们将这种出身的贫困归于荒谬的天意,不去努力,甘于穷苦一生。无论你出身贫富贵贱都应该努力向上,不能满足于现状(阿斗就是个例子),应该争(www.52xx.cn)取新的突破。
只要努力去拼搏,就能迎来的成功,这就是《三国演义》的宗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