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按震级大小分类方法
下面是我爱学习网为您整理的“地震按震级大小分类方法”,希望您喜欢!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爱学习网实用资料栏目!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作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对于观察点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为100千米~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外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1500多千米之外的北京而言,则为远震。
从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作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千米~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越大,破坏越大。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因此,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地震按震级大小可大致划分如下: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瓦数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降低。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地震带是地震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一区域。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3/4。
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