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小学生
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发现自己身边事物的一些小秘密,从它们的细微中学会探究科学,运用科学,明白科学道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学会知识和做人。下面就是我爱学习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带来的五年级下科学工作总结,仅供阅读!
五年级下科学工作总结(一)
紧张而忙碌的教学工作伴随着期末考试的钟声即将结束了,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以下是我从这几个方面来总结工作: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由我担任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共2个班级。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我是新手,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我很注意教学经验的积累并与同行及时交流,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
二、主要成绩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网络资源优化课堂
把网络资源运用于科学教学中,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反思工作:
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我深感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刚接触到科学,许多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甚至有些探究活动根本就没有开展,学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受到严重的影响,而至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科学教材高年级的科学活动内容多,知识含量大,往往在注重了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时,忽略了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出现比较严重的耗时低效的情况。
三、努力方向
本学期尽管我很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中必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我想我还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努力:
1、扎扎实实抓常规课堂教学。
4、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要求尚有差距,今后还要继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继续学习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的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做一名研究型的科学专业教师。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回顾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对今天,我信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远!
五年级下科学工作总结(二)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要求。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四、创造性的挖掘课程教学资料,布置探究式的课外作业。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课外作业尽可能地有探究性的课题。
虽然那些课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能力上有长足的进步。
通过努力,本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惑,一是如何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与新课程进行整合的问题;二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外界条件的支持,但是学 校的条件往往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如何去合理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五年级下科学工作总结(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我们要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不能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科学课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而要在实验室的建设上多作工作,让实验室处处充满科学创新的活力,成为科学的殿堂、开放的场所、创造的乐园。
一、多一点人文气息
依据新课程标准,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关心生活,热爱科学,并善于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代新人。
可在实验室侧面的窄墙上贴一些科学家的画像和名言,并利用每节课课前3分钟的时间轮流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开展“我学科学家”、“我讲科学家故事”等活动。学生自查资料,介绍科学家事迹,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家敢于探索、崇尚真理的精神会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感悟,促进他们科学情感及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实验室的后墙角设立“科普书报城”,介绍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此外,可以利用科普影院播放科普知识和科技动态影片,如:《非典“元凶”》专题片、《载人火箭重返地球》实况纪录片等,细雨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科学的神奇力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和鼓励学生有选择,有改进,有创造,让科学教育充满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
二、多一点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有必要让实验室自己说话,让学生时时刻刻看到创新,读到创新,想到创新,做到创新。
在实验室的四面宽墙上设计创新专栏。每个创新专栏上方的标题都是与创新有关的格言妙语,使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就在科学学习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不管是在课上的学习活动中,还是在课下的自主探究中,都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训练创新能力。
每个创新专栏方框里面的科普内容都是教师精选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科普文学,以及学生获奖的科技小论文和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科学实验等,并且定期更换。这些创新专栏整体看上去图文并茂、和谐美观,每一处都显示着设计者的巧妙用心,孩子们在这些设计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了创新兴趣。学生对环保,对高科技,对生活科学,对科学实验,也有了新的认识。
三、多一点个性空间
科学课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实验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
在实验室后面的墙上用玻璃制成一个透明的橱窗,将学生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摆放进去,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尽情观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橱窗下面及实验室门前陈列饲养槽、饲养笼,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鸡、鸽子、兔子、金鱼等。饲养小动物是学生们很喜欢做的事情,它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
2、设立科技作品展橱
在实验室的前面墙角放一个展橱,分成多层,使其能放更多的物品,把学生在课上课下及科技活动中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等科技作品陈列出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对培养创新精神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设置科学工具箱
设置一个科学工具箱,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必须使用的工具、材料、活动纪录卡等。科学工具箱里的材料,如易拉罐、各种金属条、塑料瓶、海绵、泡沫、木块、木炭、橡皮、硬纸板、皮筋、气球、乒乓球、断锯条、各种弹簧、玻璃片、石头等都由学生自主筹备。教师应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使它应有尽有,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
四、多一点活动时间
“我听说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名言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我们做了各种努力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的阵地,成为展示他们探究活动成果的舞台,成为学生搞发明创造的乐园。但如果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作为保证,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要花时间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科学知识竞赛、科普知识讲座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总而言之,实验室是学生科学活动的主阵地。我们努力做到的就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科学创新活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