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心得体会

《巡视利剑》观后感(全部)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殷勤的期待

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的播出,揭示了巡视利剑锋从何出、威力倍增的力量之源,让我们深深领会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已把巡视工作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赋予了巡视制度新的活力。下面是由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巡视利剑》观后感(全部)”,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巡视利剑》观后感(全部)【一】

专题片《巡视利剑》播出的第一集,展示了中央巡视组与“老虎”过招、交锋的大量细节。从巡视组进驻前公开发布巡视对象,到进驻后公布邮政信箱和举报电话、开门接访,再到巡视结束后公开整改情况,让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党真心信任,说真话道实情。"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一大批违纪违法官员,如王珉、黄兴国、苏树林、武长顺等。

片中首次披露的一些细节,引人唏嘘——一些党的高级干部,曾几何时为了对抗巡视、掩盖自己的违纪事实。中央巡视巡视中国石化时,曾任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苏树林已在福建任省长,但依然关注着巡视组的一举一动,巡视组要了什么资料,看了什么账目,找了什么人,他都千方百计地打听。还安排人员协调删帖,把大额发票换成小额发票,把原来的经办人调离……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更难“对付”。巡视组在天津工作期间,为了提防武长顺,专门用仪器设备对会议室、宿舍全面扫描,看看有没有窃听器……当武长顺意识到情况不妙时,召集手下作最后的挣扎,把家里相关文件全部用粉碎机碎掉,物品拉了一汽车还没拉完。不管苏树林、武长顺以怎样的方式干扰、对抗巡视,不论和我们党怎样“斗智斗勇”,最终还是一败涂地,难逃被查处的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谁,都在巡视监督的范围之内。”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过程中查处了一大批贪官污吏,上到中央的“大老虎”,下到基层的“小苍蝇”,只要触碰“红线”,绝无情面可言。正如“落马书记”王珉认为,“已经是最后一个岗位了,不想去得罪人。”于是思想松懈、作风散漫、听之任之,甚至在面对巡视组调查时,还说出“最好少抓,希望大家能够软着陆”这样的话,着实让人大跌眼镜。若要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巡视利剑铿然出鞘,反映的是人民的呼声,体现的是人民的意愿,正义一方的身后总是站着人民大众,在这场与十三亿群众的正义较量中,少数的腐败分子必惨败出局。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利剑出鞘,震慑常在,威力倍增,一个重要原因是把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使自上而下组织监督和自下而上民主监督形成合力,共同造就真巡视、真反馈、真整改。在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巡视利剑所向披靡,关键在于敢于动真碰硬,赢得了党心民心。

实践证明,巡视既是治标之举,也是治本之策。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有效破解了党内自我监督的难题,探索出一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巡视组来了,巡视利剑高悬党员干部头顶,形成威慑,用它的他律作用来强化党员干部的自律行为。他律促进自律,全面从严治党就会在党规党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走向理想彼岸。

利剑” 高悬,才能震慑无边。震慑常在,才能确保平安。 巡视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巡视这一“国之利器、党之利器”,不仅能发挥出令人瞩目的利剑作用,更能有力推动管党治党向纵深发展。

巡视利剑》观后感(全部)【二】

9月9日晚,央视播放专题片《巡视利剑》第二集《政治巡视》,片中,展示出中央巡视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办一批干部、给出一个信号,而是为了真正找到管党治党的薄弱点和要害处,以一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根上预防问题的发生。

政治巡视就是要强调和突出“政治”二字。目前来看,当下最大的政治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精神、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只有在政治立场上站稳人民立场,在政治追求上对党忠诚,在政治理想上坚定维护人民利益,才能真正担起发展重任,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既快又稳。

“党纪如尺,量出高矮胖瘦;监督似网,虑出真假美丑”,巡视这一“国之利器、党之利器”,犹如悬在党员干部头顶上的一把“利剑”,寻“蛛丝马迹”,打“老虎”拍“苍蝇”,肃清“乌烟瘴气”,使党员干部为之洗礼、为之一振,使党风政风民风焕然一新。“不和腐败分子为敌,就是要和十三亿人民为敌”振聋发聩,这充分说明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巨大决心,无论多大的官,只要出现贪腐问题决不手软,坚决让贪官污吏、“潜规则”、权力寻租等违反党纪国法的人和事无处遁形。

“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现在的巡视有点“八府巡按”的意思了,群众说“包老爷来了”,有“青天”之感,有问题的干部害怕了。在我看来,这是好事,而且是很好的事,增加了民众对共产党执政的信心,也培养了民众的法治意识,让“土皇帝”不能再“霸一方”,让“硕鼠硕鼠”不能再“食我黍”,形成了巨大的震慑作用。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正义从未缺席!出了问题是“捂不住”“瞒不了”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是真正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巡视利剑》观后感(全部)【三】

晚上观看了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巡视办、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的第三集《震慑常在》,看着纪录片里平日里一个个都一口官腔,一副官架,一身官威,而如今却是头发花白,面容沧桑,行动迟缓,一个个留下了失去自由、亲情、前途的悔恨的泪水。看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内心真的是震惊不已,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甚至达到了毫无顾忌,无所畏惧的地步,视党纪国法如虚设,最终是锒铛入狱。曾几何时,他们曾是德才兼备的干部,社会的栋梁,支撑着一方天地,而如今却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罪人,让人唏嘘不已,令人深思。

反腐从未停止,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官员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巡视利剑作用的发挥、全覆盖的实现、“回头看”成为常态,都离不开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创新巡视形式,通过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巡视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落实全覆盖要求,形成更大震慑力。巡视永远在路上,创新也需要永远在路上。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使巡视利剑高悬、震慑常在,精准地击中问题,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更好地服务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利剑高悬,警钟长鸣。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不和腐败分子为敌,就是要和十三亿人民为敌”。我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反腐的决心是明确的,更不会变。党员要以案为戒洁身自爱,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不忘初心,心存敬畏,要做一名忠诚,干净,能担当的好党员,好干部

巡视利剑》观后感(全部)【四】

9月11日,《巡视利剑》政论专题片——《巡视全覆盖》播出,引发热议。十八届中央开展了12轮巡视,先后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共277个单位党组织进行了巡视,首次实现了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全覆盖”兑现了中央承诺,更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是党内监督无禁区的最好诠释。

政治生态好,则人心顺、正气足;政治生态不好,则人心散、弊病生。在自然生态中,“树木”构成“森林”,“森林”包含“树木”,森林环境好了,树木自然生机勃勃;如果树木之间相互传染疾病,森林生态迟早会沦陷。巡视全覆盖正是提高了政治生态“森林”面上的覆盖率,重点在于发现弊病的“树木”个案,解剖每个“麻雀”,剑指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深入每个党组织,查找“污染源”,遍寻“病原体”,对党的肌体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让党内政治生活重新严肃起来、让党的建设落地生根,让党的领导名副其实。

无论是“画圈换豪宅”大搞家族腐败的王保安,还是“罐埋金条”倒在小舅子身上的徐建一,都是在巡视强力“筛子”的打捞中成了落网之鱼。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巡视全覆盖,冲着具体人、具体事,奔着一个下属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去,机动灵活,精准发现,定点突破,及时发现和纠正了一批存在的突出问题,揪出了一批腐败分子。中央12轮巡视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巡视充分发挥了政治“显微镜”“探照灯”的作用,“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每一个列入被全覆盖名单的党组织头顶,让一些自身不干净的官员在巡视进驻时就“颤抖不止”,充分显示出巡视监督的强大威慑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加强对巡视工作的领导,确保在本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巡视全覆盖本身就是震慑。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体现的就是管党治党要全方位、全覆盖、不留死角。从严治党,每一名党员、每一个党组织都在其中、不能例外、没有空白,这本身也就是一种震慑。可以说,巡视全覆盖织就一张无所不包的监督大网,让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所向披靡,曝光了隐形变异的“四风”,挖了出隐藏极深的“两面人”,揭开了“群体贿选”问题“盖子”,打压了“塌方式腐败”的畸形官商生态,刀刃向内、动真碰硬,极大压缩了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党内的生存空间,政治生态日渐清朗。

巡视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把利器,是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全覆盖有效确保了党的组织在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巡视组就进驻到哪里,推动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和“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的庄严宣示真正落到实处,成为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起到了猛击一掌、震慑警醒的作用,唤醒了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前行的路标。巡视不是目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被巡视地区单位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解决问题就要对症下药,必须从加强党的领导上破题,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被巡视党组织要落实责任,深挖根源,一件一件落实、一项一项整改,真正把问题抓细、抓实、抓到位,使弱化党的领导的问题得到根本扭转。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成绩只是代表过去,巡视全覆盖目标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征程的开启。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牢牢把握政治巡视的内涵,对照党中央的要求寻找差距,思考工作中存在的缺憾,查找参差不齐的问题,认真总结、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做到尺度不松、质量不降、节奏不变,巩固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不断展现出中国特色的巡视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巡视利剑》观后感(全部)【五】

继中纪委推出反腐力作《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后,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如期而来,揭示了巡视利剑锋从何出、威力倍增的力量之源,让我们深刻领会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已把巡视工作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赋予了巡视制度新的活力,有力的推动了管党治党迈向标本兼治。

巡视是党之利剑、国之利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武器,利剑出鞘的作用已逐渐凸显,从辽宁拉票贿选被“揭开盖子”,到武长顺落马,都让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在这里相遇,一次次利剑出鞘,实现了“老虎”“苍蝇”一起打,彰显了反腐无禁区、全覆盖和零容忍的态度。

巡视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是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政治巡视的前提所在,善于从政治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对照“四个意识”找差距,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始终在思想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党心民意汇聚,才是真巡视,取得真效果。

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使得巡视工作所到之处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巡视所到之处,都坚持从群众反映的问题细节入手,坚持常规巡视和专项巡视相结合,不但要有动真碰硬的决心,更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巡视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正是通过新思路新方式新手段,发现了黄兴国、王珉等人的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线索,释放出“巡视不是一阵风”的强烈信号。

权力来自于人民,就要受到人民监督,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从巡视突破,高悬巡视利剑,坚定不移改进作风、惩治腐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步步向纵深发展,既要扎紧制度“笼子”,又要筑牢监督“围栏”,还要高举问责“利剑”。

《巡视利剑》观后感(全部)【六】

近日,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巡视办、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4集电视专题片《巡视利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片中揭示了在中央部门巡视全覆盖过程中,发现各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灯下黑”问题,披露了甘肃省委原书记王三运、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王保安是怎样用“公权力”来构筑自己利益链条的过程,怎样把“公权力”变为“影响力”。作为高级党员领导干部,王三运、王保安等滥用职权,利用自己身居高位的“公权力”和“影响力”,把权力作为谋取自己私利的工具,把公共资源作为据为己有,在利益面前把自己的职责忘记的一干二净,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

权力是国家为生产、分配和供给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对全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具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执行的权力。公权力的第一要义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既然是公权力就是应该“公”字当头,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应该以“公”办事,如果把公权力当做自身谋取私利的工具,那么公权力将不再姓“公”,违背权力本身的属性定义,出于自身的私利来进行权力运作,无论是用来做什么事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权力姓“公”,把权力置身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追求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真正将自身手中的权力变成为民谋利益、为民办实事的载体,永葆共产党人的先锋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归属于人民。王三运、王保安等作为高级党员领导干部,所作所为严重违纪违法,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重损害人民公仆的形象,将“公权力”变为自身谋取私利的工具,构筑起自己的私人利益链条,这些不仅背离了自己当初的理想信念,更是挑战了党纪国法的底线。现实中,少部分党员干部权力面前,很容易产生思想动摇、消极懈怠等心理,尤其是面对金钱、美色、利益等诱惑时,往往经不起新时期这些所谓的“糖衣炮弹”的袭击,沦为权力的奴隶,在权力面前丧失进取心、丧失人格、丧失底线,一步步走向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逐渐背离了党的宗旨。无论党员干部身居何职何位,时刻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之心,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

党员领导干部是承载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党员干部队伍的质量决定着执政质量和执政效果,用权腐败必然导致事业枯竭机关工作人员。因此,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角度来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权力不论大小,一律姓“公”,有了权力以后更不可肆意妄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些都是应该明令禁止的,也是不可触碰的法律红线。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始终是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只有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公权力”,真正做到公正、依法、廉洁用权,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底线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才能做出公平、公正的实事来,才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才能筑牢自身拒腐防变的思想和纪律防线。

《巡视利剑》观后感(全部)【七】

近日,全面从严治党大型纪实纪录片《巡视利剑》在央视播出。透过一组组镜头,我们看到,曾经意气风发、颐指气使的高官们,如今纷纷跌下权力的“神坛”、锒铛入狱,王珉悔了,苏树林哭了,武长顺白头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利剑”始终举头高悬、剑指四方、震慑常在,其强度、力度、效果更是前所未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巡视工作摆上更突出的位置。巡视,巡的是政治,不是业务。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在这里相遇,加大惩治力度、提高腐败成本,形成巨大震慑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当看到众多贪官落马后,形容憔悴,痛哭流涕,痛陈贪腐心迹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党有8900多万党员党的肌体健康靠什么来保证?光凭理想信念不够,要靠组织体制,更要靠纪律规矩。政治巡视是为了给党的肌体作“体检”,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唤醒“大多数”党员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在党员干部心中根植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底线意识。正如中央一直强调的,“纪在法前、党纪严于国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沿就是治本之策。”

64年前,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主席说是“进京赶考”;64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析坡考察时强调“赶考远未结束”。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赶考”话题常在。一轮一轮的巡视,就是迎接一次次考试的阅卷,答卷就是惩治腐败、倡导廉洁,铸造政治生态的“常青藤”。在这场“赶考”中,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精神,锻造利剑,破蕃篱、去顽疾、立规矩、建制度、正风气,开辟从严治党新境界,赢得党心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我们党最大的执政优势就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贪污腐败便是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相容的“蛀虫”。“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12轮巡视,涵盖277个党组织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决心,兑现了全覆盖的政治承诺。巡视这柄利剑,让“武爷”们再也不能“下黑手”,让群众能够讲真话、说真事、动真情,是真正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巡视利剑》用王珉、苏树林、武长顺等人的例子,彰显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力正风、铁腕反腐的决心和力度。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权力无论大小,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制约和监督,都有可能被滥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有效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积极建立权力制约及权力公开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监督权力。同时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对党员,纪律是高压线,对党组织,纪律是生命线。每一个党员党的纪律都要心存敬畏、严格遵守,做到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一切腐败问题的根源,都是理想信念的动摇。武长顺在被开除党籍后说,自己对不起党,对不起培养他长大的父老乡亲。每个党员干部在入党之初都怀着一心为民、一心向党的初心,却有少数人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下逐渐迷失了自己。从不敢、不能到不想,最重要的是要主要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司马温曾说,治国莫先于公。公生明,廉生威,只有一心为公,做事出于公心,才能坦坦荡荡做人,保有自己的气节与风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巡视利剑》观后感(全部)【八】

近日,《巡视利剑》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止目前已播出了四集,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热潮。中央巡视组持续高压的反腐态势,也赢得了广大网友纷纷点赞。从《巡视利剑》专题片曝光的违法违纪领导干部来看,不管是狡诈的武长顺,还是是疯狂敛财的王三运,抑或是涉“家族式腐败”王保安,他们随着职位的晋升和权力的增大,在个人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跨越了纪律规矩红线,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教训是深刻的、令人痛心的。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巡视利剑》又何尝不是一堂生动的警示教育课呢?既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也为党员干部为官从政指明了方向,只有做到对党忠诚、对民真诚、慎微慎行、遵纪守法,才能成为新时期的好干部

对党要有忠诚之心。“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就是忠诚、忠心耿耿,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牢记入党誓言, “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在《巡视利剑》第二集中,被曝光的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卢恩光,为了当官伪造年龄、学历、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家庭情况,对党组织没有半点忠诚,但假的终归是假的,最终卢恩光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还有《巡视利剑》第三集中的王三运,作为甘肃省的“一把手”,本该跟着党中央的令旗走,但他消极应付中央指示,不作为不落实,结果导致祁连山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这些都是对党不忠诚的典型表现,理应严惩不贷。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做到对党忠诚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任何时候,不放松要求,不麻痹大意,不心存侥幸,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对权要有戒慎之心。反观《巡视利剑》中披露的腐败分子,不管是用醋泡手机以销毁违纪违法痕迹的甘肃省委原常委、副省长虞海燕,还是为退休后打算而疯狂敛财的甘肃省委原书记王三运,抑或是利用自己影响力构筑“王氏家族”的王保安,他们之所以被巡视的利剑斩落马,归根结底还是权力观错位,把公权当成为己牟利的特权,把“公仆”当作主人,不仅对权力没有敬畏之心,反而是身居要职的优越感。公权私用,不仅割裂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而且直接侵蚀着党和国家的形象,更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准则》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力。”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始终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摒弃官本位思想,牢记权力姓“公”不姓“私”,严格按规矩、按制度行使权力,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对法要有敬畏之心。“加强自律、慎微慎独”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重要政治要求。《巡视利剑》第一集中,武长顺身为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政治纪律,对抗巡视组审查;违反组织纪律,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属谋取利益。第三集中甘肃省委原常委、原副省长虞海燕在巡视回头看进驻甘肃后,安排亲信想方设法打探巡视回头看动向,并请人“培训”如何对抗调查。他们无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最终难逃被巡视组查处的下场。事实证明,党员干部的行为失范甚至是违法违纪,都是从违反纪律规矩开始的,最初可能是小问题,但不以为然、日积月累,最终小毛病积成大问题。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将党规党纪铭记在心,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坚持廉洁从政、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不越法律红线、不越道德底线,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对民要有赤诚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民情民生大于天,作为共产党人,应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反观《巡视利剑》中披露的这些党员领导干部,他们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作风上严重脱离了群众,在情感上疏离了群众,严重破坏了党的形象,危害了党的执政基础,最终也自己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牢宗旨意识,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用实际行动谱写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吏治清国运兴。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一刻也不可放松,党员干部的法纪之弦也一刻不能放松。《巡视利剑》曝光党员干部违法违纪典型案例,既彰显了中央反腐利剑高悬的坚定决心,也顺应了公众对良好政治生态的新期待。反腐败没有禁区,贪腐者没有“护身符”。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要通过观看、热议《巡视利剑》,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增强政治定力,做到廉洁从政,努力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相关推荐:

心得体会怎么写: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领导的发言可以稳定民心,激励

心得体会范文:很多大学生会选择利用寒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获书本

读书心得:书,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境界,将你的所有才华都展现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800字2019

大三学生暑假实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