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美术教案范文
能够较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和技法,实现校园雕塑小品和壁画与校园整体环境相协调,符合审美要求。并且实现课堂展示及课外作品展览。以下是我爱学习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精选美术教案范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校园环境艺术品设计与制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校园环境艺术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环境艺术壁画、雕塑小品的设计制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较好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和技法,实现校园雕塑小品和壁画与校园整体环境相协调,符合审美要求。并且实现课堂展示及课外作品展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情感,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愿望。
活动安排:
1、欣赏这些艺术品,想一想,它们与环境协调吗?
2、集体考察一下自己的校园环境,讨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法与学法:欣赏法、演示法、引导法和实践探索法等。
教师准备教具:环境艺术雕塑、装饰壁画的图像资料;泥、泡塑块、卡纸、竹、木、金属等材料;环境艺术雕塑小品和装饰壁画小样范作。
学生准备学具:泥、泡塑块、卡纸、竹、木、金属等材料;塑形、切割工具;乳胶等粘接材料等。
教学难点:校园雕塑小品和壁画的设计应、理解和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
教学过程设计
针对本课内容、要求和特点,我采用教师校园雕塑小品和壁画作品展示导入课堂的方式,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运用课件播放结合教师精讲介绍校园雕塑小品和壁画知识。欣赏校园雕塑小品和壁画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师课堂校园雕塑小品技法、步骤演示,在演示中用浅显的语言详细介绍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并鼓励和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性的练习,然后进行当堂雕塑制作的训练,在学生练习中引导学生领会课堂所学知识,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雕塑作品创作思路和方法,发挥其想象力完成作品。最后,进行学生当堂雕塑作品的展示,评述,并整合全班学生剪纸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进行总结。具体教学环节和策略如下:
(1)引导阶段
a.展示环艺雕塑、装饰壁画的图象资料和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和装饰壁画小样范作实物,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思考问题校园里设置的艺术品应该如何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在校园里设置艺术品应该考虑选择那些内容和形式?你认为目前我们的校园环境应作哪些改进?何处应增加何种壁画或雕塑艺术品?提出作业要求设计一件校园环境艺术雕塑小品或装饰壁画,并任选材料制作成小样。 b.走出教室,进行校园实地考察,然后交流讨论,对校园环境现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改进实施方案,包括自己要设计的校园艺术品的内容、形式、使用的材料及制作方法步骤,并对同学的方案加以评述。
(2)发展阶段
归纳学生的各种方案,分步讲解艺术品与所处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材料的选用以及制作方法步骤。
(3)学生课堂练习:(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所有的学生都在动手动脑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在旁有针对性的逐一指导,有的地方再进行示范,发现并强调同
学们在练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发现并介绍个别同学的技巧方法。供大家借鉴。对创意构思和制作有困难的同学给以适当的指导帮助。
一课完成设计制作过程。
(4)展示讲评
交流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注意将作品与拟置于的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评价,避免单一评价作品本身。
(5)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环艺雕塑、装饰壁画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掌握了一些雕塑的基础知识和技法,且同学们能够积极动脑发挥才智、开创性的进行练习 ,并对雕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的情感,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美好愿望。
篇二:《心灵的关爱》
一、引言
《心灵的关爱》是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的一节以“设计 应用”为主的综合课。如何在这节课上真正体现出课题研究的实施运用,收到好的效果,我事先做了整体的课堂结构规划。本着让学生在浓厚的“心灵关爱”情感教育氛围当中自觉主动地展开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的创造性活动体验,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
二、案例描述
上课前,我事先在大屏幕上显示一片绿叶陪衬下的醒目课题《心灵的关爱》,教室里播放着苏芮的“奉献”。(音乐事先渲染营造氛围)进进出出的学生马上安静了下来,坐回座位静静地听着。
上课铃响了,师生问好后,我说:“谢谢大家和我共同走进‘心灵’的殿堂,下面,老师举出两个感恩的例子,请同学跟着举出几个!”大家都用心地听着,师:“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生:“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鱼儿感恩大海,因为大海给了它畅游的空间;白云感恩天空,因为天空给了它湛蓝的世界。。。。。。”师:“哇,同学们简直可以当文学家了!那么,同学们,你们感恩谁呢?请大家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讨论,选代表发言。”学生们纷纷讲述开他们各自感恩的人及故事,
滔滔不绝,情感十分投入,包括在后面的代表发言过程中,都十分感人,催人泪下。
我觉得这个环节运用的还是比较满意,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在对接句子环节中,学生表现欲望得到了激发,打开了话匣,从而在后面的讨论环节避免了羞涩、不敢发言的现象,过度非常自然。原因是简单有趣的文学语句对接,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心,加之老师的适时肯定夸奖,更增添了表现欲望。以致到后面的发言、讲述故事也非常投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说实在,开始并没有足够的把握,只是把想到的能用的教学手段都用上,对于是否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却很忐忑。因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它集文化素养与情感互动为一体,不可能一味灌输式就能达到。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我体会出要引领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必将先入为主,创设情境,首先做到感情的投入,其次学生才能跟随着进入情境教学中,逐渐被激发起表达自我情感的主动意识,自发地扮演起课堂的主体角色。只靠冷冰冰框架是远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
大家讨论讲述了各自的故事之后,紧接着我提出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传达自己的感恩之心呢?”学生们踊跃地说开了,有的说用写信、写诗的方式,有的说用相赠礼物的形式,还有的说在生活中多多加以关心等等,学生把能想到的全说出来了。师:“好,那么从这节课之后,让我们用各种方式尝试关爱我们身边一直关爱着我们的人吧!”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行为习惯联系起来,
提醒他们关注生活,善于将自我意识及行为融入生活当中去,提醒他们努力做一个感性的人。
课堂进入第二阶段,自我表现能量储备阶段。我拿出了事先制作好的一系列书签送给大家,每组一个系列,作为感谢他们一段时间以来的默契配合的小小礼物。首先学生们都很开心,然后我引导他们分析书签卡片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即以文字与图形为主要元素。进而深入到贺卡的制作方法、步骤,同时展示了不同形式的贺卡,意在让学生欣赏的同时,得到构思的灵感。这一环节我觉得有些欠缺,由于考虑到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创作表现,而在此环节有灌输式的嫌疑,显得仓促,所以感情传输有些脱节,这是本节课的遗憾。
在后面的学生制作阶段,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制作不同形式的贺卡,如:开窗式、单层、双层、多层、折叠式、立体式,这其中用到力学方面的知识,提醒学生在制作立体贺卡时关键要把卡片制作平衡,有意识运用自己所学物理知识;设计字体时,给学生讲解了简单的美术字特征和连笔字体的写法;写感恩的话语时,要求学生要简短、精炼、感人等等。不放过任何所涉及的知识面,恰到好处地链接各科知识,运用发挥到美术创作中来。
篇三:《小小纸餐厅》
一、案例背景
我在多年的儿童美术教学中,了解到孩子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学美术主要是学画画,将拼贴、折纸等都归于幼儿园手工课的范畴,对其极为轻视。我也有很长一段时期把教学活动内容限定在绘画。但教研、国内外交流等活动逐渐开阔了我的眼界,扩展了我的教学思路。美术创作不能仅限于绘画,创作形式的多样化对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案例描述
(一)趣味导入课程
刚上课,我就拿着一张16开的白纸,对学生提问:谁能变个魔术,让这张纸长出‘腿’站起来??使学生一开始就从陷入思索和迷惘中被深深吸引。随后,我发给每个同学一张长方形的纸,让他们亲自动手试验。反应快的同学折出了两条‘腿’,其他同学看到也跟着模仿。很快,课堂活跃起来,同学们显得特别兴奋,像做游戏。我趁机引导:长出‘两条腿’的纸像什么??同学们
发挥各自想象力,像桌子?、像桥?、像公园里的石凳?、像一条隧道?等说法不一而足。我大力赞扬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后,引入活动的主题:谁能把它变成一把有靠背的椅子?而且不用拼粘。学生们摆弄着刚才折的纸,没有办法。于是,我有意以最快的速度,像变魔术一样制作出一把有靠背椅子。学生们惊喜的看着这把小纸椅子,流露出对老师的崇拜和对制作的极大兴趣。我趁热打铁地问:想不想也做一把椅子??同学们兴奋回答:想。我又问:想不想做一个小餐厅??同学们用惊奇的眼神望着我,大声喊:想。吸引同学们上课的效果达到了,我顺理成章节地宣布:好,我们先来欣赏设计师的椅子?。
(二)引导观察分析
打开事先准备好的中外不同风格的桌、椅课件,带领学生们欣赏并分析造型特点。端正、严肃、线条平直的中式风格,华丽、色彩鲜艳、线条多采用花边、造型繁琐的欧式风格给同学们留下印象的同时,也唤起同学的兴趣与记忆。有的说:看过的芭比的书里的椅子背也像花瓣?,有的说:一个动画片中,鼠王的宝座是只破棉靴?教室里热闹开了,有的同学有说有笑地聊了动画片,我不仅没有立即制止,还给了两三分钟时间让他们说完,以便营造学生自主观察分析的氛围。接着我启发道:好的创意和设计,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设计师从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体验中启发感悟而来。然后我让同学们归纳出所看到的不同造型和风格椅子的共同特点。大家七嘴八舌将地说出了三个特点:有腿、有
椅子面、有靠背。概括非常完整。我把这三个特点写在黑板上,并总结:制作一把椅子,只要有这三部分就可以了。
(三)鼓励尝试探索
在具体制作教学过程中,我采取谆谆诱导方法。我提问:? 拿起刚才折的长腿的纸,再添加什么就是椅子了??同学们回答:添个椅背。?我用纸边示范边启发:刚才老师剪了哪,椅子的靠背就折出来了???仔细观察有现代感的椅子,可不可以改变折法,一次成型???尽量减少拼贴的环节,把它变成一把有靠背的小椅子,这样做出来的椅子才结实,但是难度就大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吧!?在轻松的问答中,我将制作的要领教给了学生,也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有的同学把一条站立的腿向上折过来当靠背,少了一个支撑,在解决椅子站不住的问题;有的干脆准备剪一个小纸片,直接粘一个靠背;有的延续着老师的制作程序,努力搞自己的创意。动作有快慢,方式有独立制作和双人甚至多人合作,但每个同学都努力展现自己才能。在学生们制作过程中,我在旁边先观察后指导,而且观察期相对长一些。特别是对于落后的学生,不急于给其帮助,主要是留给他们多些思考时间,以便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犯错误、认识错误、更正错误。
(四)把握差异教学
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制作要求。可以用剪、粘的方法,做出两把椅子和一张桌子,组成一个小餐桌;减少拼贴环节,做出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添加人物,烘托出聚餐的情节;制作一套
有风格的餐桌椅,添加人物,装饰餐桌与环境;留出粘贴面。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分类辅导。对动手能力强的同学,重点从创意角度加以启发;对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差的同学,重点是动手制作示范。
(五)展示点评作品
学生们的制作作品汇聚起来,一个个小?餐厅?组成了一个?大饭店?。虽然有的作品有些歪斜,有的作品不成比例,但都是学生自己经过观察思考、设计制作出来的。这一个个形态各异、生动稚朴的作品,是自主探索式学习的成果。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欣赏着自己完成的作品组合在一起,充满成就感。我请作品有代表性的同学谈创作思路,演示制作,必要时我给予补充讲解,为大家再次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促进互相学习交流。
篇四:《青铜器》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 (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 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