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干净的黑猫

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以下是我爱学习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短文两篇》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理解文章主题。

(3)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再进行解析课文。让学生既从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学到行文布局的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蝉》的学习明白:不论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的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

(2)借鉴文章的“先扬后抑”的方法。

2、难点

(1)透过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学设计:

一:课程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要先让同学们猜一种生物:这个生物只能生活在夏天,并且它还必须要经历一次蜕变,才能最终在树上唱出那最响亮的歌声。

明确学生举手回答:《蝉》

二、教授新课

1、听录音,注意朗读时的语气以及生字词。

2、教师板书易读错的生字词。

明确:听完录音之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学生朗读课文

(1)单个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问题一:作者对蝉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其中有没有变化?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明确

烦 朋友的话 宽恕 (理解 敬佩)

第一段:知知不休 (抑1) 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话(扬1和扬2)

第二段:写病蝉 (抑2) 第七段:直接写对蝉的宽恕

对蝉的厌恶

外貌:透明的翅收敛着

动作:身躯微微颤动 抒写对蝉的赞美之情

语言:没有声响

最终目的

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问题二: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

明确:千年的等待,换取的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间,就像烟花只为一时的璀璨,流星也只为一时的辉煌!但是,烟花的美丽,我们欣赏到了,流星的飞逝,带走了我们的梦想!所以,它们是幸福的!而蝉,同样也是在唱响自己的夏天,也在为自己幸福的生活着,那么,作为人的我们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活,要有意义的活,

问题三:那是蝉的生命意义?“那”具体指代什么呢?

明确:不论生命长短,都必须好好活着。

三、本课小结

在《蝉》的世界中,作者看到了不一样的精彩,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让我们在这小小的世界之中活出我的精彩吧!听歌曲《我要我的精彩》。

四、作业

篇二:蝉

教学目标:

1.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

3.理解“垂緌”“流响”“疏桐”“的历”等疑难词语的意思。

4.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5.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重点难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蝉》和《咏萤》。

2.学习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教师直接导入揭题《蝉》。

2.介绍作者:虞世南,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二、小组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从中圈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地方,查字典认识生字。

2.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课文理解。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和记录自己赞同的部分,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针对讨论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

3.教师点拨,引导学习: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4.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话说说诗的含义。

5.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诗的含义,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6.欣赏蝉的近景图和蝉鸣幽思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7.生逐句交流自己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四、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1.教师出示重点词语的意思,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现在你们能完整的说出诗句的意思了吗?)

2.集体交流,教师趁机拓展,《咏萤》是虞世南的另一首咏物诗,学生识读,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3.引导学生理解理解的词语含义:

的历:光明的样子 飘飘:在风中摇摆不定

恐畏:担心,害怕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解释诗句意思。

篇三:贝壳

教学目标:

1.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2.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的写作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重点:

把握行文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一枚贝壳来阐释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来一起欣赏几幅图片。图片中展示的是一枚枚未经雕琢、美妙绝伦的贝壳,在生活中我们也曾见过贝壳,而有这样一位细心的作家,从小小的贝壳中有了独到的感悟,她就是席慕蓉。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席慕蓉眼中的贝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0页。

二、预习检测

1.全班齐读。

2.快速浏览课文,找学生说出本课需掌握的重点词语。

明确:淘洗(táo)卑微(bēi) 固执(zhí)

一丝不苟:苟,随便,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徐思慧《贝壳教学设计多音字: ké(贝壳)

qiào(地壳)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思考:席慕蓉捡到的是怎样的一枚贝壳?

(明确: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复杂图样)

2、这么美的一枚贝壳里,曾经又居住着什么样的生命呢?这让席慕蓉不禁加深了思考,请全体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就是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有着如此美好的居所,让这个生命变得不一样。)

3、请全体男生一起朗读第4到6自然段。

席慕蓉在感叹贝壳生命短暂却美好的同时,她想到了自己,比贝壳有着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

那么在她看来,又应当怎做呢?

(明确:用自己的能力来把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重点赏析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固执”,在这里是个贬义词,在这里理解为执着,表现的是作者贝壳的普通而卑微的生命联想到应丰富自己生命的坚定信念。

“简单”,表现了作者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只想像贝壳一样塑造一种美丽的形象,渴望一种感动。

五、启发探究

1、走进席慕蓉,体会作者是如何保持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

学生介绍:《我眼中的席慕蓉》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这是席慕蓉写的诗,《莲的心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个朴实无华的诗人,她言语没有多少华丽,却透露出的是自己对于美好的向往。她是一名诗人,被誉为“台湾诗坛女旋风”。她说“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优美的文字却只是她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她是一位画家。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等。席慕蓉性子爱莲,她的画展中多画的是莲,她喜欢描绘在不同时刻、不同光线下莲花的出尘不染的美。

这就是席慕蓉,如痴如醉的沉浸在如诗如画的世界里。她跟贝壳相比,有着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空间,所以她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将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每一幅画作完成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

2、席慕蓉靠自己的劳作和耕耘,用实际行动去扩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席慕蓉,学习贝壳,去竭尽自己所能,将所做之事做到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呢?

以下周书声琅琅为例,

以每一次的背诵、听写为例,

以每一节课堂的表现为例,

从每一次和父母的耐心交谈开始。

六、写作特色

本文是作者席慕蓉借描写贝壳,想表达说明了一个人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做自己该做的事和能做的事,要认认真真、坚持不懈地去做,并能为后人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托物言志。

学习过的《紫藤萝瀑布》也是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作的。明确:由花儿由盛转衰,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这种写作手法常用于古代诗歌中,如于谦《石灰吟》。

七、对比阅读

比较《蝉》和《贝壳》有什么异同。(四人小组合作)

短文两篇《蝉》、《贝壳》,从不同方面写出了不同的有关生命的感悟,对比:

相同点:都是由小小的“物”引发出对生命的感悟。

不同点:《蝉》----先抑后扬;《贝壳》---直入主题。

《蝉》突出的是要好好地活着,认真对待每一天;《贝壳》启发我们要精致的活着。

八、课堂小结

篇四:贝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揣摩词语。

2通过联系自己的经历、见闻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生命的感悟。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蝉》这篇短文,领悟到作者生命的尊重,懂得了生命的内涵“不过是要好好的活”,要认真的过好每一天。那么,今天的这篇《贝壳》又会引发我们对人生、生命怎样的思考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席慕

2掌握下列字词

(1)字音

淘洗 脆弱 卑微 壳(多音字) 枚 玫(形近字)

(2)词义

淘洗:洗涤。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

卑微:卑贱微小,地位地下。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

3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词语,体会文章的表达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要注意朗读的速度(舒缓)。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启发 探究

(1)展示贝壳图片,学生结合课文中描述和自己所看过的贝壳(包括图片),概括贝壳的外形特点;教师提出讨论题:你看到贝壳时,想到了什么?(大胆想象)

学生答后,教师评述

(2)课文内容研讨

①阅读课文1.2节,作者一上来就赞美贝壳,这些小小的贝壳有什么特征?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板书:拾贝壳—海边拾起 写贝壳—坚硬精致)

②看到这样精美的贝壳作者想到了什么?请齐读第3节,认真勾画出关键词句。


相关推荐: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树叶分类》

大班主题教案《了不起的我》

幼儿园教案:为幼儿创设多项交流活动,

高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