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踏实的心情

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学期教案该怎么设计,请看我爱学习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意义和简便表示方法。

2、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速度简便表示法

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速度的意义和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二、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一个赛车现场,两辆车正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越野比赛,你猜一猜哪辆车会获胜?刚才有的同学猜蓝色车赢,有的猜红色车赢,还有的猜两辆车同时到达,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最终谁取得了胜利?(蓝色赛车)为什么蓝色的赛车会取得胜利呢?在比赛的过程中,蓝色赛车的平均速度较快,所以它取得最后的胜利。

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程问题。(边说边板书)

三、探究展示:

(一)组织探究

1、探究速度的意义和写法,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好,请同学们现在打开课本54页,自学这一页的全部内容。先独立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做速度?速度还可以怎样表示?

(2)通过完成例3,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再在小组内大声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合作完成学习记录卡,请组长拿出学习记录卡,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步行60米/分;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二)组织学习成果展示:

1、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速度的意义和写法?

2、生生互动,让听汇报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哪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质疑点拨:

好啦,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汇报和相互之间的质疑,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速度的简便写法。(结合课件小结):

1、像这些每分、每秒、每小时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叫做它的速度

2、速度的简便写法可以用一条斜线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是路程,右边是时间单位。这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既简明又清楚。 另外,我们还知道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得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测评提高:

(一)测评练习:

1、测评学生速度的简便写法。

(1)课件出示课本P56第5题(另外加两道)。

(2)课件揭示答案,让学生自己批改。并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对错。并作简单的评价。:

(3)结合题目资源沟通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

师:第一个问题,通过写这些速度,你认为谁的速度最快?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声音的速度快还是光的速度快?你是怎样知道的?

2、应用数学模型。

(1)课件展示课本56页第6题和改编题。

(2)让上黑板做题的同学说一说解题过程。然后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8题。

(2)学生做题,让先完成的同学上黑板做,然后订正,说解题思路。

5、 聪明题:从广州到南宁的路程约1000千米,一辆长途客车从广州出发用了3小时行了30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长途客车还要行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南宁?

六、反思评价: 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多,而且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你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变化,同时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课件出示:献爱心图片】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学校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校同学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地震灾区小朋友购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盒水彩笔6元,买2盒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1、学生思考后口答列出算式【出示课件

6 × 2 = 12(元)

6 × 20 = 120(元)

6 × 200 = 1200(元)

2、师提出问题: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是什么?乘号后面的是什么?等号后面的是什么?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呢?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课件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一)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1、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课件出示

(1)6╳2= 12(元)

(2)6╳20=120(元)

(3)6╳200=1200(元)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

4、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乘5呢?乘20呢?

5、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规律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这几个算式,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还是乘几吗?积和因数是怎么变化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汇报:

4、同样用一句话怎么概括你发现规律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0除外)。)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刚才大家发现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横着用口算验算。【课件出示

2×18=36 20×4=80

4×18=( ) 10×4=( )

8×18=( ) 5×4=( )

(2)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提示:每位同学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算式,其中一组展现积随一个因数扩大而扩大的变化情况,另一组则展现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变化情况。

(3)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和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我们发现规律相符。

(4)展台展示。

(四)整体概括规律。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 同桌先相互间说说“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数学讲究简洁美,谁能用一句话将上面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课件出示: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同学们,我们共同探索了“积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综合运用规律练习几道题,有信心吗?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课件出示】 16×50= 32×50= 8×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你能根据这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2、【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地震灾区捐赠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灾区。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从金口河出发,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 )千米。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辆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3、【课件出示: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60平方米 8米

五、拓展升华,继续探索。

1、【课件出示】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

(18×2)×(24÷2) =

小结:【课件出示】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2、【课件出示】运用规律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 36×10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3、【课件出示】观察这两组题,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渗透两个因数都变时积的变化规律)

3×10=30 8×20=160

6×20=120 4×10=40

12×40=480 2×5=10

总结规律:【课件出示: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另一个数,积就乘(或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六、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快乐作业:练习九3、4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81,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280 20×( )<82 40×( )<278

70×( )<165 30×( )<182 90×( )<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联系生活自编教材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和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培养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我们曾经一起学习过有关数的产生,知道了数字和数都是人们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逐渐发明和发展的。不但是数字,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正在学习的、以及以后将要学习数学知识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来的,而且学习这些知识又能更好地为生活、生产服务。所以学好数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在生活生产中都会用到,同时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生活中有很多蕴含数学知识的事例。不信,请注意:

2)故事:课间,同学们安静有序地休息。(课件1)

朱吕浩在经过吴炫陶的座位边时,不小心把吴炫陶的文具盒弄到了地板上,这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课件2)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3)朱吕浩也像同学们说的和期望的一样,马上向吴炫陶表示诚挚的歉意后,迅速将散落的文具盒及地面上的铅笔、圆珠笔等文具收拾好放回桌面,事情好象到此结束了。不过,在收拾文具时,他却发现了一件事,而且引起了他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散落在地面上的文具,聚焦在两支铅笔上)

4)他想到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在对他积极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表示钦佩的同时,不妨来看看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两支铅笔落在地面上,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呢?

2、探索比较。

1)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两支笔代替摆一摆,摆了一种图形后,再把这种图形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

2)摆完后,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讨论一下,最后形成小组意见,每小组做好发言准备。(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我们请一个小组来说说他们的发现

学生展示后,还有要补充的吗?

4)我们将这些形成的图形整理一下(课件显示)。

这些图形,我们能不能进行一些适当的分类呢?思考一下,小组内可以小声讨论,注意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对图形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小结:同样是这些图形,我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5)我们选取其中一组分类的情况继续研究下去。(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分类)

3、深入研究。

1)我们将落在同一地面上的两支铅笔形成的图形分成了“相交”和“不相交”两类。像这样落在同一地面上在数学上可以表述为“同一平面”。如果一支在地面一支在桌面则是不在同一平面了。(课件显示)

2)如果我们把落在同一地面上的两支铅笔,也就是同一平面上的两支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的话,也就是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图形,现在看看,和原来相比,铅笔换成了直线,思考一下,刚刚的分类会不会有变化呢?

3)小组内讨论,引导: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分类。(课件显示)

真是了不起,刚刚汤老师和听课的老师们一起领略了同学们的风采,你们真是好样的,学习就应该这样,敢想、敢说、敢问,还要会动手、动口和动脑!

4、归纳特征。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相交和不相交。

2)那么在数学中对这两种情况又是如何介绍和描述的呢?

(课件出示)

(对相交的情况又是如何介绍和描述的呢?相交——垂直)

5、强化特征。

1)下列几组直线,请刚刚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

2)出示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盒子,画在不同面上的两条直线,质疑同一平面。

3)判断下列哪些直线是互相平行,哪些是互相垂直。

指出:平行线和垂线都是相互的,不能单独说哪一条直线是平行线或垂线。

引导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也可以说,这条直线是那条直线的平行线、垂线。

6、灵活运用。

1)正如我们从生活中发现学习了平行和垂直一样,我们每天都在与平行线和垂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你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身边哪里有平行和垂直呢?

(学生说或组内相互说说)

2)出示校园图,找一找平行与垂直。

7、拓展巩固。

1)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很多的平行线与垂线,要是给一张这样不规则纸,你能找到平行与垂直吗?

2)动手折折,可以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动手试试吧。

3)学生动手折纸,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

5)同学们真不简单,竟然能在这样的一张纸上通过自己动手折折平行线和垂线!

请把这些纸收拾起来,吃课间餐时还有它的用途呢?我们连一张纸也不要浪费。

8、全课小结。

你觉得自己这节课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认为自己很棒的话,请给自己一点掌声。

有关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会继续去学习发现这有趣的数学的!

设计思路: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4、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5、将学生放置于故事情节中,借机适时地进行相应方面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

6、充分利用课件,素材采集结合生活,让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教育服务。


相关推荐:

幼儿园教案:激发幼儿的表演愿望和自信

让幼儿积极合作,体验团结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案:走楼梯

幼儿园社会教案:独自在家时要注意安全

托班音乐教学: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