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教案

苏幕遮教案

发布时间:2021-02-03 栏目:阅读 投稿:鲤鱼汉堡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下是我爱学习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苏幕遮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词的有关文学常识导入新的一个单元的学习。

二、词人简介

范仲淹(989 ~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吴县(今属江苏)人。 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卒谥文正。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三、初读全词,了解词的基本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黯乡魂,追旅思)

四、词作品读、赏析

1、 分组赏析、品读

2、 学生交流,鉴赏。

1、 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的妙处。

明确: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写景角度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秋色”两句,落笔于高天厚土之间那浓郁秋色和绵邈的秋波,意境更显空邃。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碧蓝的高天、澄黄的广野,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放眼远眺,竟好像是一位画师肆意地将绚烂的色彩泼洒在天宇间,挥就的巨幅写意山水画。在看似明媚、清艳的底色上,又蒙上一层

轻纱。“波上寒烟翠”,“翠”字下得极佳,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秋波,远望难辨,便与碧天同色,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这里,碧天、黄叶、绿波、翠烟,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3、 思考:“碧”与“翠”同意,在词句中能否互换?为什么?

参考:(1)韵脚问题:“翠”、“水”、“非”、“睡”、“泪”;

(2)习惯问题:“碧”指天、水等,视野较广,“翠”不指天、水,视野较近;

(3)词语色彩问题:“碧”有澄澈之意,“翠”有通透之意;“娇翠欲滴”一词,又使“翠”字有“欲滴”之意,与波上寒烟相符也是“空翠湿人衣”的注解。

“山映斜阳天接水”,再将青山入画,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斜阳”则点出所状摹的是薄暮时分的秋景,让人心中油然而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与落寞。

加修饰,似乎这无情的芳草,本应是有情之物。埋怨草木无情,实则为词人主观之情于客观之物,益发增添了一种哀伤与落寞之感,体现出词人的多情、重情。由眼前实景转为意中虚景,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的绵延无尽,遥接天涯,更在斜阳外,并不管人的情绪,更使望远怀乡的游子愈加痛苦。无情的芳草尚且延伸至千里之外,而游子却身在他乡,有情之人不若无情的芳草。词至此,则由写景引出乡思离情。

第二课时

继续品读赏析诗词

4、 思考:“芳草”在古诗词中,历来是生发别离主题的重要意象之一,你能举出一些

例子吗?

明确:(1)“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2)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饮马长城窟行》

明确:“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总结:ppt出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整个上片写秋景,色彩浓丽,意境高远,毫无衰飒之味,更无悲秋伤春的陈腐之气,而悠悠怀乡之情,也从天涯芳草的景物中暗递,读来如羚羊挂角,浑然无迹。

下片“黯乡魂,追旅思”,运用互文的手法,紧承天涯芳草,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成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计可消除”之愁了。

“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本词说“好梦留人睡”,而实际辗转难眠,并无好梦;说“明月楼高休独倚”,而实际却因无计消除的愁情,独自登高倚阑。

5、 思考:登高凭栏,常常用来传达思乡之情,表达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你能

举出例子吗?

明确:“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人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入百结愁肠,催生成无尽的相思之泪。

6、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浓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感情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篇二: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的:1)、整体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本首诗词

教学难点:意象的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都有离家的经历,当你们久离家门,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当你们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是的,在当今社会,通讯便捷,交通发达,选择的方式有很多,而在古代却不尽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的一首词《苏幕遮》,共同感受词人笔下的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同学们都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老师在那里重点介绍了范仲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范仲淹有哪些生平事迹?(同学说)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说明老师以前讲的没有白讲。但又不是很全面,老师再来补充一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代表作《岳阳楼记》,《渔家傲》。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范仲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军事时,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念家乡,于是有了这首秋景来抒发思乡的绝唱。

接下来给同学们1分钟时间,读两遍这首词,感受一下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1分钟后)

好!就读到这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首词。

首先,我们来看上阕,“碧云天······斜阳外”我们读过了这首词,请同学们一下上阕中有哪些意象?

碧云、黄叶、波、烟、山、水、斜阳芳草(板书)。

我们找完了上阕的这些意象,无论是云、山、还是水,同学们都可以很好的理解。这里不好理解的就是“芳草”这一意象,老师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芳草”化用了《楚辞》当中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啊,王孙远游不归,而家乡的芳草却丰茂的生长,所以“芳草”指的是“故乡”。

那么这几个意象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生答(类似思乡)

同学们说是思乡,一定是根据老师讲解的“芳草”这一意象,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除了“芳草”可以看出思乡,上阕中的那一句也体现了思乡之情?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然后推举一个人回答。

好!就到这里,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这位同学说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一句。你们同意么?

既然同学们同意,那我们就来看一看为什么。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思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的渺远衬托出思乡的情浓。所以,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就是思乡之情

同学们继续看上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中的“秋色”指的是?(提问)

对就是碧云天,黄叶地。

那为什么又说是“秋色连波”?(无人回答)

好吧既然同学们都不知道,那就由我来给大家解读。我们来看词人的视角,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一高一低,一俯一仰,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上阕的最后一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虚实结合,而作者这样做的用意就是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同时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到这里,我们上阕就讲完了,如果上阕是一幅图画,同学们你们觉得应该叫什么名字呢?

同学们说的都对啊,秋景

我们继续来看下阕,“黯乡魂······相思泪”读完了下阕,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找一下下阕有哪些意象呢?

(学生说)明月、高楼、酒、愁肠、相思泪

同学找的很准确,通过这些意象,倚楼的孤影,带酒的泪痕,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愁苦的意象呢?(生答)

师总结:词人通过这些意象刻画出思乡的人,形象鲜明具有感染力。

“黯乡魂,追旅思,”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体现了思乡羁旅之情,凄凉冷清之意。

而“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一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一天,实际上确是说愁绪无时无刻不梗在自己的心头。

“明月高楼休独倚”这一句-------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独,结合背景介绍讲解

“休独倚”更可见词人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圆,反衬出词人身在异乡,倍感孤独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词人痛苦深沉的思乡情思。

“酒······相思泪”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而词人想要借酒浇愁,可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可见词人思乡之情亦是凄凉,亦是深沉,更是痛苦的呻吟。

到这里,下阕我们就分析完了,上阕是一幅秋景图,那么下阕叫什么名字呢? 思乡

齐读一遍整体感受这首词。

我们讲解完了这首词,让我们一起回顾全文,上阕讲的是?下阕讲的是?是的,这首词以低回婉转、沉雄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浓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作者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课后作业---------对于思乡我们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了范仲淹词中的思乡。但思乡之人不止他一个,周邦彦也有一首有关于思乡的词《苏幕遮-燎沉香》。接下来我们就留一个作业:比较一下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与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的不同之处。2、背诵课文


相关推荐:

幼儿园教案:培养幼儿有初步的自我保护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小画家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肥皂》

幼儿园教案:五彩缤纷的科学现象,神奇

幼儿园教案:苹果和橘子,以其香甜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