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文言文 > 文言文

寒松赋_原文_翻译-李绅

发布时间:2011-02-05 栏目:专题 投稿:自然的发箍

原文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拔,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解释/注释/译文

这是一篇寒松的礼赞,作者在赋中热情赞美了松树美好的本质。题目不叫松而叫“寒松”,说明它所处地势的冷僻。由此可以联想到左思的《咏史·郁郁涧底松》和王勃的《涧底寒松赋》,都是以寒松寄怀的咏物杰作。由寒松联想到寒士,从寒松的“负栋梁”而不为时所知为世所用,隐喻寒士的虽怀瑾握瑜而沉沦下僚的遭遇,从而抒发深沉的感慨。这是作者创作此赋的基本思路。
全赋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写松树默默地生长在偏僻的山崖旁边,世俗之人不屑一顾,匠人未予赏识。它所处的地势是那样偏僻卑下,无法炫耀自己的姿容,但天性造成它的苍翠之色。它的主干笔直高耸,倚着层叠的山峦直指蓝天,拂掠云彩,遮蔽日光。这一段是静态描写,而且运用了烘托的手法,把松树的高耸挺拔的气势和葱茏茂盛的身姿作了生动的描绘。“贞枝肃矗”“直干芊眠”是正面描写,“捎云蔽景”“蓄雾藏烟”“穹石埋根”“古藤抱节”是侧面烘托。第二段是说,当秋风萧瑟,白露降临,天气寒冷,“林野惨栗,山原愁悴”之时,其他树木都已枯萎,唯独有寒松依然苍翠欲滴,巍然挺立,不肯易叶改柯,敢于冒霜停雪,显示了君子的奇节,附和了隐士的雅趣。第三段写松树坚固不拔,万物不能与之比隆。岁月不能改变它的天性,雨露滋润了它的繁荣。它耸起的身影,张开的树冠犹如偃盖,使人想起孔子的名言和丁固梦松的典故。不学迎春开花的桃李,也不学逢秋落叶的梧桐。这一段可以看作是对上段的补充,进一步赞美松树的四季常青和“确乎”不拔。和上段一样,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最后一段是尾声,说寒松身禀栋梁之才而不为时所知,敢于冒霜停雪而徒然绝俗自奇。实可施大厦而不为人所用,本因绝俗自奇而不为世所用。这一段实际上是对以上三段内容的总括。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小赋。作者身处逆境,一方面发泄怨愤,决心“驱雷击电除奸邪”(《涉沅潇》),另方面也表明要砥砺志节,像寒松那样披风雨,傲霜雪,抗严寒,亭亭耸立,不改变其忠贞本性。作者对生于幽涧的松树“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的遭遇深感愤懑,看似句句写松,实则处处喻人。全赋篇幅短小,但也摹仿汉赋形式,文末有总括全篇要旨的“乱曰”。赋文中,多用骈俪句,但不都是四六句式,而富于变化。语言通俗平淡,极少使用典故。可谓一代绝赋。
《牡丹赋》是唐代诗人舒元舆的代表作,是辞赋中的上品,也是第一篇咏颂牡丹辞赋。赋前有序,序中追述了唐代洛阳牡丹的起源、来历、以及写赋的动机等等,还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批驳了那些对牡丹一类花卉不屑一顾,或认为歌颂牡丹是“儿女之心”的世俗偏见。其优美豪放,颇有气度。描绘了牡丹的千姿百态,描述了京城栽培历史和花季繁荣。语言优美,对仗工整,描述细致,想象丰富,节奏流畅紧凑,且比喻形象贴切,用语也比较朴素自然,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却将牡丹描写得极富人情味。颇受称道。唐文宗一日绕栏微吟,曾为之泣下。
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从南北朝"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至今,栽培历史也有1500年了。牡丹原本鲜为人知,自武则天将其移植于上苑,经代代花匠精心培育,方有魏紫、姚黄、玉版、紫巾等名贵品种。武则天钟情牡丹且有很高鉴赏品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牡丹的兴起与武则天的推动是分不开的。舒元舆《牡丹赋》载:武则天命人向上苑中移植牡丹,“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渐盛”,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武后贬牡丹到洛阳”(事见宋·高承《事物纪原》、清·李汝珍《镜花缘》)的传说,虽无稽可考,却可佐证武则天把牡丹引入洛阳。
大和五年至八年夏,舒元舆以著作郎分司东都,与李训过从甚密。大和八年李训入朝,与郑注等人密谋诛杀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在逐渐把握朝政之后,李氏召舒元舆入朝,舒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仕宦通显,很快由左司郎中升迁至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和九年十一月,李训等谋诛宦官之事败,舒元舆与李训、郑注、王涯诸人一起死于“甘露之变”。《牡丹赋》的写作时间可能是大和六年至九年(832~835年)的暮春时节。

相关推荐:

虞谦传_原文_翻译-朱由检

顾和搏虱如故_原文_翻译-刘义庆

纵囚论_原文_翻译-欧阳修

李元纮传_原文_翻译-刘昫

《明史·张瑄传》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