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慈传_原文_翻译-陈寿
原文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未,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诚狱讼,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解释/注释/译文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氏。起初做郡中小吏。建安年间,太祖在淮南招募士卒屯田,任命仓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末年,任长安县令,清正简约{艮有原则,官吏百姓都敬畏、爱戴他。太和年间,升任敦煌太守。敦煌郡在西部边陲,因为战乱(与内地)隔绝。空缺太守达二十年,大家豪族称霸一方,(相沿袭)成为习俗。以前的太守尹奉等,遵循旧法敷衍而已,没有改革整顿。仓慈到任后,抑制豪族,抚恤贫弱百姓,非常合平民心。以前的大族田地有剩余,而弱小百姓却无立锥之地,仓慈就都按口田征收赋税,让赋税征收渐渐合乎法令。开始属城的案件多而杂,悬着没有解决,都集中到郡城。仓慈亲自下去审阅案卷,衡量轻重,只要不是死刑,都只处以鞭杖刑罚就放了,曾经一年之中判处死刑的还不到十人。平时西域各族胡人来进贡礼品,可豪族大都拒绝,不与之往来;即使与他们互相贸易,也是欺诈侮辱,大多得不到公正。胡人常常不满,仓慈都一一慰劳他们。(胡人)有到洛阳去的,为他们办好沿路的文书,有要从郡城回家的,官府按公平的价格收取(他们的货物),用现成的东西同他们交易,让官吏百姓护送他们上路,从此老百姓都交口称赞他的德行恩惠。几年后他死在任上,官吏百姓就像死了亲人一样地悲痛,为他画像,寄托哀思。西域各族胡人听到仓慈的死讯后,全都聚集到戊己校尉和郡中官吏的治下致哀,有人用刀划破自己的脸,以表血诚,又为他建立祠堂,遥远地祭奠他。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县人。世隆年轻时就有风采气度。伯父名元景,在宋大明年间任尚书令,特别赏识他宠爱他,超过了对自己的几个儿子。向宋孝武帝推荐世隆,得到召见。孝武帝对元景说:“你往年凭虎威的称号治随郡,现在再把这个称号授给世隆。”元景被景和帝杀害,世隆因为在外地得以幸免。
泰始初年,各州反叛,世隆因为家族的冤屈靠明帝得到昭雪,就在郡起兵。聚集万人,突然前进到襄阳的万山,被孔道存打败,人都逃散,他一人幸免于难,隐藏在民间,乱事平定了才出来。回朝任尚书仪曹郎,明帝嘉奖他的忠义之心,下诏书提拔他为太子洗马。
当时世祖是长史,他与世隆交情很好。这时朝廷怀疑、畏惧沈攸之,秘密进行戒备,府州的武器,平常都有积蓄。世祖将下京都,刘怀珍对太祖说:“夏口是军事重地,应选适当的人镇守。”太祖采纳了这个意见,给世祖写信说:“你已经要进入京都了,就应该选一个兼具文武之才的人,世隆就是这样的人啊。”升明元年冬,沈攸之反叛。沈攸之乘着快船使数百人跟随,先于大军屯驻在白螺洲,坐在胡床上望着自己的军队,面带自得之色。已到郢城,认为郢城力量弱小不值得攻打,派人告诫世隆说:“奉太后命令,要暂时回京都。你既是共同辅国,应想得到这其中的意思。”世隆派人回复说:“东下的大军,早就承蒙你照顾。郢城是个小城,只不过能自保而已。”攸之要离开,世隆派兵到西渚挑战,攸之果然发怒,令众军上岸烧了外城,筑起工事来进攻,他看着身边人说:“凭这样的强大实力来攻城,什么城攻不破!”日夜攻城,世隆随机应变进行抵抗,敌众都败退了。
世隆年轻时建立功名,晚年专门以谈论玄理为事。在朝不参与政务,只是垂帘弹琴而已,风度气韵清淡致远,很得世人称誉。因病辞职,改授卫将军,不受,转任左光禄大夫,侍中职务不变。永明九年去世,终年五十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