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些支离破碎的事
常听到人们议论文人和喜欢写作的人。有的人说文人永远姓穷,有的人说文人已经脱贫,不再姓穷。
有些文艺单位爱稿“有奖征文”。说是“有奖”,其实获“奖”作者还须交钱,才能领到是证书。于是就有人议论说,这是文学界“大鱼吃小鱼”现象,“大鱼”创收,“小鱼”失利,“小鱼”发了稿,“大鱼”不但不给稿费,还要“小鱼”交钱买“奖”,姓穷的,什么事都做得出。也有人这样说,不吃“小鱼”,怎么会变成“大鱼”?“大鱼”都是“小鱼”变,神仙都是泥捏成,“大鱼”本也姓穷,成了“大鱼”后,就不再姓穷了。
一位干部将要被调到某县文联,他马上去问上级领导:“干吗要调我到文联?我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上级领导想把一位中学教师调到某县文联当主席,这位教师不愿意调动。我问:“县文联是正科级单位,那里的干部按公务员管理,怎么人家都不愿到那里工作?”同事回答:“人家讲文联是一盆‘清水’,在‘清水’里是难生存的,不管大鱼还是小鱼。”
几年前的一天,我在某单位的一个办公室工作时见一帮人在看报上的“一作家上街帮人擦皮鞋”的消息,有的说,作家怎么就这么穷?有的说,作家是体验生活的,不讲钱财的。一位爱搜集民间山歌的人立即用他听到的山歌插话:“不讲钱财行不通,买个猪仔还要笼。哪个和尚不吃素,哪个文人不姓穷?”
作家也活在现实里,也需要钱,但真正的作家是爱“作”如命而不是爱钱如命的。中国作协是正部级单位,作家工资和活动经费由财政部拨发,而曾当过中国作协主席的巴金却自愿放弃工资和其他待遇,从1949年到去世(据报载),时间之长。巴金在他的作品中说他不爱钱。真话!真正的作家说的是真话。
某县一职工,用业余时间写了一部100万字的小说,某市级党报曾两次报道过此事。第一次报道好像是一股暖气,带着赞美,第二次报道是一瓢冷水,认为那是“无效劳动”。赞美的有道理,写作能让作者心灵充实、精神愉快,而愉快能使人长寿,长寿就是财富,谁说那劳动“无效”?挖苦的也有道理,作者的小说不能发表,作者得不到直接的功利,所以还是穷。
好多人都认为文人姓穷,但说不出穷的原因。我想,文人不一定都姓穷,也有一些文人是会赚钱的。比如,一些人本来没有多少文学素养,不属于文人,但他一旦在某些方面出了名,他就可以出书,而且他的书能畅销,于是他便戴上了“作家”的桂冠。这类文人,就不会姓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