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时,给心灵找个家园
今天生活在闹市里的人,不管年长年幼,无论责任大小,也不管是否经历过沧桑,都在说同一个身有感受的字:“累”。那一张张或稚气、或成熟、或英气尚存、或沉忧感伤的脸,说累时总会对你露出诚实而苦恼的一笑,并会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人累,这儿(心)更累。”看着那种苦中带涩的微笑,我便想起两年前一个高中生对我说过的话。他说:“读书的累,已经毁灭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高考不决定人的命运,如果知识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获取,肯定没人愿意把自己累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这叫无奈!”这话从未成年孩子的嘴里说出,显得实在有些沉重,但却真实地道出了充满梦想年龄的一代人,在今天的生活节奏中已产生了“出师未捷身先倦”的心理心态,也说明身心疲惫已成为了现代人的共有病,正无形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不同程度地毁损着人的生活激情。
可是,生活是老老实实的过日子,人生的道路曲折又漫长。走在这条或充满艰辛,或浸透泪水,或布满荆棘,或让人彷徨迷茫的路上,人总是会怀揣梦想,对明天报以希望,盼着走完了这一段路之后,下一段路上就洒满阳光。所以,在快节奏、多变化的生活中,人人都希望有积极宽松的环境,人人都需要精神上的寄托,人人都盼望有一片属于自己憩息的小天地,人人都在竭尽所能地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然而,作为社会的人,肩上却扛着太多的责任,为了生存和奉献,每个人必须从小就学习,醒事就奋斗,成熟就寻找,跌倒奋起再追求——这是生命意义赋予人的义务,是人生存的主题,任何人都不可能逃脱和回避:要么终生奋蹄不止,要么倒下永不站起,激昂哀婉皆风景,所体现的同样都是生命的价值。
当责任大于能量、负担超过负荷、现实粉碎理想、沉忧替代高昂时,人就会由亢奋变为平静,由生动变得平稳,由热情奔放变得静默深沉,由被动加压变为主动承受,但依然还是会将脊梁挺起,毫不迟疑地熬过无数的风霜雪雨,决不推卸地踏平无数的必经坎坷。或许刚刚才象一匹沉重的骆驼,在茫茫沙漠里艰难跨步,转眼又如一叶漂泊的孤舟,在惊涛骇浪中忍受颠簸,回过身来,还得去做一头默默无语的牛,虽不对主人的挥鞭呵斥做出回应,却会拼命地朝前拉犁踩沟。待到夜幕降临时,百鸟归巢,万家灯火,或许又象一只凄然的孤雁,在苍苍暮色里,还看不到站立的枝头,找不到歇息的小窝——因为,每天为赶路而走得太急太快,顾不上看看路边的风景,没空闲让自己停歇下来,去垒上一个简单的小窝……
尽管如此,有人却从不表现出彷徨哀怨,从不报怨苦难的生活,从不责怪世间的不公平,从不放弃为疲倦的人们唱出激昂的歌。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人的生存本来就意味着苦难,谁去抚着伤痕流泪叹息,谁就会一生吟唱哀怨悲歌。既然生活注定了人生就是不息的苦斗,那么每个人就只能用生命去努力开拓。所以,热爱生活的人,会在艰辛奋斗的同时,努力竖立奋斗需要的精神支柱,他们会在城市喧嚣的某个角落,给自己的心灵寻找一块不受干扰的小天地,把一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抛在喧嚣的闹市,把一生的理想放置在这片只属于自己的私人天地里,让被疲惫躯体包裹着的灵魂,在经受东颠西簸之后,有一个歇息的静幽之地,让劳其筋骨的身体和灵魂,在精神家园里还原成真实的自我。当结束了一天的奔波,走进自己的精神家园,置身在自己独有的那片蓝色天空和绿色草地上,避开了不愿做的,躲开了不想看的,忘记了丑陋的,远离了嘈杂的,丢弃了沉重的,一个真实的自己就会彻底醒悟,然后复活。在这个精神家园里,可以久久地歇息喘气,轻轻地捶背揉肩,慢慢地包扎伤口,一点一点地恢复元气……之后,想自己要想的,做自己愿做的,寻找自己需要的,抒发自己喜欢的,述说自己真实的,描绘自己盼望的,在宁静中做好养精蓄锐。
敢于直面人生和善于迎接挑战的人,都很注重维护好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从不放弃对精神家园的平整、浇灌、维护和重建,从不因疲惫过度而错过仰望心灵上空的那片天。因为人世的忙碌和纷争,嘈杂得让人思维零乱,越疲惫越需要在夜深人静时躲在心灵家园,重新整合自身的资源。只有这样,人的心才可能保持鲜活地跳动,身体疲惫时,心才不会一同疲惫。共2页,当前第1页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