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相处(外一则)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却似乎变的越来越陌生了,前一段时间某小区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伙盗贼堂而皇之的撬开门把房间里的东西洗劫一空,临走时碰见对面的邻居,还不忘打了声招呼,那位邻居受宠若惊的还帮他们把东西抬上车。直到案发,这才搞清楚,原来那是一伙大胆的盗贼。,这多少有些可笑,但这反映了现代人邻里相处的尴尬。对门的邻居尚且不相识,更不用谈邻里交往,谈笑言欢了。
在山东老家,那是一个片属于沂蒙上去的普通村落。记忆中,小时候,村子里也经常有被盗的事情发生。东家丢只牛,西家丢只羊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一年冬天的深夜,熟睡中的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妈妈高一声,低一生的唤醒我。着急得说:“快起来,家里遭小偷了!”我一股脑的蹦下床,抄起一根木棍就冲了出去。虽然是深夜,家里却站满了人,我仔细看了看,都是附近的邻居。大概是听见爸爸喊了一声都跑了出来。很快,人就自动分了三组,向村子通向外界的三个主要干道追去。最后,那伙小偷也被追得无办法,丢了东西炒小道逃跑了。整个夜里,周围几十口人都没醒,为这件事而兴奋的交谈,一直到天亮。
现在常年在外,偶尔会一趟老家,左邻右舍的见了都热情的打招呼,拽到家里聊一聊。这让习惯都市邻里冷漠的我常常感动。人们在追求物质的极大满足,习惯都是灯火的灿烂,酒桌上的步步设防的同时,邻里相处也变得单薄而脆弱,这多少有一些遗憾吧!
每个人都在追求真诚,但每个人都把心灵的门上加把锁;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宽松和睦的生活环境,但每个人都把心灵的窗子安上灰蒙蒙的玻璃。这又怎么不让人遗憾呢?
打电话
刚刚放下电话,耳畔人回绕着妈妈的笑声。一个电话却让妈妈如此的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上大学后,才发现身边很少有人经常给家里打电话了,男孩子打得就更少了。有一次我问起一位朋友,他回答说:“也没什么事情,打什么电话,我要是没事往家里打电话,爸妈一定以为我出什么事情了呢?”我愕然。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呢?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我们没做好呢?我自小就是个恋家的孩子,以前读中学时,每个月只有一天的假期,但每个星期我都想法设法的回一次家,尽管也没什么要紧的事,但每次回家时,远远看见那个炊烟渺渺的村落,郁郁葱葱的小树林,哗哗流动的河流,还有妈妈见到我是开心的笑容,总让我心里感到说不出的温暖。
每个人形容家时都说是那避风的港湾,然而我们这些小船儿却在浪涛中沉浮,纵然疲惫不堪,也不愿回到那温暖的避风港。也许中国自古以来“衣锦还乡"的观念已经让许多人对家,对故乡“只可远观”了!
妈妈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辛辛苦苦把我们兄弟俩人攻读出来,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家两个大学生”的家庭,想起这些妈妈总会喜上眉梢。哥哥刚上大学时,每个星期六他都会准时坐在电话前等哥哥的电话,有时哥哥有事情没能打电话回家,妈妈总是有说不出失望,絮絮叨叨的问我。而一旦接到哥哥的电话了,脸上也变的丰韵了。而我自从离开家乡,远到东北求学,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每个星期回家陪她了,心里不免有些遗憾。但小鸟儿终要飞离温暖的巢穴,人也终要长大,妈妈也深知这个道理,临走还一再嘱咐我不要想家。然而,想家的感觉却是难以控制了的,谁能在想起家,想起母亲时无动于衷呢?于是,我就在每个星期都打一次电话,尽管也知道彼此也没什么事,但几分钟内随便聊几句,那怕是几句寻常话,却能支撑我们母子一个星期的内心安宁。
如今,打电话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当关怀在亲情的怀抱里安睡的时候,当问候在电话的音波里传动的时候,谁还能说什么“代沟”之类的搪塞话呢?
爱是一种习惯,从一声问候开始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