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八音”话《六国封相》
八音“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曾流行于粤曲摇篮的佛山。
在我国古代,八音指金、石、丝、竹、匏,革、土、木八种材质制成乐器的总和。普通采用鼓、瑟、箫、笙、锣、唢呐、木鱼等八种乐器。演奏八音的乐队叫戏班,戏班有大班和小班之分,民间举办婚丧大事,一般的雇佣小班,重大的则雇请大班,大班演戏约需二十四人,故又称“三围台”:吃饭要摆三围台。
因为八音演奏的形态主要有两种:用嘴吹和用手敲打。所以民间的八音也叫“吹打乐”。自然,演奏吹打乐的乐师又叫吹打佬。
先前,哀、乐、喜、怒、敬、爱,属于旧伦理的“六性”,八音乐奏中的六性,流露着朴质,韵含着丰富情感,情意逼真,达到淋漓尽致。深受百姓喜爱,流传的历史有几百年。新中国成立后,八音被冷落一边,“文革”时期,八音打入“破四旧”之列,频临失传。近年来,民间八音被看作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在个别地方得以重见天日,已经在佛山、顺德、高州、化州等一些城市出现,展现她曾经湮灭多时的倩影。
八音乐奏的曲目中,有一首叫《六国封相》。原来,《六国封相》截取战国末期七国分争一个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谱写而成的。
战国末期,秦国最强大,秦君最贪得无厌,当时的秦人人心不测,可谓狼虎野心。秦君意欲六国割地赔城,秦君意欲六国如纯绵羊,乖乖地归顺于强秦的霸权之下。因为秦国常怀吞并,以弱肉强食的姿态屹立在当时中国的西方,故强秦又叫西秦。每时每刻欺负齐、楚、燕、赵、韩、魏等六国。六国畏惧着强秦的势力,有的采取消极姿态,以通婚策略讨好秦国,权作缓兵之计;有的割让土地贿赂秦国,以充一时之好;有的修筑工事,不惜牺牲国人,草菅民命,征伐邻国,不与邻国同修友好,致使强秦的嚣张屡屡得逞。有鉴于此,苏秦和张仪均参与了这场军事与外交互为交织的大战。
苏秦和张仪同是鬼谷子的高徒,传说鬼谷子深通韬略,有绝地通天之术。武略的高徒是: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魏国大将庞涓;文略的高徒一是苏秦,二是张仪,俱有三寸不烂之舌。他们两个各持相反的外交政见,以游说著称。苏秦主张合纵,联合六国对付秦国;张仪主张连横,其实是一种逐渐瓦解六国而吞并六国的策略。
苏秦开始游说秦国,正当新立的秦惠王最不用辨士的时候。苏秦的政治外交主张因此得不到接纳。不久苏秦离开秦国,改去游说六国,他将原来求仕的私心转化到希望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和谐的意志上。他深恨六国国君在对付强秦的策略上不够高明,束手无策。他深感一些国君软弱的悲哀,他预料六国将要被强秦吞并的危险。所以不顾个人安危,游说六国,建立合纵的宏伟策略。
苏秦先到燕国游说,燕文侯深感燕国受到赵国的威胁,与齐国结盟。苏秦因此得到燕国器重。其次苏秦有游说了赵国,赵肃侯意识到自己偏安于六国,以自己的力量难以跟强秦较量,所以采取联合六国跟强秦抗衡,并封苏秦为“武安君”。苏秦受到赵王的奖赏和器重,并接受任务去联合其他的国家。再次,苏秦用激将法,使韩宣王一心抵抗秦国,跟六国共修友好。苏秦又申明厉害关系,使自私的魏襄王也走合纵之道。苏秦游说齐国,将齐国的相对安定跟其他国家相比,而齐国却臣服于秦国,强大的齐国如此毫无尊严?齐君害羞了,最终采取合纵之策。苏秦游说楚国,五国均联合起来了,如惟独楚国采取孤立,势必为秦国所难,沦为强秦先吞的一块肥肉。
苏秦经过一番这样的游说,详细分析七国之间的厉害关系,终于促成六国国君在“洹水”歃血为盟。六国国君筑坛布位,表示戮力摈秦,六个盟国如有一国背弃盟约,其余五国就合力攻之。苏秦在洹水被六国国君封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和“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战国时期的苏秦,可以高踞六国之上发号施令,手执六国相印行使他的战略外交政策,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而实际上,经过苏秦的努力,所促成的合纵策略,终于给秦国下了纵约书,秦国不敢走出函谷关窥探六国。秦国不敢正视六国,而六国连续十五年取得了相对稳定,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一幅非常壮丽的画面啊!
民间乐师编演戏曲的《六国封相》,纪念了苏秦的合纵壮举以及那次诞生在中国社会最混乱的战国末期一次和平盛会,再现了雄壮威武的历史画卷。赞颂了“合纵”的历史意义,讴歌了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正义力量。从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爱好和平的美好心愿。因《六国封相》旋律铿锵豪迈,后来纳入民间八音的重要曲目,成为八音戏曲演练者的首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