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
【一】
一会儿聚餐。谈谈拒绝。
心中愤怒,有恨。
一位老同志说毛主席是“好”的。
对于一个人的尊敬与否,往往一个“好”字就能括之,当然,当今社会“好”也变的模梭两可。
他每每说起“武中”、“连中”死里逃生,被“批斗”、牛棚生活,说到动情处,老眼莹莹。对于他们那段历史,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过的,见他伤痛,问他:“你觉得毛泽东好吗?”
他说:“毛泽东的做法很对,如果放在现在,会是这样吗?”
他的话使我想起另一位老同志愤慨的说:“党已不是党。”
何为真实?我,对得起任何一个人,不曾做过迫害诋毁别人的人,不愧我心。回忆,不是掩饰真实。
【二】
喜欢看解放前、后的书。
当我们知道真实的历史被攥改,有历史感的人,内心是极其痛苦的。这种人是真实的,真正追求正义而美丽的人。记得王小波小说中有段关于历史的诠释:历史都是不可信的。索尔仁尼琴《癌症房》有段对伪政治的描写:看着夸大的报纸,能从字里行间中找到隐藏背后的真实。
“文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一直延续至今。传媒,愈来愈辜惑人的思想。诗坛曾一再反对“语言霸权”的行捷。写点东西,你就得要牢记:去赞美,去歌唱,去理想。有点可笑。“诗报”上某人评我的诗,尽把罪恶的波德莱尔做为诗之崇拜,还说我,追“波”之风格是错误。
不曾崇拜或追随过什么,自知是很“落伍”的人。上次去买鞋营业员专指我的鞋说:“这是二、三年前流行的鞋。”因为对尖头鞋实在不习惯。人不随外界环境所改变,不随他人意志转移,应该是超然,也可以说是意志。
喜欢波德莱尔的诗如同钟情于“自白派”的诗,他们有着共同的气质:真实。真实是痛苦和不愿接受的(仅对某些人来说),纵使真实的似如带血的语言也比冷笑的诋毁更让人炽热。
【三】
真实。“一般人”理解是语言,一个具有“相对”真实的人理解,就是灵魂。
“一般人”,是因为常常有评论将诗人与生活中的人区分而论,他们认为诗人的意识形态更具备人性的真实,更趋童真,像“童话诗人”童真过度的当然是少数。今年出了他的文集,第一册,有许多篇么未曾看过,的确是本不错的书,考虑定价偏高,只有在新华书店就地阅读喽。
“相对”,是因为,人能真实到“童言无忌”的地步?人是社会的个体,谎言不可避免。我们只可相对真实,却无法绝对真实,就像法律一样,话说:公平、公正、平等、民主实为一种措辞的悖论,人们理想了“绝对”,但是,它却隐之了“相对”的前题。
【四】
关于隐藏。论坛许多人最爱干此等事了,看过一篇为何穿“马甲”的文儿,很是在理。
而那些为了某种目的,就有点可怜了,难道灰溜溜的不得不穿穿“马甲”,戴戴面具?我在任何论坛上都不喜欢穿“马甲”,一为对自己的话负责;二为写的每件事都是事实;三为做人要正大光明搞欺骗摆形式重声音那是很不厚道的故意。
论坛有人攻击一位30岁未婚的女人,夺她男友毁其关系,还以她的年龄大作文章,我甚是可怜此等积愤的女孩。
真爱你的男人会接受外界的诱惑吗?其为一问。
难道你年轻就觉得自己很纯洁吗?其为二问。谁晓得呢?有句话说:“女人天天可以是处女。”
难道爱情就是年龄和美貌吗?其为三问。
四问:最好在你说话时要真实些。一不穿“马甲”,是为自己的话语负责;二不编臆想的话,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三不做毁人之事,是为他人名誉负责。
我对30岁的女人有种倾佩感。那是因为,她们心中依存理想,依有梦想,而不像某些快尽30边缘的女人,“猫急”似的“抓墙”,有“墙”就上,倒也算个“名猫有主”,心里却感到那也不好,这也不好,那也担心,这也怀疑,慌慌过活,这些心理都是源于对另一半的不信任。共2页,当前第1页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