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写作模板 > HR管理

“企业办社会”回潮

发布时间:2021-03-04 栏目:专题 投稿:灵巧的西牛

企业办社会”回潮

在一定程度上“办社会”,是保证企业自身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措施。而在社会环境还相对不成熟的中国,企业更要重视到这一点。 每天清晨7点半到8点之间,中芯国际员工大批离开生活区到厂区上班。在上班的人流中,总能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小孩,其中不乏金头发、蓝眼睛的“洋娃娃”。父母们把孩子送到离厂区只有几条街远的中芯国际学校之后再去中芯国际上班。李石就是其中一员。 虽然很早就已经加入美国国籍,并在美国朗讯公司担任研究员职务,过着富足而安逸的生活,李石还是一直希望能回到祖国工作,但当他的老朋友中芯国际CEO张汝京给他发来邀请,希望他加盟中芯国际时,他还是犹豫了。因为他6岁的女儿正处于接受小学教育阶段,他担心从小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不能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 但张汝京向他保证,在中芯国际学校,他的女儿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在中芯国际学校,不仅教材全部来自美国,就连教师都是从海外聘请的。那里的孩子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包括张汝京在内许多中芯国际高层的子女也都在那里学习。 张汝京的办学观 在半导体制造行业,许多人都知道张汝京是建厂的高手。他在美国德州仪器以及创建台湾世大期间,先后建立了10余座半导体制造工厂;而现在中芯国际旗下也已经成功运营着5家芯片工厂。不过让外界并不熟知的是,张汝京建立学校的热情远远高于建厂,除了他个人投资的26所希望小学外,早在中芯国际成立之初,张汝京已经规划建立中芯国际学校的事情了。 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开始规划他的芯片帝国的蓝图时,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还是一片荒芜。而芯片制造这个需要高科技人员密集投入的行业,哪怕是初期项目启动都需要四五千名工程师,但内地当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这意味着中芯国际在成立之初,就需要从境外引进大批高科技人员。 但最让张汝京焦虑的并不是资金与人才,张汝京在芯片行业干了20多年,其个人在业界已经树立起名望。当初张汝京离开世大,提出要到内地建厂后,相当一部分高层都表示愿意跟随。现在,张汝京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引进的人才的生活很好地安置下来,吸引更多人加盟中芯国际。 半导体制造行业对高科技人才需求量大,流动性也非常大。张汝京明白,公司要想真正留住这些海外归来的高科技人员,必须要解决他们的生活以及子女就学等现实问题。 凭借张汝京的“个人招牌”,中芯国际项目在启动阶段就从国际上吸引到11亿美元。但张汝京投资学校和房地产的计划还是引起一些投资者的质疑。 刘越现在还清楚记得,高盛的代表向她请教:我们投资的是芯片制造,为什么还要建设学校和开发房地产?这不是以前中国国有企业的做法吗?“企业办社会”已经证明是不成功的,中芯国际这样做能有什么好处?高盛投资人的疑问代表了当时很多投资人的想法。 现任中芯国际副总裁的刘越,当时是另一投资方北大青鸟的股东代表。虽然有在国有企业工作的经历,亲眼目睹过企业办社会的种种弊端。但她相信张汝京建立学校和房产绝对不会成为企业负担。“张汝京是个喝剩了半瓶矿泉水都要放进书包带走的人,我相信他。” 但张汝京需要说服更多来自境外的投资方。他向股东们算了一笔账,中芯国际需要大批外藉员工,这些员工在外租住公寓的费用是非常昂贵的,买的房子肯定比自己盖的贵,这是明摆的事实,解决了住宿问题,就不需要再向员工支付高额的住房补助。 而另一笔账就更加简单,当时中芯国际为外藉员工子弟联系的双语教学的“美国学校”,1个孩子一年的学费需要2万美元,500个孩子一年就需要高达1000万美元,而占地达26公顷的中芯花园与中芯国际学校,第一期的建设才1000万美元。换句话说,硬件的建设经费,恰恰等于500位小朋友念一年美国学校的钱。张汝京笑说:“我跟股东讲,这既可以帮助公司安定员工,还可以为公司省钱。” 2001年11月,中芯国际正式量产时,中芯国际学校已经开学三个月了。而中芯国际生活区的一期工程4座楼也很快竣工。 随着员工的增多,中芯国际的生活区也越来越大;由于教学质量比较高,中芯国际学校吸引了许多非中芯员工的子弟,中芯国际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幼儿园到中学已经有1100多名学生,其中外来的学生已经占到中芯国际学校的70%。”中芯国际学校校长丰忠汉说。 与此同时,中芯国际上海生活区的绝大部分住房,都分期分批以成本价出售给了员工。“价格比市场上低很多,而中芯国际在房地产方面的所有投入都已经完全收回来了。”刘越说。随着中芯国际在北京工厂的建立,北京中芯国际生活区已经完工入住,幼儿园、小学也已经完工;而成都的新厂区也已经将相关生活区、学校的用地预留出来…… 事实上,许多员工最初来到中芯只是找一份工作。外籍员工可能没有打算会在中国安家立业,而内地员工可能还没考虑安家在张江。但大家住进来以后,发现这里的环境虽然没有酒店公寓那么豪华,但这里是家,邻里之间互相照应,有一种大院文化,许多人正是因此而留在中芯。 显然,张汝京安定大后方的战略,不仅让中芯国际在与国际强手的人才争夺战中取得优势,更重要的是让中芯员工企业文化与向心力更加紧密凝聚,而这笔宝贵的财富显然是张汝京最初投资学校与生活区时没有意料到的。 比亚迪的小社会 9月底,深圳比亚公司迎来一批尊贵的客人,这些从诺基亚总部派来的调查人员,由负责采购的副总裁亲自带队,他们是来考察比亚迪是否具备成为诺基亚精密塑胶供应商的条件。让比亚迪执行董事兼副总裁夏佐全意外的是,他们除了考察比亚迪产品品质、研发技术、交货能力等项目,似乎更对比亚建立的亚迪村、深圳中学比亚学校等项目有兴趣。 事后,夏佐全才知道,考察指标中有一个专门针对供应商在“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履行情况,而这些指标对被考察企业能否达标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力,其他做得再好,如果在这些指标上不能符合诺基亚的要求,都不可能成为诺基亚的供应商。 “我们是无心插柳。”夏佐全说,比亚投资亚迪村、深圳中学比亚学校等是作为企业员工福利的投入,实际上是与企业发展阶段息息相关的。比亚迪因此拿到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跨国公司的订单,仅仅是“意外的惊喜”。 1999年底,比亚迪从深圳龙岗搬到葵涌时,已经成立4年多了,公司已经初具规模。但在龙岗时,比亚迪面临一个管理上的难题,比亚迪在龙岗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备,企业员工分散居住在四个地方,当时,公司员工人数已经增加到四五千人,如此庞大的人员流动,让比亚迪的管理者们非常头疼。 也正因此,1999年底比亚迪在深圳葵涌新工业园成立的时候,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就已经开始构想,把葵涌厂区建成一个能够让员工感觉到充满温暖、气氛宽松、利于创新和安身立命的家园。最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将员工居住地进行集中,在厂区内建立了几座员工宿舍楼。随着员工人数增长,比亚员工宿舍也迅速增加。 王传福最崇尚的公司模型是“军队—学校—家庭”三位一体。他认为,一个企业,一定要让职工有家的感觉,只有将他们照顾好,他们才会照顾好你的公司,进而照顾好你的利润。 目前比亚迪的员工多达47000人,建立员工宿舍楼也很成规模,在比亚迪总部葵涌工业园,比亚员工宿舍楼就多达20多座。而工业园一侧就是葵涌当地最好的学校——深圳中学比亚学校。 在深圳葵涌属于贫困镇。几年前高速公路没有修好之前,从比亚葵涌工业园到市区需要走盘山路,而葵涌当地的几所学校,都是深圳市政府的“同富裕工程”建立起来的。为了解决员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同时也是为了回报社会,与当地政府、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比亚迪决定投资学校。 “我们为建设比亚学校先后投资了8000多万元,最初的定位就是从高起点出发,学校的硬件设备是一流的。”夏佐全介绍说,比亚学校是与全国重点中学深圳中学进行合作,该校派出从校长到年级主任等一大批教员,还引进一些外教,以保证教学质量。 现在的深圳中学比亚学校的学员,已经不仅仅是比亚员工的子弟以及当地孩子,深圳其他各地还有大量学生慕名前来。“比亚学校肯定是可以赚钱的,但我们绝对不会考虑利用学校来赚钱,只要它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自己运转起来就行了”。夏佐全说。 距离比亚迪总部不远,依山而建的亚迪福利村,已经拥有了500多户“村民”,作为那些在比亚迪工作5年以上的员工福利房,公司员工购房每平方米补贴1000元;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各种配套设施齐全,从幼儿园到会所、健身房一应俱全,地下车库整齐排放着比亚迪的福莱尔小车。随着比亚迪F3的上市,车库F3的数量也会增多起来。 由于远离市区,加上比亚迪开始大举进军汽车市场,所以比亚迪非常鼓励员工购车,不但在购车方面予以优惠,每个月的车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们的员工大部分都有一辆小汽车,可以方便地出入市区。”夏佐全高兴地说。 除了比亚葵涌总部之外,在深圳龙岗工业园区,比亚迪另一座亚迪村也在规划之中,比亚迪在上海的工业基地一侧,建立几座高层住宅或别墅的计划也已放在比亚迪高层人员的桌案上。此外,比亚迪还拨出专款,办起图书馆,竖起了黑板报,办起各类技能学习班,甚至还斥巨资建立了一座标准的体育场。在王传福的鼓励下,员工还成立了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英语协会……所有这一切,比亚迪都希望员工能将公司当作一个家,要让每一个员工比亚迪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 在深圳市龙岗区新开发的宝龙工业城,一座现代化的技工学校已经开学一年多了,这是由比亚迪全资建立深圳比亚迪技工学校学校办学条件是按国家级技工学校标准配置,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 除了向社会上输送人才之外,这个学校主要还是为公司提供急需的技术人员,其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与比亚迪技术人员缺口相对应,在全国招生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中高级技术型、实用型人才。 不论是作为员工福利建立学校和亚迪村,还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建立的技工学校比亚迪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但现在比亚已经开始系统地思考公司应该负担的“社会责任”问题了。 “比亚迪拥有47000名员工,每年上交利税五六亿元,涉及上游厂商上千家,下游客户数百家,如此大的企业规模,不论是对周边环境的保持、还是员工的安全、健康,公司显然都要承担巨大的相关责任。这不是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比亚迪发展到这个阶段,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夏佐全说。(李亮)来源:慧聪网

相关推荐:

心理测评的主要方法

“反基因”传承

经理人:写东西如何干净利落

顶尖领导力:积极聆听与问题解决

细说中国老板十大痛苦

我爱学习网微信
我爱学习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