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独家)别就知道骂日本:现役海军大校谈甲午海战及敌我战术优劣

发布时间:2013-02-13 栏目:专题 投稿:舒适的朋友

本文作者左立平海军大校,现任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一、中日甲午战前实力对比

中日甲午海战的主战场就是黄海海战中国海军当时主要抗日主体就是北洋海军。因此,有人便说,李鸿章或者北洋海军一一己之力对抗日本海军。这句话,其实等于偷换概念,中国海军既然不是全体出动,日本呢?当然也不是。北洋海军中国海军主力日本联合舰队也是主力主力主力,根本谈不上什么独占日本海军的问题。因此,就要对比两者的军事实力。

中国北洋舰队黄海海战作战编成简表

二、中日甲午黄海海战过程

自从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舰船得手后,日 本海军增强了战胜中国海军的信心。此后,联合舰队先后4次护送运兵船队, 向朝鲜运送陆军2.8万人、民夫4 000人和战马4 300余匹及大量辎重。

根据日本大本营的作战训令,联合舰队多次进入黄海西部海域,甚至逼近 威海卫和旅顺口军港,企图寻找中国北洋舰队主力进行海上决战。

北洋舰队在丰岛初战中虽略有损失,但舰队的整体战斗力受损不大。1894 年9月上旬,鉴于驻守朝鲜平壤的清军总指挥叶志超频频向国内求援,清政府 决定再调援兵赴朝。由于从海上直接通向朝鲜西海岸的航线已被日本海军切 断,且取陆道赴朝的行程太远而难以救急,于是清政府决定由大连取海路先 将赴朝援军运送到鸭绿江口外的大东沟登陆,再转从陆路南下驰援平壤。

为保证海上运兵船队的安全,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率舰队主力 予以护航。当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时,中方在尚不知晓的情况下,于1894年9 月15日上午,由威海卫驶抵大连湾,准备支援平壤。。

16日凌晨2时,赴朝援军分乘招商局的5艘轮船在北洋舰队的护卫下起航, 午后驶抵大东沟。北洋舰队在鸭绿江大东沟口外12海里处锚泊警戒,运兵船驶 入江口不远处立即起卸上岸,连夜全部登陆完毕。而此时日军已攻下平壤,清 军开始向北败退。

17日晨,运兵船队先行空返大连。上午9时,锚泊在大东沟口外的北洋舰 队进行了1小时的常操训练。10时30分,北洋舰队正欲返航,突然发现日本联 合舰队从西南方向直扑过来。

其实在9月14日,日本联合舰队驶往朝鲜大同江口时并未发现北洋舰队

邓世昌

16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接到了有关北洋舰队行踪的最新 情报后,随即率联合舰队主力驶往海洋岛方向。

伊东祐亨海军中将,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战后晋升为海军军令部长。1904年,日俄战争时,出任战时大本营海军参谋长,后晋升为海军元帅。

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乘坐由商船改建的代用巡洋舰“西京丸” 号随行观战。

17日黎明前,日本联合舰队驶抵距大东沟西南130海里处的海洋岛,并向 大东沟方向派出侦察舰只。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尚未探明北洋舰队的确切位 置,而中国北洋舰队则对日本联合舰队的逐渐逼近也一无所知。

中日海军的两支主力舰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接近,一场海上遭遇的恶战就 这样开始了。

初始,北洋舰队主力编队以10艘军舰排列成“双列纵队”的“五叠雁行小 队阵”方式,向日舰队方向运动。

在接敌过程中,提督丁汝昌在旗舰“定远”号下令,将舰队改列成横队队 形的“一字雁行阵”。由于各舰艇航速不一样,北洋舰队的阵形并没能形成完 整划一的横队。

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为弥补其航速悬殊较大的弱点而分列为2个战术 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高千穗”号、“秋津洲”号和“浪速”号 4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充尖刀利刃之用;其余8舰作为本队,以单列纵队在第 一游击队之后方鱼贯跟进。

此刻,海面上只有2支舰队上空滚滚浓烈的黑烟和轮机的低沉节拍声,死 一样的宁静预示着一场海上的残酷大绞杀即将开始。

中日双方舰队相距1.2万米时,日本联合舰队稍稍向左变换航向,向北洋 舰队横列队形的右翼接近。

12时50分许,当双方距离大约5 500米时,“定远”号前主炮一声怒吼,打 破了交战前的寂静,其余各舰亦随之相继开炮。

世界近代史上一场规模罕见的大海战,在黄海北部大鹿岛西南海域打响了。

海战刚一打响,“定远”号开炮时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正在飞桥上指 挥战斗的丁汝昌坠落到主甲板上而被摔伤。

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为指挥。不久,“定远”号上的信号 旗语装置被日舰炮火击毁,北洋舰队由此失去了统一的战场指挥。

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则高速扑向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号”和 “扬威”号,迅速将2舰击沉。

日本联合舰队的2个战术分队继而分别向左后、右后方向转向,对一字排 开而左右无法兼顾的北洋舰队实施穿插包抄,使北洋舰队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 局势之中。

在激烈的海上角逐中,北洋舰队巡洋舰“致远”号多处中弹受伤,舰身倾 斜且弹药用尽。

面对十分猖狂的日军快速巡洋舰“吉野”号,“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断然 命令“致远”号开足马力,用舰首的冲角撞击“吉野”号,欲与之同归于尽。

日本“吉野”号见势急忙转向规避,并发射鱼雷自保。“致远”号不幸被 鱼雷击中,锅炉舱发生爆炸,舰体破裂下沉。

邓世昌坠落海中,水兵们前来相救,他养的爱犬也游到身边,口衔他的发 辫奋力救援。但邓世昌早已立下誓言,要与战舰共存亡,遂捺犬首于水中,自 己也与之一同沉入波涛之下壮烈牺牲,时年46岁。

邓世昌壮烈殉国的情形传至京城,光绪皇帝大受感动,亲笔手书挽联“此 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破例赐予他“壮节”谥号,尽优治丧。

战争结束后,山东民众自愿集资在荣成的成山角头峰上为邓世昌塑像修建 祠堂,每年都举行祭祀活动。

“致远”号沉没后,“经远”号也多处中弹起火,管带林永生不幸头部中弹阵亡,全舰250余名官兵也与舰同沉大海。

北洋舰队的核心力量“定远”号和“镇远”号两铁甲舰,遭到日本联合舰 队多艘军舰的重点围攻,战斗异常激烈。与此同时,“来远”号和“靖远”号 2舰也多处中弹受伤,仍全力苦战。

15时30分许,“定远”号305毫米的大口径主炮的一发炮弹击中了日本联 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右舷下甲板的4号炮位,引起弹药爆炸。

战后,日方出版的《日清战史》中写道:“霎时如百电千雷崩裂,发出凄 惨绝寰之巨响。俄而剧烈震荡,船体倾斜。烈火百道,焰焰烛天;白烟茫茫, 笼蔽沧海,死伤达84人。死尸纷纷,或飞坠海底,或散乱甲板,骨碎血溢,异 臭扑鼻,其惨瞻殆不可言状。”

17时30分左右,天色渐暗,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 驶去。

至此,历时近5个小时的血与火的海上大绞杀宣告结束。

最终北洋舰队的12艘战舰中,沉2、焚2、逃2、伤2,官兵伤亡800余人。 日本联合舰队的“松岛”等7艘战舰受伤,官兵死伤290余人。中日双方损失 详见下表。

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日海军主力的决战。其作战时间之持久、规模 之巨大、战斗之激烈,都是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的,在中国和世界海军史 上,黄海海战都有着重要地位。

海战后,黄海的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中国本土受到日本来自陆 海两个方向的进攻威胁。黄海海战成为甲午战争战局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可悲的是,清政府和北洋海军继续贯彻错误的战略指导,情况判断一误再 误,作战决心一错再错,最终被困威海,陷入绝境,全军覆没。

三、中日双方战术分析

中日海军的2支庞大蒸汽铁甲舰队黄海海战中的对决过程,是一个时间、机动、阵位和攻击力的竞赛过程,虽然中日海军参战的兵力势均力敌,但 日本海军的鱼贯阵,也即纵队队阵的机动性,显然优于北洋海军的横队的阵 法,这是北洋海军黄海海战中最终损失惨重的战术上的重要原因。

海军作战阵法,就是海军舰队或舰艇编队在海战中的战斗队形。海战阵法是从海战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规律性成果。各种阵法的名称及基本要 素,即形状、间距、队列线、队列角、看齐角、队列长度、队列宽度以及航速 等,均受制于军舰技术战术性能和海上作战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要受制于舰船 的推进动力方式。

中日双方进入炮火决战时之阵势

海军的发展从舰船推进动力方式上说,先后经历了桨船时代、帆船时代和 蒸汽舰时代,其阵法也相应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发展过程。19世纪中叶之 后,以蒸汽动力推进方式为标志的近代海军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阵法体系。

中国清朝政府自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学习西方,致力于中国的近代化海 军事业。随着从国外购进大批军舰,学习和引进了近代海军作战阵法与战法 等军事学术成果。

1884年夏,天津水师学堂编译绘制出版了为“战阵所需”的《船阵图 说》一书。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依次详列有多达118种阵法变换的“说”和 “图”,基本上汇集了近代海军作战训练的所需的阵法

这部《船阵图说》不仅被作为当时海军学校的教科书,而且成为清末民初海 军舰队或舰艇编队训练和作战阵法教范,相当于现在军队颁行的“教令”。

综观《船阵图说》全部阵法可分为:鱼贯阵、雁行阵和斜列阵三大类。 用现代海军军语来讲一鱼贯阵就是纵队;雁行阵就是横队;斜列阵就是梯队 (梯次队形)。

1894年9月17日发生在黄海北部大鹿岛西南海域的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海战中的阵法即战斗队形,是“五叠雁行阵”,即:先行的10艘军舰分为5 个小队,每小队2舰,各成一字雁行阵。

“平远”和“广丙”号及4艘鱼雷艇,在右翼之后方跟进。

中日双方舰队接仗后之阵势

关于北洋海军的队形,中日双方都有记载。日方的《近世帝国海军史要》 和《近世海战史》中绘有具体的经过图。当时的情况是,北洋海军迎战时, 列成单横阵即“一字雁行阵”,其序自右向左为:“扬威”号、“超勇”号、 “靖远”号(应为“经远”号)、“来远”号、“镇远”号、“定远”号、 “经远”号(应为“靖远”号)、“致远”号、“广甲”号和“济远”号。

北洋海军由“五叠雁行阵”改列为“一字雁行阵”,其后军舰必须分别 向左右两翼实施机动占位。在变阵过程中,全队的队形在外观上就自然会形成 “燕翦阵”(人字队形)或“鹰扬双翼阵”等变化中的形状。

由于“超勇”号、“扬威”号和“济远”号3舰速度慢,而且又占据阵形 两翼末端,自然落后,全队就形成了略呈弧形的“一字雁行阵”。

由于1891年后北洋海军停止了发展,舰艇性能参差不齐,舰队的“短板” 效应突出。反之,日本部分新型舰艇性能已经超过北洋海军北洋海军以横队 迎战,在实际作战中影响了作战效能的发挥。

一是导致北洋海军不得不采取雁行阵或斜列阵的阵法,由于各舰航速不 同,速度快的舰艇,其作用难以发挥。

二是导致北洋海军各舰火炮的射击舷角几乎被迫限制在零度方向,只有舰 首炮能发扬火力,其攻击力自然就大大降低。

三是海战开始后,日方舰队越是接近北洋海军的队列线,北洋海军左翼 各舰势必逐渐向右转向,右翼各舰势必逐渐向左转向,且越是外沿舰其转向的 幅度就越大,北洋海军各舰的射击舷角,就势必因受蔽于己方邻舰而更加缩小 了,其攻击力自然减弱。

四是在日方舰队第一游击队2次向左后小迂回,另一队向右迂回包抄的情 况下,北洋海军却失去统一指挥,无任何阵法,只能各自为战,继而在日舰的 攻击下被各个击破。

下午2点40分的态势

海战中,交战双方兵力兵器和兵力行动的隐蔽性都不如陆上作战,较难 隐蔽己方的战斗企图。因此,交战的双方都必须通过兵力兵器的高度机动来夺 取战场上的主动权。另外,在以舰炮为主要武器的时代,海军舰队要正确地实 施机动和适时地集中火力相结合,即机动与火力的有机结合。

中日海军的2支庞大蒸汽铁甲舰队黄海海战中的对决过程,是一个时 间、机动、阵位和攻击力角斗的过程,而日本海军的鱼贯阵,也即纵队队阵的 机动性,显然优于北洋海军的横队阵法,这是北洋海军黄海海战中最终损失 惨重的战术上的重要原因。

另外,丁汝昌作为北洋海军的最高战场指挥官,在海战前没有明令指定自己 的代理人,更没有明令指定旗舰“定远”号代理旗舰,这也是一大失误。在战斗 中当“定远”舰信号旗语装置被击毁后,造成了全舰队群龙无首的后果。

反观黄海海战交战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非常明智地将舰队的12艘军舰, 分编成了2个战术编队(即航速较高的第一游击队和航速较慢的本队)。先是 根据“t”字战法的原则,将北洋海军置于其正横的最佳射击舷角之内,继而 又采取灵活的机动战术,对北洋海军雁行阵舰队实施分割包抄,终于取得了有 目共睹的战果。

下午4点40分的态势

日本学者外山三郎在《日本海军史》一书中,对此海战做出了总结:黄海 海战“日军制胜的原因,在于采用了能自由机动的纵队队形,充分发挥了速射 炮的威力。这表明日军的战术优于丁汝昌采取的,当时受到世界重视的,靠楔 形队形实施冲击的战术。”

由此可见,北洋海军黄海海战中的受创绝非偶然。其中,中日双方采用 不同的阵法和战法,使得战局出现的一边倒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摘自将于11月10日左右上市的《中国海军史(晚清民国卷)》,独家首发于“今日头条”。凡转载者需要注明本文作者,即左立平大校及其相关信息。

作者简介:

左立平。主要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海军战略、海洋等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毕业于军事科学院,研究生学历,获军事学硕士学位,大校军衔,现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作为全军外宣专家,多次接受在北京台青年频道的《军情解码》、深圳卫视的《决胜制高点》和《军情直播间》、凤凰卫视的《中国战法》、湖北卫视的《长江新闻号》、人民网《军事栏目》的采访,为广大观众解读世界战争史和当前世界各国海军发展情况。

著和主编《世界海军百年风云》、《国家海上安全论》、《国家海上威慑论》、《二战全景纪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精锐之师》、《中华海魂》、《航母与海战》、《时空海洋》、《戎海固防》、《直击陆岛—成功登陆作战的思考》等作品。在《中国军事科学》、《国防大学学报》、《战略研究》、《军事历史》、《海军军事学术》、《解放军报》、《海军报》、《环球时报》、《知识博览报》等军内外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奖。

相关推荐:

七进七出的长坂坡之战赵云前后打了多长时间?

因儿女情长叛变导致史上最大惨败,又一红颜沦为祸水!

菲律宾“天使城”:寄生在美军基地旁的红灯区

毛人凤投其所好:曾诱导校花献身戴笠只为升迁

中越战争中为什么越南宁愿输也不出动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