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三国时的军制:那个时代的军制到底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2013-03-24 栏目:专题 投稿:粗心的小猫咪

看三国演义里多次提到了诸如青州兵,虎卫军等军队名称,那个时代的军制到底是什么样的?

魏国:

公元192年,曹操统兵击破青州黄巾军,收降兵30余万,从中挑选精锐组建了有别于东汉官军的新军“青州兵”后曹操凭借这只军队挟天子以令诸侯,破袁术,灭吕布,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而以后魏军的基础就诞生在这只部队中。

1、中央军

分为中军外军。它们的形成应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到魏文帝曹丕年间建立都督制,中军外军的名称也正式成立了。中央直辖的军队称为中军,派驻在外地的将军都督所部称为外军

中军编制等同于汉朝的南军,北军,负责警卫皇宫、拱卫京畿。曹操初为相时{即公元208年、汉建安13年},在相府还自置武卫营,命许褚为武卫中郎将{后升为武卫将军}统领,负责相府和皇宫禁卫;文帝曹丕时增设中垒,中坚二营,三营统一归中领军统帅。明帝曹睿时加设骁骑,游击二营,至此,这新设五营连同原来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该五营兵力已大减}共10营均归中领军统帅,各营长官为校尉。中领军后又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是中军诸营的统帅;又有中护军一职,亲领中护营,负责武官选用,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中领军,中护军的前身是领军,护军,由领军,护军而来。由于中央军在建安年间事实上已经分为中军外军,故此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加上一个中字;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很老的重臣,可以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是中军里不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

外军:留驻外地的各军,在三国初期因为战事频繁,统兵将领往往临时由中央指派,更换也很频繁,平定一个地方,即留一部分军队驻防、屯田{即留屯制},设一人任统帅,即都督的前身;文帝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即统帅非郡兵的地方中央军外军),是代表中央驻地方的军事长官,替中央行征伐之权;以后又增置四征{征东,西,南,北将军},四镇{镇东,西,南,北将军},已及四安将军,四平将军等临时加封的,非固定军职编制将军称号;魏国原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以后又设置了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即统帅全国中央军},分去了太尉的军权,故此大将军是最高军事长官。

综上所述,魏国中央军系统为:

中央军由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统领,下辖中军外军中军由中领军和中护军统领,下辖诸营校尉,外军都督{都督诸州军事}统领

2、州郡兵:曹操统一北方后,各地武装力量均被消灭,北方各州郡基本上只有留驻的中央军;过后不久即令各地太守或刺史建立地方武装,以备不时之需,但没有设郡尉,州郡兵长官由太守或刺史兼任。州郡兵的职责是守卫本州郡,必要时应调出征,地位比中央军低。

屯田兵:不同于民屯的屯田客,而是保持原有部队的军事编制,在魏蜀,魏吴边界屯田戍守。

蜀国:

1、蜀中央军大致与魏军相同,但另有特点。其中军也是负责警卫皇宫,拱卫京畿,另有前,后,左,右四军相当于魏国的外军中央军的最高长官叫军师将军中军有护军,典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将军各一人;前,后,左,右四军的统帅叫前,后,左,右将军,但有时也称护军或监军将军

蜀国还有一些其他称呼的军队编制

1、曲,由曲长统领编制不详。

2、屯,由屯将统领,似乎是屯田部队。

3、无前,无当{王平好像就是统领的无当军},编制不详,似乎比较精锐。

4、东州兵:由流民组成,高峰时达数万。

5、虎步,精锐步兵;虎骑,精锐骑兵,散骑,骑兵,武骑,骑兵。

6、飞军,青羌,均由羌族中的青羌组成。

7、前锋队,由突将统帅,专门的前锋部队。

8、白{左目右毛},夷叟,夷兵,分别由滇,川,楚地的少数民族{即所谓的“蛮夷”}组成。

吴国:

1、吴中央军也大致与魏军,蜀军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将领中也有护军,典军,领军将军等名称;遇有战事则设大都督统领五军,各军另设部督。

2、而吴国又很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精锐的水师上。东吴在江南立国,沿江靠海,水军极为精锐,其统帅为水军都督;其船只数目极为庞大,仅西晋灭吴时所获船只即达5000艘;其船只种类繁多,有艨艟,楼船,大舶,大鳊,青龙战舰,飞云,盖海,赤龙,驰马,尘凫等等,体积也很庞大,可载骑兵上百人至数百人。

3、吴军大多由山居的越人组成{即山越兵},并有不同的名号,极为繁杂。

1、羽林,皇宫卫队;虎骑,驻扎京师附近的骑兵。

2、五营,五校,各有五营兵,由五营督,五校督统领

3、升城,绕帐,外部,营下,帐下,属外军

4、敢死,解烦,无难,马闲,精锐部队,各分左右两部,各设左、右都督

5、车下虎士,丹阳青巾,交州义士,勇敢,武射吏,健儿,属于郡兵,也有豪族勋贵厚养的私兵。

世兵兵役制度:

所谓世兵制,是指士兵全家从普通平民中分离出来,脱离民籍,变为军籍,士兵本人终身当兵,其子孙{男性}也世代为兵,这些固定的、世代服兵役的士兵家庭也称为军户。东汉实行募兵制,经过长期发展而成了职业兵,但黄巾之乱后人口锐减,既使得原有的职业兵员大为损耗,又使得募兵对象大减,募兵制已经维持不了了。而且这时土地荒芜,流民数量众多,粮食成了大问题,故此三国基本上都推行了屯田制,使流民成为国有佃农,当时叫做屯田客,每屯50人,逐级设立屯司马、典农{县级},典农中郎将{郡级},大司农{中央级}实行军事化管理,种植稻粟桑麻,一般以上的收成上缴政府以备军需,为了保持国家收入的稳定,这些进行民屯的屯田客是不需要服兵役的。这样面临不断进行的战争和即将枯竭的兵源,就只有由已被招募和强制当兵的那些人及其子孙后代来服兵役。另一个办法是通过战争虏获,征服更多的人口,羸弱者补充民屯,强壮者续入军户。三国时期的世兵是受兵源不足的影响形成的,因此待遇远不如两汉时的募兵部队;士兵的家属都要随士兵聚居,归带队将领集中管理,又叫士家、兵户,士兵的子孙又叫士息,都要在将领监督下进行耕作,身份比平民要差,士兵基本上是依附于将领的。具体到魏、蜀、吴三方,其世兵制又各有特点。

1、魏国:军户和民户分籍管理并登记入册,随时听候调遣;军户及其子孙后代,效忠其所追随的将领,亦兵亦农,地位很低。魏国还制定了“士亡法”,世兵及其子孙逃亡,亲属要被杀头;女儿也要在世兵中配婚,以便增加世兵人口。

2、蜀国:初始时即将流民充为军户,军户和民户分籍管理并登记入册,亦兵亦农,以利军需;世兵与家属聚居,由统兵将领集中管理,如逃亡即连坐家属。

3、吴国:相对于魏、蜀要特殊一些。吴国倚长江天险,内部水网密布,战事少、经济环境相对宽松,世兵及家属在农余兼营手工业、商业及其他各种劳役,而吴国的将领也是世袭领兵的{因为吴国将领基本上为江南豪族,政治上必须依靠},将官子弟往往未成年就袭位,比较明显的就是陆逊,陆抗父子,两人都做了吴国的大都督

相关推荐:

明朝万历年间能打败西方强国进攻吗?

五大野战军当中谁的军队最多?并不是林彪的四野

浅谈东吴败亡原因真相

谁才是公认的狙击之王?连美军第一枪手被其击毙

“武藏”号战列舰沉没击碎了日本的二战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