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三批《赤壁》:在个人和整体中迷失的战争篇

发布时间:2013-03-26 栏目:专题 投稿:活力的灰狼

观众看古装大片看的就是动作设计和大场面,只要这两方面达标了,故事情节差点没关系,毕竟古装大片主要的卖点还是在这里嘛。《赤壁》就更不用说了,所有观众都是怀着一颗好奇心走进影院,想看看吴宇森把这个震古烁今的大战用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似乎这并不是个多么困难的任务,有无数好莱坞经典古代战争片可以借鉴,吴导正好在好莱坞喝过洋墨水的人,大半年之前的《投名状》又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但实际上,每个拍三国的人,都会在如何设计战争场面上面临两难的选择——究竟是遵循传统突出传奇武将的个人光彩,照顾观众对三国英雄的欣赏习惯,还是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突出古代战争两军相撞血腥厮杀的整体感和真实性?这两方面从根本上说是对立的,只能把其中一个作为重心和风格基调,不能平均分配、两者兼顾。因为渲染武将传奇性的浪漫风格,必然会冲淡两军对杀的整体写实感和残酷性;而把重心放在战争大场面攻杀战守的条理性和真实感上,想创造一个威风八面、所向无敌的武将个人形象又缺乏时间和空间。就拿好莱坞那些经典的古装战争大片来说,《勇敢的心》突出的就是整体战况,而不是威廉·华莱士多么勇猛无敌,《天国王朝》突出的是守城大战,而不是小铁匠个人有多么能打,《特洛伊》则是突出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盖世双雄的对决,这片两军对阵的大场面是什么样,恐怕许多人都记忆模糊了吧。

没想到《赤壁》做出了最贪心或者说是糟糕的选择,那就是两者兼顾,既要保持武将的个人魅力向观众的欣赏习惯妥协,又要突出两军对战的整体感和真实性,渲染大片气势,结果到头来弄成个四不像,使得战争场面风格混乱、不合逻辑、魅力尽失。

就拿开头那场仗来说吧,导演虽然给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戏份不算少,但明显减低了赵云的武力值,没有了在曹军中纵横往来、斩将夺旗、无人能挡的能耐,打几个没名没姓的步兵和骑兵都用尽全力,身上挂彩才得以冲出重围,张飞长板桥边一声吼吓死夏侯杰的场面更是被完全删除,以带领士兵使用回光阵法阻挡曹军作为替换,用来突出两军对垒场面上的魅力。先是曹军骑兵冲锋,到刘军回光阵克敌,再到张飞率兵反冲击,再到最后一队刘军为掩护百姓撤退英勇牺牲,突出整体层次感和血腥真实感。但是这还不算完,关羽又接着出场,无比拉风地在曹军中一阵砍杀,然后明明已然力竭被俘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抢了一匹马绝尘而去,导演在这里无疑又在突出个人,似乎即便没有那些小兵垫背,凭关羽一人之力也能力曹军似的。其实,在大的动作场面中,强调围绕着个体去拍,比强调整体把控来的更容易些,从香港导演的经验来讲也更习惯和擅长前者,而要在整体大场面上把控到位、面面俱到,则需要编剧在写剧本时胸有成竹,导演在拍的时候条理清晰,而这方面恰恰是华语电影界不擅长的,过去一直没有能拍出像好莱坞那种战争整体感强的影片,《投名状》只是刚刚做出了一次尝试。而且,相对于西方编剧战争整体层次感和合理性的精心设计,《赤壁编剧的设计显得粗枝大叶、合理性极差、漏洞BUG无数。例如刘备大白天带着百姓撤退,夫人和儿子怎么落在后面,需要赵云去救。无论是之前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还是后来的电影《见龙卸甲》,没有一次曹操会像《赤壁》里一样,在距离敌阵如此近的地方看现场直播,身边似乎还没几个人,感觉赵云救阿斗回来,顺手一枪就能把曹操干掉一样。或者刘军那边随便放一箭,也能射到曹操跟前。还有就是不管关羽打得再拉风,来势汹汹的曹军怎么就停止追击了呢?就让刘备带着百姓顺利逃跑,这都太不合战场逻辑了。这就看出编剧肆意删改经典却实力不济、越改越糟的恶果。

还是看看人家罗贯中写这一段的水准吧,在《三国演义》中,刘琮投降,曹操占领襄阳后,刘备带着10万老百姓向江陵撤退,曹操率领5000精骑日夜奔袭,终于在一天夜里赶上了刘备率领的难民大队,以不可阻挡之势把毫无准备的刘备军队彻底打散。注意,人家罗贯中的设计是夜里,这样才有刘备妻小被乱军和难民冲散,黑夜里难以寻找的可能,而不是像影片中大白天刘备都带着百姓都出城老远了,曹军根本没有赶上,不存在混乱的情况,这时却一拍脑袋发现老婆孩子忘带了。而且书中曹操在追上刘备之后,刘备就被张飞护着杀出一条血路跑了,也顾不上跟百姓同生死了。张飞在长板桥旁故布疑阵、威吓曹军,又为刘备迅速跑路争取了时间,结果还是依然被曹操识破,引军继续追击,直到汉津快要追上时,从江夏借兵一万的关羽截路杀出,曹操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才传令大军撤退,刘备这才彻底脱险。人家罗贯中对战争整体的条理性和层次感多强啊,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很到位,合理性都无懈可击。再看看《赤壁编剧的能耐,刘备明知曹军追来,还在带着百姓不紧不慢地撤退,只是让张飞带着1000人阻挡,后来又把关羽放了出去,似乎以为这点人就能安全掩护自己撤退?一点军事头脑都没有,拿“我连老百姓都不能保护,那这场抗争还有什么意义”做理由十分可笑,敌人近在眼前,自己如果挂了那就什么意义都没有了。而且在关羽骑马跑了之后,曹操又突然大脑短路似的放弃追击,理由似乎是“有朝一日我要把他们统统收服过来”,想什么呢,人家可是磕过头拜过把子的,宁愿过五关斩六将都不愿意归降,曹操怎么能做这个梦!

就算他爱才,战争大局才是当务之急,看着刘备带着百姓逃跑,去找孙权联合,曹操会犯这样的错误吗?不要怪曹操,是编剧让他变得白痴。而且在书中,这段情节在大败中尽情挥洒了赵云和张飞的勇猛形象,似乎有虽败犹荣的效果,同时安排诸葛亮不在场,也就不会让这场大败影响到诸葛亮计出必胜的光辉形象。电影比书就笨多了,赵云、张飞形象失色不提,诸葛亮简直就成了个来回送信儿的,除了建议张飞搞个用处不大的回光阵法,基本上就废物一个。真不明白编剧明知自己的功力不如罗贯中,为什么还要献丑呢?

结尾的那场三江口八卦阵大战,犯的毛病跟前面那场仗差不多,都是既想突出八卦大阵整体攻守的场面感和层次感,又想突出武将的万夫莫敌之勇,结果两边戏份平均分配,重点不知该落在哪儿,风格混搭得相当别扭,许多地方看起来极不合理,有时候真不知道影片想严肃认真地给观众献上一场大战还是让编剧想到哪儿编到哪儿玩过家家。既然是搞出了个八卦阵这么个形式主义感加噱头感加东方色彩极强的东东,那么理应把这个大阵从整体到细节作为描写的重心,让观众看到这个大阵的神奇之处在哪儿,杀伤力怎么个强法、变化有多么玄妙,克敌制胜的效果有多么显著。但是呈现在影片中的是一个什么东东呢?从外观上看,造型标准、严丝合缝,精美得都有点像假的了——也没准,从八卦阵的全景镜头看,似乎就是用电脑做的。具体的功用似乎就是敞开大路放曹军进阵后迅速改变阵型,堵死一切出口,把敌人在阵内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可是,除了简单地包围困住曹军之外,八卦阵还有什么其他的变化奥妙倒是真没看出来,貌似给了几次全景镜头显示八卦阵的变动,但是镜头回到阵内一看,还是曹军被分别困住,跟之前没什么不同。最关键的是,光看见曹兵在阵里跑来跑去了,没看到大阵可怕的杀伤力在哪儿,需要酝酿半天,等曹兵们都跑够了,再下面用枪扎、上面用绳套来解决问题,看起来无比繁琐,最后大阵似乎连最基本的分割包围的能力都丧失了,居然让曹军集结成了个刺猬阵苟延残喘,这也太失败了吧。既然大阵早就做好准备专门恭候曹军的,那么杀伤力本应该凌厉、迅捷、残酷才对,让曹兵进去就跟进了绞肉机里一样,就像《黄金甲》里面二王子的金甲部队被大王的银甲部队用城墙盾牌阵死死困住,不断挤压,谁敢靠近盾牌只能被长矛扎个透心凉,退又无路可退,头顶上箭如雨下,只能像被收割的麦子一样成片倒地。这就不禁让人感慨,同样的困兽型打法,阵与阵之间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赤壁》的杀人效率跟《黄金甲》相比咋就就那么低呢?

开闸,放狗!错了,是开闸,放英雄!!原来,杀人效率不在阵上,而在人上,一进阵影片就不准备玩阵法改玩武将技了。大阵把曹军分成小股部队困住看来是为了让英雄人物一展身手提供绝佳秀场,因为如果在一般的战场上,大量敌军一拥而上,英雄双拳难敌四手,或者英雄想打,敌军见势不妙跑了,结果打不着。而一个八卦阵就把问题全解决了,首先敌军想跑跑不了,只能跟英雄打,敌军被分割包围的人数也不多不少刚刚好,既能让英雄杀得过瘾,又不会让英雄过于费劲,而且在狭窄的盾牌过道里最适合让英雄挨个解决。于是,我们看到张飞、关羽、赵云、甘兴一个个从阵里孤身杀出,轮流显示或步下或马上的武将技,每个人都有花活,都玩得不重样,甘兴玩骑马打仗,关羽就接着玩步战,自己的刀玩烦了就扔出去砍人,然后抢过敌人的枪玩接力刺杀,张飞也玩步战,但是玩出了美国职业摔角手或是橄榄球运动员的水平,不管什么物体照着就撞过去,人撞着人飞,枪撞着枪折,马撞着马倒。赵云就更拉风,请注意,人家是骑着马空着手出来的,曹军骑兵冲过来扔了根长矛,赵云顺手接过来当武器,要是那个骑兵不扔长矛而是直冲过来,空着手的赵云岂不就尴尬了,看来这云这一刻是诸葛亮灵魂附体,早就算准了对方会扔枪过来,所以自己根本不用准备。怎么样,都够牛逼的吧,我指的不是这些英雄,而是导演和编剧。当然,导演和编剧的“创意”是永无止境的,八卦阵这场戏里最离谱的是把周瑜的武将值提升至99,不好好在台子上呆着,居然下场找曹军主帅单挑。如果形势确实危急到了需要主将下场玩命的份儿上,那不正说明您设的这个八卦大阵作用不大很失败?如果是周瑜一时技痒想露两招,那就更加找抽,大战之中主帅若有闪失,手下军队就有崩盘的危险。所以除了一战定生死以及敌众我寡需要鼓舞士气的情况之外,主将是绝不往阵前凑的。周瑜这么玩儿纯粹是导演和编剧抛开战争的合理性,为了突出角色无所不用其极的做法,把严肃的大战从根本上整成一出闹剧了。而且导演给了英雄猛将这么多发挥的空间,把本应是展现八卦阵自身威力活儿都交给他们去做,个体的光芒盖过了八卦阵整体,自然让人感觉八卦阵就是个纯形式的噱头,没什么实际作用了。还有一些动作镜头是严肃的战争片绝对不应该出现的,例如顶盔灌甲的周瑜竟然能腾身飞起把射中自己箭拔出来插到曹军将领脖子上,甘兴能也能踩着盾牌玩“梯云纵”跃起攻击,武指看来在动作设计上确实没招儿了,都把香港武侠片的套路用上了,拍成这样人家好莱坞看了还不得笑掉大牙。

在好莱坞,无论是古今战争片,打起仗来突出的就是一个真实、残酷、血腥,这也是增强影片张力、有效刺激观众的好方法。但是具体到中国国情,中国人中庸平和的性格不提倡搞真实血腥这一套,从古到今,官方史记和民间小说中都看不到对战争真实残酷的细腻描写,这种习惯体现在中国影视作品中,打起仗总是从宏观上做文章,很少去细腻地表现真实残酷的一面。《投名状》和《集结号》对战争的写真,也只能算是中国战争片向“国际化”模式靠拢的第一步而已,《赤壁战争场面的血腥残酷虽然比不上这两部片,但也有向这种风格靠拢的迹象,就是开头一仗曹军凭借人多围着刘军乱捅,结尾一仗孙刘联军靠着局部人数优势,把曹军骑兵从马上用绳子拽下来,拖进人堆里乱捅,配上逼真的音效,是够血腥残暴的。但是,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影片中并没有让人产生兴奋感,反而显得别扭,令人生厌,就是因为吴宇森拍《赤壁》总体思想不是按照西方的常规套路,而是遵循了东方的习惯模式,影片中强调的和平、仁义、爱民、团结、友情等主旋律以及积极昂扬、抒情优雅的格调,都使影片洋溢着一股极为“和谐”的气息,西方战争片那种血腥的戾气自然无法融入,所以影片中那些少数的血腥镜头才会显得格格不入。

相关推荐:

诸葛亮北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诸葛亮不是将略人才?

《水浒传》中卢俊义奇怪的单挑战绩,太不符合水浒常识了吧!

抗美援朝战史:战士违抗军令为何反而被嘉奖

马海德的传奇人生:从万能医学博士到洋红军

武王伐纣 周武王是怎么率领联军讨伐纣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