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众所不知的真实的官渡之战

发布时间:2013-03-28 栏目:专题 投稿:留胡子的未来

一)

公元199年夏四月,曹操亲自驻黄河南岸,遣曹仁、史涣督乐进、于禁、徐晃等攻河内,拔之,斩圭固。

秋,背盟攻占袁绍的黎阳。恰逢此时,袁潮攻破易京,斩公孙瓒,立即昼夜兼程南返。曹操赶紧放弃黎阳,退花黄河南岸,在官渡设防。

二)

在颜良强度黄河之前,乐进、于禁汲县、获嘉大破袁军前军,焚烧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人。

三)

曹军决战防御部署。

救出白马守军后,曹操自将二万兵守官渡大营官渡位于鸿沟南岸,固若金汤。

于禁将数千人守原武,与官渡成倚角之势,掩护洛阳等地。

夏侯惇将数千人守陈留。

李通将数千人守叶县,监视刘表。

以上正规经制兵三四万人。

另有臧霸等招安土匪的地方杂牌军守徐州,向青州方向警戒。

四)

双方相持到公元200年秋八月,刘备率本部南下。事先已经被袁绍运动成功的曹方汝南太守刘辟,在刘备兵到后举郡叛应。汝南是许都所在的颖川的邻郡。与此同时,袁绍另派大将韩猛(一作韩荀)直向许都。曹操的后方乱成一锅粥。

曹操急遣曹仁率领步骑一万余人南下平定后方。因此,官渡大营兵不满万,其中包括伤者十二三。以不满万人对付号称十万的袁绍大军(实际过河步兵五万和骑兵八千),所以荀彧说,公以至弱当至强,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扼其咽喉已半年矣。(非虚称也,裴松之没明白其中玄机)。

袁绍连营稍前,起土山、挖地道,什么意思?对官渡曹军大营的总攻开始啦!

曹操为守住官渡,命令于禁放弃原武,到官渡负责防守。多此数千兵,多捱了时日。

曹仁在许都外围的鸡洛山击破韩猛,随即在濦强大破刘备刘备奔走,进攻汝南郡城,杀死刘辟,十日按期返回官渡大营。于是,袁绍的气焰煞了下去,双方恢复对峙状态。

评论:当初,许攸建议风兵袭击许下,袁绍置之不理,为什么?决不是刚愎自用,而是不可以泄露军事机密(否则刘辟这个卧底活不成,坏了袁绍的大事)。策反刘辟,招术之猛,远超过许攸的分兵扰动许下(不过是实际行动中韩猛的那支而已)

不可以因为官渡最终失利,就说袁绍一无是处。一无是处如何灭掉公孙瓒?!

五)

冬十月,许攸因家属犯法,投奔曹操曹操光着脚来迎。许攸问曹操有多少粮食曹操说一年,半年,一个月。

其实这三个答案都是大大的实话。

一年:秋粮收获,已经征集完毕,正在陆续转运,孟德主观上是希望能够有足以支撑一年的粮食,接茬到下一年秋收。

半年:曹操未必能真的筹足一年的新粮,但半年是绝对不成问题的。

一月:官渡大营只能堆放一个月的粮食,多了也放不下。其他粮食先集中到许都,陆续转运前方。证据:曹操对运粮者说,却十五日,不复劳汝矣。说明,如果继续劳汝,就还有许多粮食可以运来。

一年、半年、一月粮食,如果是使诈,那就是市侩的狡诈。沾染上市侩习气,何以成大器!不用说曹操袁绍、刘表等没沾染,就连李傕、郭多、杨奉等也不会沾染。

六)

曹操袭击乌巢袁绍到底应该怎么应对?

乌巢的淳于琼,有一万人,绝大多数是运粮夫役,战卒甚少。

曹操、乐进是五千精锐的步、骑。

所以,乌巢必救,不救必失,丢掉乌巢粮仓,大军立即陷于断粮,土崩瓦解必不可免。

历史实际进程是。

袁绍分兵作战。以轻骑救乌巢,步兵则由张郃、高览率领,攻打曹军官渡大营

貌似合理:步兵走四十里需要二分之一个昼间,比至,乌巢已破矣。只有用轻骑去救,步兵闲着没事,就让他们攻打官渡大营,牵制、分散曹操的注意力。

实际效果:

A。轻骑力单,到达乌巢后,不敢上前搏战。曹公虽知敌救兵至,怒曰:“贼至背后乃白!”只管玩命向前冲杀,结果攻破乌巢,焚毁之。

B。步兵嘛,根本攻不下官渡。两个月前,曹仁带走一万兵,袁军猛攻十天而不能克,如今曹公仅带走五千人,要想在一两个时辰里攻破,无异于痴人说梦。

袁绍还有手段吗?有滴。

袁绍有八百重装铁骑。

证据:

1。袁绍有大铠一千领,曹操有大铠二十领。

2。其中八百是铁骑,二百为官员所披挂。理由:“绍与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度河”(《后汉书·袁绍传》)当系铁骑。

为什么说带回的是八百铁骑?争夺黎阳时,袁氏兄弟屡败。回邺后,袁谭对袁尚说”铠甲不精”,不然有些仗本来是可以取胜滴。

何谓铠甲不精?特指铁骑也。当时只有玄甲,官员的明光铠,骑兵的两当铠,步兵的袖筒铠,都要在二十至五十年后才有。能披挂玄甲者唯铁骑耳!

况且袁绍一共就一千领大铠,”铠甲不精”的含义一目了然。譬如:典籍中,何谓爪牙?即鹰犬也。

袁绍当然已经意识到,乌巢是根本重地。但是,袁绍没意识到,这也是一举檎住曹操结束战争的绝好机会。

如果他意识到是绝好机会,就应当亲自出马,跟曹操拼,主公对主公,枭雄对枭雄,PK!不是单挑,一骑讨,而是群PK!

檎贼檎王,这是一定之规。斩首行动!

亲自出马是有本钱的。除了可以立即调集的数千轻骑外,还有身边看家老本八百铁骑,以数千轻、重骑兵,对五千步、骑,力量对比占极大优势。

所以,留下长子袁谭守大营,他老袁头亲自出马,看谁敢不用命!

步兵干什么?不是去攻打曹军大营,而是散开,拉网,不让偷袭乌巢额一人一骑漏网,务必檎到曹操,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可是,袁绍谋迟,瞬息即逝的战机没有扑捉到。

战略问题。

乌巢被袭击后,该出手时就出手,发大力。这是临机的事,决机两阵的事。考虑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先胜后战,必须审视一下战略。

那么,袁绍在南征中错在哪里了呢?错在按照曹操的算盘行棋。直接进攻官渡,使袁绍处于黄河以南无根据地作战的态势下。最要紧的就是粮仓问题。再说一遍,粮仓是根本问题,含糊不得。

粮仓如果设在坚城之内,就不会被偷袭了。曹操粮仓在许都,分批次运到官渡大营官渡大营内只存放不满一个月的粮食袁绍黄河以南无坚城可供堆放粮食,必须先把粮食集结到黄河以北的黎阳。黎阳到官渡与许都到官渡,距离差不多,但隔了道黄河黄河不是每个月都可以运粮横渡的。冬、春枯水季节当然可以任意把粮船摆渡过河。夏、秋丰水期运粮过河就有风险了,多少会有一些损失。在汛期,即每年殷历夏六月、秋七月,河面极宽,水流湍急,汹涌澎湃,不可载粮横渡,就连水性好的单人驾驭空羊皮筏也未必不筏毁人亡。因此袁绍必须在黄河以南设立粮仓,存足粮食,以待枯水季节的到来。

曹操火攻乌巢是在冬十月。这是袁绍的疏忽致败,自以为乌巢仅离自己的行营四十里,比较保险,却未在意万一的不测。有现成的粮仓就尽情使用,结果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如果过了汛期就把乌巢粮仓空闲起来不用,仅在大营存不足一个月的粮,慢慢由黎阳运输,就不会有此灾难了。这也许太麻烦,但必须防万一。过了汛期,居然只顾省事,把乌巢粮食堆得满满的,如同博弈始终无视弱点的存在,是算度不深,自取灭亡。

为了不因粮仓受累,就应改变战略进攻方向。先夺取东郡全境,以州城濮阳作为粮仓,冀州粮过河运到,青州粮径走旱路便可到达(为省力役当然要通过济水等小河流水运)。占领东郡,袁绍黄河以南就有了牢实的根基,此后行军打仗便游刃有余。而肃清无兵把守的东郡,旬日之内就可以办到(程昱把守的甄城只有七百兵,一个冲锋,几个时辰内即可拔之)。如此是不是绕了一个大弯?正是兜了一个大圈!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军争就是要以迂为直;西洋人也强调间接路线战略。行军打仗,就是走弯路最快,两点间直线的距离最长,最难达到,甚至达不到。战争艺术就是与常规数学背道而驰:自古到今都是以迂为直;小米加步枪时代,就要不怕打破家里的坛坛罐罐,必须失去地盘,才能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保住地盘。没有辩证思维,不形兵于无形,就不能取胜。

袁绍如果拿下东郡,下步棋怎么走?围攻陈留郡城(按:汉末黄河河道与今稍有不同,陈留远离南岸,距延津几三百里,距白马津三百数十里——东汉的里)。东郡易手后,陈留突出在外,成为曹军“阿基利的脚踝”。攻克陈留,全取兖州,整个豫州都暴露在袁军的面前,许都所在的颖川郡也不例外,根本无法防守。曹军主力如果离开官渡前往陈留救援,便反入袁绍彀中,远离可以依托的筑垒阵地进行会战,一旦失利就有全军崩溃的可能(果真如此,战争立即进入尾声)。不拿下东郡袁绍可不可以先攻陈留?不可以,因为陈留尚未孤悬在外。行棋是绝对不能颠倒次序的。未拿下东郡前,先围攻陈留,而官渡曹军主力成掎角之势,一日不破曹军主力,就一日不能攻克陈留。换句话说,不肃清东郡,只能先攻打曹军官渡大营,破其主力后才能使一切迎刃而解。然而,走直接路线战略,两军兵力相吸,按照曹操的计划行事,历时八个月还未攻破官渡,到头来袁绍自己全军覆没。先肃清东郡,再围攻陈留,是你守你的,我全然不理会,只管我打我的,迫你向我就范,而不是我向你就范。胜负之机就是看谁真正掌握战场主动权。

解释之一:

官渡在鸿沟南岸。当年楚汉相争,就在这里对峙。因此官渡大营固若金汤。

当年凶猛的西楚霸王攻不下来,如今袁绍更休想以堂堂正正的进攻拿下来。

袁绍也没想用堂堂正它的进攻拿下官渡曹军大营,而是策反刘辟,令曹操祸起萧墙,乱了后方,然后再攻取之。

解释之二:兵力与城池攻防的关系。

超过一万兵力攻城,可以四面都摆满士兵,以较大纵深同时强攻。如果守城部队不满千人,站不满四墙,抗不住攻方的四面同时蚁附攀城,几个时辰就会被攻破,攻方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死数十人而已。

要想增加城池防守的时间,就要增加守军兵力。在攻城方的兵力万人以上,及守城方粮食足够的前提下,守军兵力多少决定着防守时间的长短。如果守城兵力将近二千人,可以在四面城墙及后面的城墙下都有足够的兵力,但经不起消耗,更重要的是无力出击,攻方起土山搭箭塔实施压制,挖地道设尖椎,大约十天半月可以破城。守军大约三千人,就可以出击,以便从地表夯塌地道,摧毁箭塔,迫使攻方在远处选择入口,隐蔽地挖地道,但守方能够出击的兵力有限,也经不起消耗,大概可以守两三个月,最终城墙被地道椎破。守军兵力超过五千人,就能够坚守到粮食吃尽为止,即防守半年以上,直到饿得发矢软弱无力、举刀砍不死人时,攻方才可以总攻登上城墙。通常,根据集中兵力的原则,不是坚决争夺的郡城,只有郡兵五六百人,否则兵力是不敷分配的,个别的、不在战区主力笼罩范围内的边缘地带或许会有二千人,所以,一万军队可以暴虎冯河,随意略取,守军不想投降就得赶快弃城逃跑。由此,冷兵器时代有”万兵驱驰”的理念,即一万兵力可以实施较大范围的机动。(注意:“万兵驱驰”的古代用兵理念。)

综合评价。

袁绍能够称雄河北,不是靠他的军事才能,而是依仗他的综合能量。这种综合能量,使袁绍战胜骁悍的公孙瓒。而曹操之所以打败吕布,凭的是其本人的军事才能。直接向官渡进攻,是袁绍军事能力不足的表现。在官渡长期对峙的过程中,展现了袁绍的综合能量。譬如,刘辟举汝南叛应,刘备深入协同,扰动许下,导致袁军对官渡曹操大营的总攻,即是袁绍综合能量的充分显露。曹操官渡筑垒致敌,得以长时间以劣势兵力抗击强敌;白马、延津连发妙手,救出有生力量,阵斩勇将;临危坚韧不拔,捱过难关;频频袭击运粮队,处处得些便宜;决胜乌巢……充分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可不是公孙瓒、吕布之流,综合素质高于袁绍,光靠综合能量,是无法战胜的。要想赢曹操,就得在军事艺术方面超过曹操

最后,我们应当这样理解,战争胜负是看两军最高统帅的个人素质,这是最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在宙斯的天平上,统帅的重量最要紧。曹操之所以战胜袁绍,是因为曹操袁绍优秀,而不能诿诸于天意。如果硬要说天意,就是天降大任于素质更高的斯人,而不是素质相对低的彼人。

关羽何时离开曹操,回归刘备

先主传称:“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太守黄巾刘辟等[叛曹公迎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

是以人们往往以为,是刘备汝南时,关羽跑过去的。其实不然。

刘备汝南时间甚短。曹仁平定后方,往返以十日为期。当然,刘备先到汝南,曹人后到,但刘备也比曹人先离开汝南。从情理上讲,刘备汝南也就是十来天,撑死半个月。

那可就要使关羽动作神速。刚听说刘备汝南,立即向曹操辞行,马上上路,赶往汝南。稍微一耽误,就遇不到刘备

再从情理上讲,刘备汝南,刘辟叛应,后方急如水火,这时放回关羽,为刘备添翼,给曹仁平定后方增加麻烦。似乎不太对头。

疑点之三:白马之战,曹操以偏将军关羽、裨将军张辽为先登,大破颜良军,阵斩主将。到了延津,曹操先放弃辎重饵敌,然后以徐晃率六百骑为先登,大破文丑军,阵斩主将。关羽在干嘛?

或许有人会问张辽在干嘛。告诉你,当时张辽尚未独当一面的资格(“徐晃可”却是挂在嘴边的话)。

疑点之四:延津一仗,是刘备与文丑同去,曹操大破文丑时,刘备在干啥?

再来参考《关羽传》,其记载为: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这说明,关羽离开曹营时,曹操是知道的,并且放行。搁在平时,曹操肯放关羽吗?就连孙策、孙权的使者,曹操、曹丕都要扣留不放,一员万人敌级别的大将当然是轻易不肯放的。特别是在刘备已经深入后方为患,放去为虎添翼,使进剿增加难度,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只有在延津放人才最合情理。在延津放人,就使刘备因与关羽重逢,喜出望外,不再卖命般地去追曹操,而搞自家的庆贺活动,撂下文丑孤军去死。不然怎么也解释不了白马一战刘备在做什么,更解释不了,此刻为何在史料上不见关羽踪影。关羽归队,刘备不再追击,文丑陷于孤立,为曹军再打一次胜仗创造了条件。放弃一关羽,不但拯救了近万人的部队(包括出击者及白马撤离者),还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阵斩文丑,这是一笔划算的账。非情势至此,要想叫曹操关羽,难!

相关推荐:

瓦岗军起义的背景是什么?瓦岗军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揭秘:为何说魏明帝是导致士林风气败坏的元凶?

袁世凯为士兵惩处德国军官,拥军优属扫除旧军萎靡之风

赤壁之败:曹操败于周郎还是败于疾病

抗战英烈陈中柱:威震泰州的鲁苏皖边区游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