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战史风云

【魏延兵出子午谷】之策

发布时间:2013-04-01 栏目:专题 投稿:单身的菠萝

夏侯楙是个绣花枕头,能力是很差的。

魏延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对诸葛亮献出了子午谷奇袭的计策:

“夏侯茂这个驸马爷是个废物。您如果能给我五千精兵,再加上五千人负责后勤运输,我从子午谷偷袭,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到长安。夏侯茂一定会惊慌失措屁滚尿流地逃跑,那么我趁长安群龙无首的良机收集粮草,抵抗东方的援兵二十天不成问题。您再从斜谷进兵,咸阳以西可以一举平定。”

然而,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他认为从陇右走平坦大道更稳妥一些,不必冒险。

这一建议的争议那是相当大啊!!!!

千百年来,魏延的“兵出子午谷”论题一直在争论不休,难有定论了。

借此机会,我来阐述一下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可以反驳,勿喷。

我的观点分2个步骤,分别从战术、战略上来进行分析。

先看战术上的:

一、魏延认为——夏侯茂一定会惊慌失措屁滚尿流地逃跑,那么长安将群龙无首。

疑点:夏侯茂一定会逃跑吗?万一他没跑怎么办?

就算他跑了,长安就会群龙无首吗?一个成熟的军队,失去主将的时候,会有副将暂统,不可能因为少了一个主将就彻底完蛋。

要知道,夏侯茂虽然不怎么样,但郭淮还在陇西驻扎,曹真也一直未曾离开关中。

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夏侯茂逃跑上,这个实在是太冒险。

说实在的,我真的不认为夏侯茂会逃跑。长安是个坚城,面对魏延仅仅1万人(还有5千是专管运粮的)的进攻,坚守那是绰绰有余的啊。

二、就算他真的逃跑,敌人群龙无首,魏延拿下了长安

那么下一步呢?

魏延说——我趁机收集粮草,抵御20天没问题,等您(诸葛亮)的大军来汇合。

那么就有了这么几个问题:

1、假设夏侯茂做的比较绝,他逃跑之前先把长安附近的粮草全都一把火烧光,给你留个无粮空城!怎么办?在那个乱世里,这么狠的事并不少见,董卓烧洛阳比这个更狠!

收集不到粮草,还谈什么抵御20天?你怎么能确定夏侯茂干不出这么绝的事?

2、即使魏延真的抵御了20天,诸葛亮大军能保证20天一定来汇合吗?我们作为后世的人,都知道三郡是不战而降了。可魏延献策的当时毕竟还没发生啊,万一是苦战三郡呢?如果出了什么变故,来晚了20天,会不会看到魏延的尸体了?

三、进兵太快,后方易生变故。

陇上三郡是直接归顺也好,是苦战打下来也罢,必须要有个安抚的过程,不然新降再判的事例可是很常见的。

但要配合魏延诸葛亮大军就必须尽快赶去长安汇合。刚刚接手新地盘,来不及安抚一下,立刻马不停踢开赴长安魏延汇合,万一这三郡又叛了怎么办?

到时候则是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十万大军,全部毁灭!

这是个赌局,胜了则拿下长安,败了则血本无归。

风险太高,玩不起。

四、两国的实力的对比。

有很多人把魏延的“兵出子午谷”,跟邓艾的“偷渡阴平”相提并论。

邓艾能成功,建立不世功勋,魏延什么不能?这两个计划很相似啊。

乍一看很相似。

诸葛亮大军在祁山,魏延先带小股部队偷袭长安

钟会留在军在剑阁,邓艾先带小股部队偷渡阴平。

可实际上,加上两国的实力因素来考虑,则二者完全不同!

邓艾只怕姜维回过头来打他,毕竟姜维有五万大军。但如果姜维敢回头打邓艾,则剑阁空虚,钟会必定大军进来,那时候就一马平川了。

所以姜维不敢回头打邓艾。如果他不回头,还有谁是邓艾对手?整个蜀国这个时候几乎已经是没有战斗力了,再派出来的部队都被邓艾轻易灭掉,直取成都!

魏延面对的魏国则不同,会有援军源源不断的到来,实力一个一个强,兵力一次比一多。

有第一批的夏侯茂,还有第二批的张颌,甚至还可能有第三批、第四批援军。

强大的魏国可不是弱小的蜀国。

来打个比方吧:

邓艾是跳到敌人的肚子里大闹天宫!因为邓艾强如孙悟空,敌人肚子虽然大,却很弱小。

魏延也跳到敌人的肚子里,然后……………………被消化了……………………

以上是战术上的分析。

小结一下:魏延之计,有成功的可能,但可能性并不高,而且风险高于回报。

下面谈谈战略上的:

在战略面前,战术都是小打小闹。

记得在关羽战曹仁的时候,关羽后方起火,被迫撤军,曹操不怕关羽撤,就怕曹仁追!甚至专门下令,不许曹仁追!

什么不追?追上以后痛打落水狗呀,既能出口恶气,还能缴获战利品。

战术上来讲,此追必胜。

但从战略上来讲,需要看一出孙刘联盟内斗决裂的好戏,所以要故意放关羽走。

果然,关羽死了,刘备怒了,孙刘联盟彻底破了,刘备来报仇了,吴蜀相争,曹魏当了渔翁。

(我擦,随便写两句还挺压韵嘿嘿~~~)

这个结局,可比追上关羽出口气,缴获点战利品要好多了。

所以说,在战略面前,战术问题不过是小打小闹。

战争是什么

一、战争首先是政治的延续。

二、打仗首先是打经济、综合国力。

三、最后才是战术的高低。

美国去打埃塞俄比亚,有悬念吗?

就是姜子牙、孙武、项羽等人全去帮助埃塞俄比亚,有悬念吗?

所以说,不考虑政治因素和综合国力,仅仅只谈战术问题,实在是纸上谈兵,肤浅得很。

没有前两个条件,战术问题根本没有出现的必要。

抛开政治和国力,空谈战术…………笑谈罢了。

蜀国弱,吴国略强,魏国最强。

三者的关系非常微妙。

我来打一个比方:

蜀国是小狗,魏国是狮子。现在这只狮子对小狗很藐视,安心睡了,未加防范。

那么小狗应该慢慢的,一点一点的蚕食狮子。等狮子醒来时,后腿已经被咬掉了。

如果这只小狗上来就直奔狮子的心脏去咬,狮子会立刻醒来,然后给予疯狂的报复!

就算小狗运气不错,咬伤了狮子心脏,自己获得营养进化出了翅膀,但别忘了旁边还有一只狼呢(东吴)。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应缓进,万万不可操之过急。不然魏国会动大怒,甚至不惜拆东墙补西墙(比如给孙权好处,稳住孙权,然后派司马懿带荆州大军来增援。虽然不太可能,但如果真把魏国逼急了,这种事不可不防)。

不仅魏国会大怒,连孙权也会看不下去的,关羽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魏延战术就是这种“操之过急”,图了“一时之快”,只看到了眼前而没想到长远。

诸葛亮战术看似愚蠢,其实是劣势下的无奈。谁叫他们蜀国那么弱小呢。

所以,应该先稳住陇上三郡,修养生息,徐图北上东进,步步蚕食,慢慢壮大自己,切不可一口吃成胖子。

还有,诸葛亮北伐到底是为了什么

真的要“一口气”拿下魏国吗?

诸葛亮肯定想,但他也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短时期内是不可能的,除非魏国自身发生大的变故。

但即便如此,诸葛亮依然要北伐,那他是为了什么

一、攻城掠地,步步蚕食。

今天拿你双筷子,明天偷你个拖鞋,后天顺你条毛巾,天长日久把你家偷光~~

既然短时期内不可能灭你,那就慢慢来,得到多少算多少,急不得。

二、转移国内矛盾。

蜀汉内部矛盾重重,发动对外战争,则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有效手段。

关于这一点,我就不详说了,易中天先生曾经做过深刻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关于这一点,我跟易先生有分歧。易先生认为这是主要原因,而我认为这是次要原因。

现在拿下陇上三郡,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了,下一步则是缓进、稳进。

急进则是画蛇添足,甚至可能招来祸患。

(姜维曾有过画蛇添足的事迹,很类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书去)

蜀国对魏国,是以弱对强。

诸葛亮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不仅败仗不能打,甚至连成本较高的胜仗都不能打!

奇袭长安,若败则是大败,十万人可能全完了。

即使胜也是风险太高,成本太高。

这里引用一段《战国策》里记录的,战国时纵横家的鼻祖张仪在游说齐王时说的话,如下:

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

翻译一下大意:

齐国和鲁国打仗,鲁三战三胜,但国家却越来越弱,最后亡了。为什么他胜了却亡了?因为齐国大,鲁国小。现在赵国和秦国,就像齐国和鲁国一样。赵国连胜秦国,四战四胜。但四胜之后,赵国死了十万兵,邯郸仅存。虽然胜了秦,但最终国破。就是因为秦强赵弱。

战术上的胜利不但未能带来战略态势的改善,反而恶化了战略上的处境,为什么?没什么道理,就是因为齐大而鲁小,秦强而赵弱!而三国时的态势,毫无疑问是魏大蜀小,曹强刘弱。

蜀汉战术上的胜利是否能够带来战略地位的改观,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战争是有消耗的,胜利是有代价的,

这不能被忽视的一点恰恰经常被忽视。

我们来做个算数题:

你有100人,对方有300人。

第一战,你胜了,你亡30人,对方亡60人。

第二战,你又胜了,你亡30人,对方亡60人。

第三战,你还是胜,你亡30人,对方亡60人。

第四战就别打了,因为你只剩10人了,而对方还剩120人。

对此诸葛亮是明白的,因此他每次出兵谨慎小心:

【蜀汉不但不能打败仗,连成本太高的胜仗都不能打!】

而姜维北伐之不计成本,看来他未必懂。

另外,诸葛亮的历次北伐,其中只有一次是因为曹休兵败淮南有趁火打劫之嫌,其余都是自己励精图治后的主动出击。

而姜维则完全相反,费祎去世后他掌握军权,几次大规模的北伐几乎都是看到司马内乱来拣便宜。看上去有道理,他内乱了,我当然要趁机捡便宜呀。

可人家虽然在乱,难道你自己就不是匆忙上阵吗?自身虚弱的人,天上掉下的馅饼你也接不住。

姜维屡次兴师动众却没有什么收获,就是他不注意“锻炼身体”的恶果。

诸葛亮是治国人才,其考虑问题总是站在最高的高度。他要励精图治,壮大自己,再去打“成本较低的胜仗”,千万不能败,即使是成本高的胜,也要不得。

所以,立足陇上,徐图长安为战略上策。

奇袭长安战术上如何先不说,战略上绝对是下策。

魏延作为个武将,他考虑的是攻城夺池,建功立业。

诸葛亮作为国家的“大管家”,他考虑的是国家的未来,国之根本。

另外再说一点:

陇上地区的重要性。

诸葛亮轻易得到三郡,但还不是全部,陇西尚未归降。

现在摆在他面前就有两个选择:

一是攻下陇西,彻底拿下这一带,然后安抚、治理,以此为根据地,日后图谋长安、洛阳。

二是采纳魏延的建议,暂时不管陇西,目标直指长安

那么到底是陇西重要一点呢?还是长安重要一点呢?

可能大部分朋友都会说——长安呗!大城市啊,古都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啊,重镇啊…………

是的,长安非常重要,但那是对魏国来说。

对蜀来说,占据长安将面对魏国的疯狂反扑,能不能守得住还是个问题。

(孙权曾问吕蒙,趁关羽战曹仁,打徐州是否可行。吕蒙的回答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书。)

而且长安一带无险可守,仅有一座坚城而已。被围城则无援。

围城需要的是兵多粮多,魏国偏偏就是不缺兵不缺粮。

弱国抗强国,凭什么抗?凭险。

蜀国有山险,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曹真就曾经因为大雨导致道路异常难走而伐蜀不成,曹爽也曾因蜀道之难而出了个伐蜀失败的大洋相。

吴国有水险,长江天险,最强的水军,使得吴国虽然弱于魏,却屹立不倒那么多年。

蜀国坚守汉中,因汉中有阳平关天险,可御外敌。

长安什么险?仅仅一座坚城。

那么我们再看陇西一带,又有怎样的价值?

陇西一带远离关中,但它在中国战争史上却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天水是祁山以北的一个郡,它城墙比较坚固,内政也是不错的。

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这里盛产马匹。

战国时秦国骑兵的战马有五分之一是天水提供的,因此如果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天水是一定要掌握的。这一点上,西凉则更加重要。陇右的骑兵是当时乃至以后决定中国这个帝国命运的军队。

秦帝国向西扩地千里,得到了无比勇猛地楼烦骑兵,这是秦国平定天下的物质基础之一。

天下无双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在巨鹿那里得到了精锐的楼烦骑兵,才可以创造出三万杀退汉军联军几十万人的奇迹。

汉帝国从那里出征西域,征服国家无数;

威震天下的唐帝国在那里养马,可是一旦陇右一失,则唐军战斗力急剧下降;

后来庞大的宋军无论如何也奈何不了小小的西夏,就是一个明证。

诸葛亮将目光瞄准陇右,部分原因就是也盯上了那里尚武的人民以及天下无双的骑兵

将来要想打入魏国腹地,在广大平原上较量,骑兵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这样来看的话,诸葛亮其实更在意陇右而不是长安

长安不过是一个稍大一点的城市罢了,陇右才是战略重点,其盛产的战马,如同“兵工厂”一样重要。

我们玩战略游戏都应该知道,未必哪个城市大先占哪个,而是抢先占领那些“粮仓”、“兵工厂”之类的要地。

要伐魏,马,或者说骑兵,是最最重要的兵种。

三国之中,魏的骑兵是最厉害的。

要想杀到魏国的中心,骑兵是必须的,因为魏国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是平原,那是骑兵的天下。什么水军,什么山岳兵,在平原上面对骑兵,都是不堪一击的。

养马!培养骑兵!这是伐魏所必须做的准备工作!

陇西和长安,到底哪个重要?

所以,立足陇上,暂缓长安,是上策,是长久之策。

魏延兵出子午谷,不可行!

相关推荐:

仙游之战:戚继光沿海御倭的经典之战 戚家军肉搏十八场 击败倭寇 解围仙游

戚继光兵分三路以闪电之势收复平海卫

他是岳家军后代,灭金抗蒙,战绩比肩岳飞却始终默默无闻

关于江陵之战与关羽“绝北道”的问题

戚夫人貌美如花见识短浅 败给吕后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