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乾隆帝前半生励精图治 后半生却变得昏聩 历史上的乾隆到底是怎样一个皇帝?

发布时间:2013-06-20 栏目:专题 投稿:自信的吐司

乾隆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但乾隆帝严重压抑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了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

如同生物圈的食物链一般,封建社会保持着有条不紊的等级次序,下到平民百姓,上到士族卿大夫,最顶层的位置独属于皇帝,掌握着天下生杀大权,公卿大臣的命也好,市井流民的命也罢。

在那个黄沙漫天的时代,一旦坐上皇帝的宝座,就意味着你能够凌驾于任何人之上,你拥有剥夺其他人财富、荣誉、生命的权力,别人却无法干涉你的选择和干预。无论是称王称霸的草莽英雄,亦或是中规中矩的皇室天子,无一例外地都会对权力流露出炙热的渴望,他们都希望这种快感永远不会消失,故而总会紧紧握住掌管天下的权柄。

这一点,乾隆皇帝尤为透彻,你是皇帝,自有一大群人前呼后拥,你不是皇帝,虽不至于冷冷清清,但总归和之前的感觉不大一样。

1735年,二十五岁的爱新觉罗弘历,第一次穿上象征权力的五爪龙袍,神色严肃地主持着继位大典,焚香祷告过后,近千名朝廷官员行三拜九叩之礼,太监尖声尖气地喊着跪拜的口号。

这时的弘历内心一定是弥漫着兴奋的快感。在此之前,除年近古稀的康熙帝之外,清朝帝王的寿命普遍维持在五十岁左右,乾隆帝并不清楚自己的寿命有多长,但从他坐上皇位的那一刻起,长命百岁便是他最殷切的期盼。

乾隆帝自幼接受的是满汉两学教育,读的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圣贤书,看的是三皇五帝爱民如子,秦皇汉武图谋霸业,渴望做出政绩的乾隆帝,继位时正值青春年华,何等的意气风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继位生涯的六十年里,乾隆帝逐渐喜欢上受群臣膜拜吹捧的感觉,有道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乾隆帝吃不得发涩发苦的良药,也听不得言辞犀利的忠言。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乾隆帝,那就是“天下大事千千万,唯有拍马屁得我心”,在权力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想让乾隆早早退位,安享晚年,简直是痴心妄想的存在。

1760年,天命之年的乾隆帝依然死死地把着玉玺印绶不放,还打着孝顺母亲的旗号来搪塞劝其退位的大臣,崇庆皇太后崩殂和乾隆帝退位就这么关联在了一起。不过为安抚群臣蠢蠢欲动的心,表面功夫还是要做一些的,到了花甲之年的乾隆帝,专门下令派工匠修葺一下宁寿宫,并言之凿凿地表示,等退位后就在这里颐养天年。

1772年,乾隆帝召诸位皇子入宫觐见,拉一拉家常话的同时,还不忘流露出传位之事的意思,可是说话归说话,乾隆帝在传位方面的实际行动上仍旧呈现出消极回避的情绪。五年后,崇庆皇太后走过八十多年的生涯,永远地阖上双眼,隆重肃穆的国丧仪式上,乾隆帝号啕大哭,既是哭母亲的离世,也是哭自己的挡箭牌就此失去。

这一年的乾隆帝刚满六十六岁,年纪的增长让他的身体急剧老化,关节炎、白内障等老年疾病,成了屡次光顾乾隆帝的常客,头发花白的乾隆帝曾一度抗拒走台阶,每走一步台阶,膝盖都会传来钻心的疼痛感。

就连昔日引以为傲的射箭狩猎活动,乾隆帝也是能避则避,绵软无力的双腿哪还骑得了高头大马,每次走路都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晚年的乾隆帝患上神经衰弱的症状,度过许多辗转难安的不眠之夜后,他红肿着双眼出入早朝,殿下的大臣侃侃而谈,上面的乾隆帝昏昏欲睡。

或许真的是年纪到了,乾隆帝记忆力出现衰退现象,常常是早晨的事情晚上就记不住了,况且还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此时的乾隆已经不复精力充沛的少年,走路都要别人搀扶着,治理国事反倒成为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乾隆帝决定向岁月低头认输。

1795年,乾隆帝熬过了六十个年月,八十五岁的他特地召集王公贵族、皇室宗亲,当众派人取出藏在乾清宫牌匾后的立储密折,宣布立十五子颙琰为皇位继承人。

秘密立储制度由雍正帝最早创立,经历过“九子夺嫡”的胤禛不愿子孙后代再有骨肉相残之祸,昼思夜想之后想出这么一招,在新任皇帝继位前,取出密折宣布继承人,谁也无法更改决定。

有人认为乾隆帝的让位是无可奈何的决定,他自认难以和康熙帝比肩,不愿超过祖父的在位六十一年,故而特意选在六十年的时候,传位于下一代皇储。总而言之,能让乾隆帝交出皇位已是极其不易的举动,要不是病魔日复一日的折磨,指望乾隆帝乖乖传位,还不如说是天方夜谭。

1796年,又是当年举行继位大典的太和殿,乾隆帝望着物是人非的场地方,回忆起往日的时光,不由得老泪纵横。既有新人笑,也有旧人哭,当初还是精力旺盛的青年,眨眼间便是身体羸弱的耄耋老人,这是乾隆帝发出无限感慨的根源。

本质上乾隆帝是不愿交出皇位的,要不然也不会发生死死抓着玉玺的闹剧,一时之间文武大臣神色尴尬,太子颙琰则显得狼狈不堪。好不容易完成递交仪式后,乾隆帝被人搀扶着搬进宁寿宫,过起最后三年的太上皇生活。

这一期间他仍是牢牢地握着权柄,要求嘉庆帝每天来汇报政事一次。1799年,白莲教起义推向高潮,临终前的乾隆帝连话都说不清楚,他哆哆嗦嗦地指向南方,流露出懊恼愤怒的表情,随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从古至今,乾隆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幸福皇帝。到了晚年,他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解决继承问题。如他所愿,嘉庆顺利继位,继承了乾隆创造的“盛世”基业,本来可以像乾隆一样当一个幸福的皇帝,但是乾隆却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乾隆解决而不能解决嘉庆其实也没法解决

因为人口太多,而传统社会体制和传统农业的潜力都已经被挖掘到极限。 1778年, 乾隆东巡沈阳时,一个锦州生员金从善就拦路呈词,要求皇帝尽快明立太子,并说:“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

皇帝闻言大怒,看来天下人竟然已经普遍认为自己不立储君,是因为“贪恋宝位”了。最好面子的乾隆怎么能容忍这样的攻击?于是在杀了金从善之后,皇帝向全国颁布“明发谕旨”,向天下公布了自己的计划。皇帝说,自己早在刚刚登上皇位之际,就已经向上天默誓,只当六十年皇帝,而把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留给祖父康熙。

他还告诉天下,早在乾隆三十八年冬,他就已经秘密立储。不过此事他只告诉了几个军机大臣,所以天下人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此谕一出,关于谁是继承人的猜想在民间进行得更热烈了。对于市井小民来说,猜猜哪个阿哥将成为下任皇帝也是极好的谈资。其实,这个谜说难则难,说简单也很简单。

乾隆三十八年之时,十七个儿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相继亡故。除了死去的那些阿哥外,十二阿哥因为生母那拉皇后为皇帝所厌恶,根本没资格列为皇储人选。

阿哥和六阿哥早已分别过继给履亲王允祹和慎郡王允禧为孙,因而也被排除掉了立为皇储的可能。皇帝真的要决定立储大事,就只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这狭小的范围中做一抉择。

阿哥永璇为人轻躁,做事颠倒。十一子成王永瑆柔而无断,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怪脾气越来越多,越来越吝啬。十七阿哥永璘恐怕是兄弟几个中最不成器的,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性情也轻佻浮躁。年纪稍长,就常常溜出宫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狭路曲巷寻花问柳。唯一还不让皇帝失望的,只有十五阿哥了。

和其他三个皇子比起来,皇十五永琰不是最聪明的一个,却是缺点最少的一个十五阿哥乾隆三十八年被密立为太子时年仅十三岁。他的生母魏氏,是汉人出身,系内务府包衣,外祖父为内管领清泰,身份并不高贵。

但皇十五永琰有其他几个不及的优点,“以勤学闻名”,而且孝顺与“端淳”。乾隆三十八年冬至,六十三岁的老皇帝到天坛祭天,跪在圜丘中心,默默向苍天祷告:“我已经秘密立永琰为皇储,然而此子年仅十三,性情未定。

如果永琰有能力继承国家洪业,则祀求上天保佑他诸事有成。如果他并非贤能之人,愿上天让他短命而死,使他不能继承大统。我并非不爱自己的儿子,只是为祖宗江山计,不得不如此。”

上天似乎对永琰也比较满意,从乾隆三十八年到六十年,永琰一直身体健康,他的表现,也越来越得到乾隆的肯定。到了举行传位大典的这一刻,在乾隆心中,为这个接班人打了八十分。

他让乾隆满意的有四点:第一,从性格上看,皇十五子少年老成。他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自制力强,富于恒心和毅力。他生活有常,举止有度,学习勤奋,办事认真,从不逾规矩一步。这是最让乾隆欣赏的。

第二,此人品质“端淳”,待人真挚,善于为他人着想。他富于同情心,十分重感情。他时时处处克己忍让,生活俭朴,从不追求自己的个人享受。最为难得的是,这个皇子修养极佳,为人谦逊,很少发火,待人从无疾言厉色。

第三,从学业上看,经历了二十多年严格、系统、高质量的帝王教育,永琰的成绩非常突出。永琰对儒家天理人心之学,颇有心得。他的修养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础之上,因此根基牢固。另外,此子武功骑射成绩虽然比不上他的父亲和曾祖父,在兄弟当中也是首屈一指。

第四,从外表看,嘉庆皇帝是清朝历代皇帝中长得最端正、最上相的一位。嘉庆皇帝的外表,可以说几乎没有缺点:他中等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他皮肤白皙,五官端正,骨肉匀停,一副雍容华贵的相貌。脸型介于方脸和圆脸之间,显示出他性格的平衡和理智。

经过从小就开始的仪表训练,他在出席大的场合时,总是举止高贵,镇定自如。在帝位授受的那一刻,乾隆由衷地觉得,上天对自己一直是厚待的。对于禅让之举,乾隆非常看重。他把这一举动,当作自己生命中最后一件大事,当成了六十年统治的完美压轴。

乾隆认为,这一举动,标志着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人”。这个史上雄心最炽、最自负的君主,时时处处,要超越历史,创造纪录。乾隆顺利地解决了帝位继承问题,但是另一件大事却始终让他坐立不安。乾隆最大的遗憾是陷入了一场没能取胜的战争。那就是平定白莲教起义之战。

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处,有一片著名的原始森林,称南巴老林。此地山高林密,“高山长林绵亘千数百里,弥望蓊郁,竟日不见人烟”。本非宜人类所居。但是,乾隆中叶起,大批流民涌入这片森林,伐树造屋,开荒种地。

这些流民来源极广,不但有四川、陕西、湖北三省,还有广东、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方迁过来的百姓。“携带家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对这些移民的估计,保守的是十余万,有人说有百余万。大批移民的出现,说明了乾隆中叶人口压力的严重程度。

当时尚残留的山区本不宜耕种,因为这些深山老林地势险峻,土地贫瘠,且无法保持水土,地力耗损很快,劳动与收获不成比例。在老林中生活是极为艰难的:“伐木支椽,上覆茅草,仅蔽风雨。借杂粮数石作种,数年有收,典当山地,方渐次筑土屋数板,否则仍徙他处,故统谓之棚民。”

虽然艰难如此,人们仍然乐此不疲。这说明大清王朝社会体制内的潜力挖掘到极限,仍然无法解决人口问题。又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迫在眉睫了。乾隆刚刚完成禅位大典,宣布自己成为了“千古完人”,嘉庆元年正月初七,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

起义在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处爆发,迅速蔓延到川、陕、鄂、豫、甘五省,共涉及府、州、县、厅、卫等二百零四个。当太上皇这几年,乾隆的全部残存精力都用在了镇压起义上。仅三年时间,动用的军队已经有十万,花掉饷银已经有七千万两。虽然“犹日孜孜”,一日不停地调兵遣将,起义的烈火却越烧越旺。

掌握权力六十年来,乾隆还是头一次这样一筹莫展。野史记载,一日早朝已罢,嘉庆帝与和珅入见。“珅至,则上皇南面坐,仁宗西向坐一小杌。珅跪良久,上皇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上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久之,忽启目曰:‘其人何姓名?’珅应声对曰:‘高天德、苟文明。’上皇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不更问讯一语,上大骇愕。他日,密召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

戴逸先生点评说:“一个叱咤风云的英明君主,晚年对农民起义无可奈何,独自念咒,意欲制敌于死地,这种行为典型地反映出一个意志昏瞀的孤独老翁的心理状态,别人几乎不能理解。”

事实上,镇压这次起义最后耗费了清王朝白银二万万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五年的财政收入;使清军损失一、二品的高级将领二十多人,副将、参将以下的军官四百多人。可以说,正是这次起义,彻底撕掉了“盛世”的最后一层面纱,宣告了乾隆盛世的结束。大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元气丧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相关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9月15日 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

比电影中还要要惨,老照片还原最真实的河南1942大饥荒

古人趣事:孔融是怎样'追星'的?

唐朝平阳公主李秀宁的驸马是谁?

东汉名将虞诩翻陈出新巧用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