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淳化阁帖》编者受了好大的冤!

发布时间:2013-07-24 栏目:专题 投稿:清秀的高跟鞋

前天星期六,去圆明园去参观,见到圆明园纪念馆里有这样的一处碑刻:

旁边立着个说明,介绍石头上的字迹:

模糊的概念中,导游当时介绍说:《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法帖,于是,觉得该把这个事再说说。

先厘清一个概念,啥叫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但它真的是最早的法帖吗?

(《淳化阁帖》题首)

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前面讲过《万岁通天帖》,也就是说,法帖当始于唐代。但为什么《淳化阁帖》名气这么大呢?启功老先生在他的《论书绝句》第六十首中做了讲解。原诗是:

编摹底本自升元,王著徒蒙不白冤。淳化工粗大观细,宋镌先后本同源。

我们逐句解释一下。

第一句,编摹底本,指《淳化阁帖》编摹的底本。自升元,自升元年间流传下来。升元指的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烈祖李昪(音bian,喜乐、光明的意思)的年号。整句的意思是指《淳化阁帖》的底本是自打南唐时期的升元年间就流传下来的底本

(《淳化阁帖》王帖)

第二句,王著,指的是《淳化阁帖》的编者王著,北宋太宗年间王著曾任侍书学士,也就是专门侍奉皇帝写字的官。徒蒙不白冤。这里有个原因,后世流传的《淳化阁帖》,帖中所集的书法水平,因为识鉴不精,致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因此,大家都说是王著这个人水平太差,所以导致这样的错讹,其实不怪王著,上下文一看,就知道,升元年间就有底本王著只是一个负责重编的人。其实吧,叫我说,你重编也应当负点责任吧,因此,当也不是完全的不白之冤。

第三句,淳化工粗,《淳化阁帖》的工夫粗陋,当然还是指的校勘不细,编著不审慎,粗心。大观细,《大观帖》细致精美。《大观帖》是北宋官刻丛帖,宋徽宗大观年间刻制,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蔡京是大书法家,刻工,辨识都细致得多。因为是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还因为放置在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我们看,王著编的《淳化阁帖》早,而且是升元年间的“仿书”(就是“钩摹本”,不是原作。)摹本,因此不精细,而《大观帖编者水平高,且编刻较晚,因此精工细作。

(《大观帖》王帖)

第四句,宋镌先后,一个是淳化年间一个是大观年间,时间上的先后而已,都是宋代镌刻。本同源,都是出自同一样源头。

我们知道,中国的书法,自魏晋以来法书墨迹,历经魏晋南北朝,历经隋唐交替,又历经五代十国,各种战火离乱,到了宋代,真迹,所存无几。就算我们去参看《宣和书谱》(宋徽宗时内府所藏书法目录集,宣和是他的年号。)所载,已经有很多不是真品了,米芾见一件晋人的墨迹,就高兴的一再记录,感叹不已。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大书法家,尚且见不到更多的书法真迹,更不要说普通的老百姓了,可见六朝隋唐法书,实在太难了。

因为太难见到这些法书,所以《淳化阁帖》得以广泛流传,可惜的是《淳化阁帖》最早的刻本是刻在枣木板上,历经岁月,容易失真,后来翻刻的就特别多,于是王著被骂的机会就更多了。

启功此诗中为王著辨白的可谓有理有据,他综合考察宋人的记录,认为南唐时期就曾以向拓之法(这个我以前的文章里专门说过)摹历代法书,共成十卷,用烫过的蜡纸材料双钩填写,因为这些双钩法书不是原迹,因此称为“仿书”,其实也就是“摹本”。

(《大观帖》第七)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宋前的拓,并不是单指从石碑上拓字,钩摹的版本也称作“拓”。《大观帖》就是从南唐集拓底本的基础上,重加精工刊刻的。

(《启功论书法》原图及诗解60,图片来自互联网)

相关推荐:

古代的私塾先生待遇如何,他们都教哪些知识?

戏说美剧《行尸走肉》中的各类屠尸利器

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八盏大红宫灯是怎么来的?

乾隆通宝有收藏价值吗 乾隆通宝值多少钱?

二十四孝故事:王裒闻雷泣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