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名城-荆州

发布时间:2013-08-31 栏目:专题 投稿:痴情的秀发

江陵,又称荆州。位于长江中游,湖北中部偏南,江汉平原西境。南临长江,北依汉水,由于县境内无高山,所有皆陵阜之属,故名江陵

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荆州之名,其地域北起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西),东至衡山之阳(今安徽六安县境),广袤辽阔。因其北据荆山,古人按照依山傍水定地名的惯例,将它叫做“荆州”。

江陵城又名荆州城。今为荆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城池由砖城墙、土筑城垣、护城河组成。现存砖城为明、清建筑。春秋战国时,为楚船官地和楚王行宫--渚宫。城始建年代不详。秦灭楚后,成为历代封王置府的重镇。今城池保存完好,计有六组城门建筑,三座藏兵洞,二十四座敌楼炮台。城墙高8-9米,厚10米左右。现经初步测量,周长10公里余。城墙下部条石砌成墙脚,上用巨大城砖砌墙外壳。墙身内侧及墙脚均用石灰糯米浆嵌缝,坚固异常。城墙东西长,南北短,呈多边形。依地势而高下,顺湖池而迂回,居高远望,水如素练,城似游龙。

汉代荆州,所辖地域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河南南阳盆地,两广边缘地区,大致与上古荆州之域相当。下领八郡: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章陵。汉代荆州,跨有大江南北,幅员辽阔。它前有长江天然防线,后有荆襄门户与汉水之阻,西有夷道三峡之险,东与吴、越一江相连,地势险要,可攻能守,加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军需供应充裕,作战给养可靠,是军事上重要的战略地区,为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所格外看重。

当时荆州八郡中,尤以跨有江汉之间壮丽山川,扼水陆交通要冲的南郡,战略地位最为重要。南郡荆州的心脏,习惯上也是荆州代称。南郡的首府江陵则是南郡的心脏。三国荆州之争,通常围绕南郡之争展开,特别是从江陵之争上反映出来。当初曹操挥师南下取荆州,与刘备首先开展争夺的是南郡江陵。因为谁先得到江陵,谁就可以取得占据长江的主动权,而当时荆州的军事物资又主要集结、贮存在江陵,谁先得到谁就可以取得大量军需供应。赤壁之战,魏、蜀、吴之间首先开展的荆州之争,也是对江陵的争夺。刘备取得荆州在江南的四郡,仍向孙权提出地少不足于安排部属,要借荆州,实质上是为了得到南郡。后来关羽守荆州,大本营就设在江陵。关羽失荆州,关键也是失掉了南郡江陵

南郡作为一级地方区政,战国末期就有了,为秦王所设。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将白起大举进攻楚国,攻拔郢都,繁盛一时的楚都纪南城毁为废墟,楚顷襄王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后昭烈王又迁都安徽寿春)。秦拔郢之后,秦王在楚都周围一带设南郡,分郢置江陵县,作为南郡的治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南郡为全国36郡之一。汉承秦制,南郡沿袭下来。汉代南郡辖18个县,北起南阳、襄阳等地,南跨长江与武陵郡(今湖南常得)相接。东与江夏郡西境安陆、武昌一带为邻。向西过宜昌、秭归直至今四川省边境。现今湖北省的中部和西部,当时基本属于南郡南郡荆州八郡中地域最广,经济文化也最发达。汉代荆州刺史一般以南郡为治所。刘表治荆州,根据当时形势,南据江陵,北守襄阳,传檄八郡,割据了近20年。南郡江陵,通常是州、郡的治所。正因为江陵通常是荆州的治所以自汉以来,江陵城一向是一城两称:既称江陵城,又称荆州城。现今,荆州(即原江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汉代,全国政治、经济重心在北方西汉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东汉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都是黄河流域富饶之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随着两汉的开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很快。据官方统计,东汉顺帝时,荆州全境的人口已由西汉时359万人增加到626万人;荆州当时全国人口的比例,也由6%上升到13%,其中南郡有16万户、74。7万人口。到汉末,随着北方战乱频繁,北民大量南迁荆州荆州人口特别是南郡人口进一步增加。单关中地区迁徙到荆州的就有十余万户,一户按五口计算亦有50多万人。人丁的兴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反映,是提供赋税、甲兵的基础。汉末荆州,史称“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在当时是经济相当发达的地区

荆州所处的江汉平原一带,自古是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灌溉方便,盛产稻、粟、麦、豆、麻等农作物,尤以种植水稻闻名。《史记》称荆州“饭稻羹鱼”,“出产众多”。《汉书。地理志》说这里“有江汉川泽之饶,民食鱼稻”。考古发掘表明,远在四、五千年以前,这里一带已种植水稻,发现多处含谷红烧土块。目前世界上见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粳稻谷穗,就是在纪南城遗址内西汉初年古墓中发现的。出土时共有四束,色泽鲜黄,外形保存完好,穗形整齐,谷粒饱满(谷中淀粉已炭化)。经鉴定,其品质与本世纪5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粳稻粮种基本相似,只是每穗的谷粒数大约只及现代稻穗的一半。这里既有广袤平原,“其谷宜稻”,又有郁郁葱葱的山林岗丘;加上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沼,渔猎兼宜,山材水产繁多,地上地下各种物产几乎应有尽有。可作弓干、琴身和各色器物的佳木、良竹,可供鉴赏、装饰用的犀革、象齿、翡翠,价值近乎连城的黄金、白银、明珠、美玉以至0。4米长的宝龟等,都是古荆州引以为豪的特产,常作贡品北送朝廷。

在手工业方面,当时荆州的漆木、冶炼、纺织、造船等业,也相当发达。漆器之精美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汉代荆州漆木工艺承袭了楚国漆器的特色而又有新的发展,制作精湛;冶铁技术有了飞跃进步,铸铜业有了新的发展;麻造独具一格,在纺织、印染、刺绣以及图案设计等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造船业更是独树一帜,无论是造船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都堪称一流。南郡江陵,是当时民用船舶建造的重要基地,西汉时就能造出46桨、几十人划的大船。东汉时期,进而从桨楫发展到橹来扒进船舶,这是世界船舶人力推进史上划时代的重大进步。橹出现之后不久,又出现了帆。当时,在长江、汉水之上,已经航行着装备有橹、舵和风帆的舟船,乘风破浪,疾行如箭。这是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划时代的变革。

物产之饶、舟楫之便,必然带来商贸的繁盛。荆州水陆交通历来方便,商业贸易兴旺。这里南有连接吴、蜀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北边又有汉水通中原地区,进而能将货物转运至关中。就陆上交通而言,从关中经中原南下湖南、两广的陆上交通干线,也打南郡江陵通过。自秦始皇修筑从秦都咸阳通向全国各郡的驿道起,江陵这里便成为连接东西南北的枢纽。有利的交通条件方便了货物的交流和贸易的往来。古书中记载:“荆郡业商贾者,上而滇、黔,下而吴、越,靡远不到”。早在西汉时期,作为长江上航运基地的江陵,已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业城市之一,并名列于南方各大商业都会之首(范文澜《中国通史》引《史记》)。当时南方所产犀兕、革、象牙、翡翠、楠梓木、黄金等名贵物品,通过江陵北运京都长安,外地物产也由水陆交通干线运来。现今从汉墓中发掘出土的一些精美漆器上面,针刻着“成市草”(即成都造)的文字,说明它们是远自成都运来的。出土文物还表明,西汉初年江陵城内,已出现十人以上合伙经营的商业组织,从事水上贩运贸易。这意味着当时贩运的大规模兴起和繁荣。在城南临江的工商业市区,四方商贸云集,呈现一派繁华景象。

三国时代著名政治家、雅号“卧龙”先生的诸葛亮,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庞士元(庞统),都是不可多得的经世治国之才。诸葛亮的师长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来,蜇伏的“卧龙”下山,插翅的“凤雏”高飞,都在三国历史发展中显露出他们不凡的才华,留下荆州之地的千古佳话。

荆州,人杰地灵,一向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享有“惟楚有才”和“文化之乡”的美誉。作为金凤腾飞的楚文化孕育地,这里曾经飞出了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等一批又一批荆楚名人,著称于史册。

汉代荆州名人也出过不少。如西汉末年绿林农民起义军领袖王匡、王凤(均为京山人)、东汉王朝的创始者刘秀(今枣阳西南)、最早撰著楚辞完整注本《楚辞章句》的东汉文学家王逸(宜城人)、历任三公事六帝的东汉大臣胡广(华容人,今监利),等等。一些在南郡任职的郡守,通过办学为荆州培养了不少人才。如著名的东汉大儒马融任南郡太守时,常坐高堂之上讲学,男、女弟子兼收,用一幅绛帐相隔,被后世称为我国最早的男女同堂学校,其讲学处称作“绛帐台”,今遗址尚在。马融在当时的名声很大,著名大学者卢植、郑玄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荆州讲学,听讲者十分踊跃。

汉末,赤壁之战前最后一任荆州刺史刘表,也是个喜好办学的人。当时北方战乱不息,荆州相对安定,数以千计的北方文人学士前来荆州避乱,使荆州代替都城洛阳一时成为全国学术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宋忠、司马徽等著名古文经学家为代表的荆州学派,与黄河流域郑玄学派的今文经学相抗衡,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文经是汉代学者所传述的儒学经典,古文经则是先秦写成由汉代学者训释的儒家经典。刘表办学,着重就是传播古文经学。他组织群儒集体编写了五经教本,并广泛搜集动乱中大量流失的各类图书,使荆州藏书成为全国之冠。当时荆州,文人云集,群星璀璨,所谓“士之避难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并非夸张之词。由北方前来避乱的著名人士中,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被推为七儒宗之一的邯郸淳、“博学多通”颍容、“少有才辩”的祢衡以及第一流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等。早先客籍荆州的除司马徽、诸葛亮外,还有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元直(又名徐庶)、孟公威、石广元等。荆州本籍名门望族则有庞德公、黄承彦(诸葛亮岳父)、马良、杨仪、习祯、蒯越等。

战争的胜负,立国的成败,决定的因素在人。广揽人才,是曹、刘、孙扩展自己竞相争雄的一个共同特点。荆州作为人才荟萃之地,更加为他们所看重。当时集合在他们周围的人才中,都有来自荆州的文臣武将,而又以刘备集团中来自荆州的本籍与客籍人士最多。刘备除三顾茅庐在荆州请出诸葛亮外,还先后得到了一大批荆州人成为蜀汉的骨干力量,如协助刘入川的军师中郎将庞统、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的董和、敢于向后主进谏过失抑制宦官黄皓的董和之子辅国将军董允、与董允齐名深为诸葛亮器重的大将军费、曾与诸葛亮结为兄弟的侍中马良、因失掉街亭被孔明挥泪处斩的马良之弟马稷、诸葛亮身殁后统领大军回成都的中军师杨仪,还有夷陵之战中唯其营垒独存的蜀将向宠以及安远将军邓方、巴西太守向朗、广汉太守辅匡、蜀太守董恢、刘备主簿殷观、关羽主簿廖化等,都是荆州人。曾劝诸葛亮不必亲自校改公文、每事必问、竟日劳累导致伤害身体的诸葛亮主簿杨颙,也是荆州人。《三国志.蜀书》入传人物中,属于当时荆州及由荆州跟随刘备的人士,计有20余人。

荆州,古老而文明。它伴随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驰名于世,并曾以江汉地区为中心,创造了长江流域灿烂的古代文明,与北方黄河流域中原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一起,组成光耀千秋的化夏文明史册。考古发掘说明,早在远古时代,荆州之域就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曾在这里留下众多的遗存。到了青铜时代的商、周、荆州之地的文明发展已步入辉煌的阶段。

荆州之名,早在4千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它是我国上古时代的九州之一,相传为大禹治水定天下后划分。华夏九州,代代沿称其说,最早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由当时的地理学家提出的,在《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等这些古籍中都可以见到,说明当时已广泛流传于列国民众之间。《尚书。禹贡》谓:“荆及衡阳惟荆州”。其地域北起荆山,东至衡山之阳(今安徽六安县境),广袤辽阔。因其北据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西),古人按照依山傍水定地名的惯例,将它叫做“荆州”。

商、周时期,楚人在荆楚之地艰苦创业,振兴崛起,由商代的一方封地逐惭发展成为基本统一南方的强大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位居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前列,号称“地方千里,带甲百万,粟支十年”的泱泱大国,为诸侯、列强所刮目而视,无不对之懔然畏惧。江、汉之间的荆州腹地,是楚国繁荣兴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今荆州古城以北五公里处的纪南故城,为当时楚国都城“郢”的所在地。楚在此建都长达411年,经历20代楚王。在楚人从商代起延绵立国八百余年的历史上,建都纪南城期间是楚国发展壮大中最重要、最辉煌的时期。特别是楚人积数百年艰辛实践创造的楚文化,代表着我国南方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内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相辉映,外与同时期的希腊文化相媲美。由于楚国建都在上古荆州之域,故楚人亦称荆国,荆楚成为一种区域、一种文明的象征,成为楚国故地特别是其腹心区域江汉大地的代称。楚国的兴盛为嗣后荆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到了汉代荆州正式成为封建王朝中央集权治理下的地方行政管理单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六郡,在郡下设县,郡上虽未设州但对每郡派有一名监御史,专以监察地方。西汉初,秦原设监御史被废止,刘姓诸侯王势力膨胀,导致汉景帝时爆发了一场诸侯大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每年出巡所查州(部),行监督之职。在当时的13个州(部)中,就有一个荆州刺史部。此时的州(部),只是作为监察区而不是一级行政区。汉末三国时期,刺史(或牧)握有对当地行政管理的实权,州正式成为郡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相关推荐:

女医明妃传第49集剧情介绍 祁钰中毒允贤陪伴

多情江山第43集剧情介绍 孝庄接纳董小宛

郭松龄的外交政策是怎样的?为何孤立无援

今天科普一下'十八般武艺'是指那十八般

中国古代和亲有几种类型?古代和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