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野史趣闻

鲁迅死后,她的母亲说了一句:“还好,我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发布时间:2013-12-26 栏目:专题 投稿:矮小的大山

鲁迅是民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虽然他的大明在国内是脍炙人口,但是养育这样一代文豪的母亲却鲜为人知。

说起鲁迅先生母亲,很多人都认为她的思想比较封建,因为,鲁迅留学回来后,她非要为儿子做主,让儿子娶一个毫无共同语言的女子为妻。可以说,鲁迅先生第一段失败的婚姻,就是他的母亲一手造成的。但实际上,鲁迅先生母亲并不封建,反而还有些开明。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鲁迅先生母亲名叫鲁瑞,出生于咸丰八年。鲁瑞是一名典型的贤妻良母,同那些保守的妇女们相比,鲁瑞对新鲜的事物始终抱着一种接纳的态度。清朝末年,随着新思想的融入,很多地方都提倡不要再给女子裹脚了。但是,缠脚已经持续了上千年,又怎是一朝一夕能够废除的。

很多女子都认为裹脚严重影响了生活,可是,由于怕旁人说三道四,因此,不敢不裹。鲁瑞同那些畏手畏脚的女子不同,她果断地接受了新思想,拒绝裹足。鲁瑞不仅在年轻的时候积极地接受新思想,而且,在老年的时候仍然喜欢学习新事物。鲁瑞对针线活很是拿手,七十多岁的时候仍然时不时地绣点东西。一次,她看到别人在织毛衣,感到非常有趣。于是,她不顾自己的高龄,坚持要向别人学习织毛衣。没过多久,鲁瑞就学会了。这样一来,鲁瑞对针线活的兴致就更高了,她经常自己织一些围巾和背心。

北伐战争后,女子们改变妆容,开始将头上了小辫子剪掉。鲁瑞看到后感觉非常好看,于是,自己买了一套工具,让别人给她理发,也理成这种时髦的样子。旧社会中,封建礼教对妇女有着非常严格的约束。之前的妇女们,不管公婆对错,都只能唯唯诺诺。但是,鲁瑞的反抗精神很强,她甚至敢于质疑公婆的做法。有一次,鲁迅的几个兄弟和叔叔吵架,可是,鲁瑞的公公,也就是鲁迅的爷爷,竟然要打鲁迅。鲁瑞看到后,对鲁迅的爷爷说:“孩子们的事情,应该让孩子的父亲管。”鲁迅的爷爷感觉有些道理,于是,就不再嚷嚷着打鲁迅了。鲁迅上中学和小学的时候,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当时,社会上的主流观点,仍然是以八股文为重,但是,鲁瑞却相当有远见之明。

她力排众议,独自筹集学费让鲁迅去江南读书。鲁迅学有所成,想要出国留学,鲁瑞也是坚决地予以支持。并且,除了支持儿子学习,鲁瑞自身也非常喜欢学习。旧社会中,很多人都不重视女子,也不重视女子的读书学习。鲁瑞小的时候为了多学点东西,经常跑到兄弟们的课堂上去听课。家里人不许她再旁听,她仍然不放弃学习,继续找书来读。碰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地方,鲁瑞跑去向人请教。

这种求学精神,到了老年的时候鲁瑞仍然保持着。每当没有书看的时候,鲁瑞就让儿子鲁迅帮他买。鲁瑞虽然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教育,可她读了很多书,像《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一类的名著她都读过。这对鲁迅后来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等书不无帮助。可以说,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他的母亲也是分不开的。 鲁瑞虽然好学,可是,也不是那种闭门造车的人。读书之余,她还十分关心时局。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家动荡,几个手握兵权的军方更是打的死去活来。鲁瑞经常让鲁迅先生为她讲述几个军阀之间的关系,然后仔细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九二五年,北京城经常会遭到军阀的轰炸,北京的很多学校都听课了。鲁瑞听说后,主动和鲁瑞先生说起了这件事,并且,十分担忧学生们的安全。后世之人在说起鲁瑞时,总是将她塑造为一个保守封建的形象。其实,鲁瑞在丈夫死后,凭借一人之力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鲁瑞仍然乐观向上,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全部抚养成才。但是,鲁瑞毕竟在旧社会中生活多年,她一直把包办婚姻看做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而且,鲁迅先生留学归来后并不会经常陪在鲁瑞身边。鲁瑞希望有一个媳妇在家侍奉自己,为周家传宗接代,这也是人之常情的事情。而且,在那个时代,支持儿女自由恋爱的家长几乎不存在。因此,鲁瑞的做法,也是时代的局限,后人们不应该对她过于苛求。

鲁迅先生虽然对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很不满意,但是,他对母亲非常敬重,可能,他对母亲的不易,也是十分理解的吧。

1936年,她接到同乡宋紫佩送去的鲁迅病逝的电报,虽悲痛万分,但是,她却很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只是颜色阴沉,待送走宋紫佩后,她便嚎啕大哭,说:“我不能累宋先生难受。”事后,她广集儿子死后的一切记载,当看到各方面人士对于儿子普遍的悼念,真诚的爱戴,她自慰自解地说:“还好,这样子,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就这样,鲁迅先生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

他所有的怨恨,对封建礼教制度传统,甚至当时政府的鞭策,都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上,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出发点。正如他给自己写的人生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样。梁实秋还写道,“不要以为鲁迅自始即是处心积虑的为共产党铺路,那不是事实。她和共产党本来没有关系,……他从不批评共产主义这也是不假的,所以后来共产党要利用它来领导左翼作家同盟时,一拍即合。”对于政治立场上的对立关系,梁实秋鲁迅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立场。恰恰因为如此,梁实秋鲁迅先生的评价,明显的带有了国民党政治派别的偏见。难见客观。同时也反映了梁实秋鲁迅先生的评价,是明显的为政治斗争服务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鲁迅先生之所以最终“便深入共产党的阵营了”,恰恰是因为鲁迅先生和共产党都是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建立在出发点上,这才形成了一种殊途同归的阵营。 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脱离不开政治的。正如历史是成功者书写的原理一样。

梁实秋还写道,“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读过鲁迅先生文章的绝大多数人,相信也有同样的感觉。那就是鲁迅先生的文风,就像一杆尖锐的标枪,针砭石弊。用意深刻文笔老辣。也恰恰是这一点,才能够更尖锐地揭露矛盾。在我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坛今天,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文人,对时代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的忠实情节,同样要求我们通过作品,来针砭现实里面的丑陋与邪恶。历史的前进离不开前瞻者的观察与批评,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时不时的发现和提醒。像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或者是什么文字狱政策,都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造成很深的影响。当然如果说我们要做到客观评价鲁迅先生的话,同样也离不开分析一下先生的弱点。

客观上说,先生的作品更多的集中在了“不满足于现状的发泄与愤恨,从而忽略了建议的出现。”一个问题,或者一件事情,也正如同我们现在所分析评论鲁迅先生的优点跟缺点一样,在我们做足了不满足现状的愤恨之后,更多的我们应该想一想能够改善这种现状的策略与方法。而在这一点上,先生的文章的确很少涉及。

相关推荐:

清朝乾隆帝究竟有多伟大,功绩之大难以想象,中原弄丢一块领土一千年,被乾隆拿下

真实宋江:起义规模小两年被剿灭 与高俅未交手

范蠡的妻子是西施吗 范蠡的儿子资料介绍

惊奇:清朝律例禁止长辈在时子孙分家违者罚杖一百

揭秘:袁世凯五岁时上炮楼观战居然面无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