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荣禄:一开始只是小人物 深得慈禧赏识 坚守着晚清最后的底线和良心 堪称满族最后的聪明人

发布时间:2014-09-07 栏目:专题 投稿:能干的歌曲

荣禄晚清名臣,是甲午战后的后洋务运动时期,继李鸿章之后,晚清朝堂上中流砥柱级别的人物。在很多人看来,荣禄不过一介庸才,他之所以能够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完全靠的是慈禧的信任,不过是个善于迎合上意的宠臣。长期以来,荣禄晚清历史上的作用,一直被人们所低估了。

提起荣禄、荣中堂,很多人可能会投来鄙视的眼光,这个究其一生都在做慈禧走狗的人,扼杀了中国的变法,是封建顽固势力的刽子手,何德何能居于庙堂之高,又是何德何能称之为“聪明人”。就从荣禄扼杀中国的“戊戌变法”说起,荣禄守旧但是并不顽固,他也认为清朝到了不可不变的地步,但是怎么变谁都没有一个说法,这不仅仅是荣禄一个人想法,也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所共同思考的问题。

所有的大臣都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都选择做一个裱糊匠,发现一点问题处理一点问题,比如洋务运动,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并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裱糊匠的策略证明是行不通了。而看到日本强盛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认为日本强盛的依据是实施了君主立宪制,所以有了著名的“公车上书”。

康有为等人的上书很快吸引的光绪皇帝的兴趣,开启了“戊戌变法”。荣禄此时作为朝廷的一品大员,入主军机、执掌北洋,握有大清的军权,在朝廷上也算的个人物了,他起初面对康有为变法很感兴趣。一次在退朝之后,荣禄问起康有为打算如何变法康有为认为改变清朝的现状只有变法荣禄认为清朝的历史延续了几百年了,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应该逐步的改进。

康有为本身书生气重,而此时又意气风发,就有些看不起荣禄,并对荣禄意见比较反感,就说了一句“杀几个一品大员,就能立即变法”。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荣禄的警觉,他也感觉到维新派对自己的不满已经不可挽回,双方之间的矛盾将不可化解。感到危机到来的荣禄觐见慈禧,向慈禧表露了自己对维新派的担忧,而慈禧本身就对维新派很反感,所以二人一拍即合,准备着手铲除维新派,让慈禧重新掌权。

慈禧荣禄的联合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宣告了“维新变法”的失败,荣禄计划以天津阅兵为由,趁机调集军队进京,控制北京的政局,同时让慈禧复出。此计划后来被光绪所知,并告知康有为康有为等人寄希望与袁世凯,但是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

最后的结果就是光绪皇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菜市场,戊戌变法宣告失败。纵观整个变法过程,荣禄态度的改变是变法失败很重要的原因,而荣禄如此做为看似只是因为和康有为的一席谈话,实则是两派之间深不可测的隔阂。

荣禄所代表的是当时朝中大臣,其中包括张之洞、鹿传霖、李鸿章等封疆大吏,这类人并非顽固派抵制变法,很多还是支持变法,只不过他们认为需要有条理的一步一步进行变法康有为所代表的维新派,采取的激进做法,并且变法在实质上没有取得成效,故在荣禄他们看来戊戌变法是对清朝的一种折腾,而清朝宛如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已经受不了这样的折腾。激进派与慢改派就出现了比较大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康有为等人书生气中被进一步放大,最终造成你死我活的斗争。

荣禄倒向慈禧也是荣禄对自己的将来仕途的选择,戊戌变法的矛盾其中也有两宫之间的矛盾,李鸿章早早的便察觉出来,所以他选择去访问西方诸国。而荣禄他深陷两宫矛盾之中,根据他自己几十年风风雨雨的经验,他认定慈禧为自己的靠山,自然就要帮助慈禧重新回到政治中心。

这时的荣禄已经不再是一个意气风发、趾高气扬的官场新宠,荣禄的一生也是起起伏伏,最后被人暗算,下放到西安担任西安将军,一干就是十五年。

荣禄是满族旗人,其父在太平天国的运动战战死,并受到朝廷的表彰,也是因为此,荣禄直接成为了工部主事,并且因为一次在皇宫的救火运动中表现英勇,被咸丰皇帝看中,而后调任为户部郎中。此时年轻的荣禄得到了咸丰皇帝的赏识,应该是前途无量,不过青年得志的荣禄,并不知道如何低调处事,反倒得罪了当时的军机大臣肃顺肃顺在咸丰晚年是权倾朝野,得罪肃顺自然讨不到好果子吃,所以荣禄很快在肃顺的排挤和压迫之下辞职。

辞职在家的荣禄并没有闲着,而是考虑如何复出,当时肃顺是一家独大,但是也并非没有对手,他的对手就是慈禧和恭亲王奕欣,所以荣禄也是经常和恭亲王走动联系,以希望东山再起。咸丰皇帝去世后,留下遗诏任命肃顺等人为顾命大臣慈禧等人为了保全自身,也为了争夺权力,决定对肃顺等人先下手为强,而荣禄顺利的加入到慈禧一方参加“倒肃行动”。慈禧和奕欣决定趁肃顺等人上朝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肃顺等人,而执行这一行动的人就是荣禄,并且荣禄亲自将肃顺等人押送菜市口问斩。

经此一役荣禄彻底成为了慈禧的心腹,不过几年的光景,荣禄便成为了身居工部尚书、步军统领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大要职的朝廷大员,而此时的荣禄还不到40岁 。在朝廷大员中,40岁属于小年轻,后期前途无量,是一颗耀眼的政治明星,然而此时的荣禄并没有从当年和肃顺的矛盾中吸取教训,依旧有些踌躇满志,虽然不是目中空无一切,也是意气风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加之荣禄不知道收敛自己的脾气,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得罪了当时的军机大臣沈桂芬,这个沈桂芬可能名气不咋地,但是他有一个学生却是名声在外,这个学生就是将来的两朝帝师翁同龢。

荣禄得罪沈桂芬其实是源于沈桂芬的猜忌和误解,当时军机大臣之间的矛盾非常严重,沈桂芬深陷其中并且是主要的参入人员,这让慈禧很是恼火,所以就说出想让沈桂芬出调地方的想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沈桂芬听到慈禧这样的言辞,觉得是有人在排挤他,他左猜右猜,猜到了荣禄身上,因为当时的荣禄还不是军机处大臣沈桂芬如果调离军机处,那么荣禄就很有可能进入军机处。

至于到底是不是荣禄想进军机处,对于沈桂芬而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荣禄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荣禄必须除掉。为了除掉荣禄沈桂芬让自己的得意门生翁同龢做为卧底,主动向荣禄试好,并接近荣禄。翁同龢套出了很多荣禄沈桂芬的抱怨话,回头就报告给沈桂芬,翁同龢就这样来回摆弄荣禄

最终荣禄沈桂芬和翁同龢的算计下,被免去了朝廷各项职务,被下放到西安做了一个西安将军,这一干就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荣禄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朝廷之上,但是一直受到排挤,直到“甲午之战”之后,李鸿章被迫下野,慈禧身边没有干练之臣,这才想到了这个被遗忘在西安十五年的荣禄

荣禄经历了十五年的磨炼,也更加老练,更加狡猾。当年调回京城的时候,他低调上任,担任了负责京城防卫的步军统领。但是高调推举人才,其中包括袁世凯、瞿鸿禨、铁良等人,都是荣禄举荐或者保护的人,这些人也都成了荣禄的心腹之人。

荣禄在内得到慈禧的宠幸,在外有得力的心腹办事,不久荣禄就成为了兵部尚书兼步军统领,授总理衙门大臣,而后不过三年的时间,授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入驻军机大臣,管理兵部并节制北洋各军,成为了晚清满族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掌管军权的大臣

荣禄经历了十五年的磨炼,最大的改变是变聪明了,他的聪明主要是有三件事情可以体现:

第一件事情是在“戊戌变法”之后,光绪帝参入了密谋杀害荣禄、扣押慈禧的行动,被慈禧所厌恶,慈禧想废除光绪,立端王载漪子溥俊为穆宗嗣,当时支持慈禧大臣有很多包括刚毅等人。但是依据当时的情况来说,戊戌变法的推行和失败,已经让国家陷入了不稳定的状态,如果此时再行废立之事,只会让大清王朝更加不稳定,并且当时的中国已经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情况,大小事情西方诸国都喜欢干涉一下,废立之事绝对会引起西方诸国的干涉,对清朝而言也是一种威胁,所以清朝当时的情况还是以稳定为主。如是荣禄觐见慈禧,对慈禧说明厉害关系,最后建议端王载漪子溥俊以“大阿哥”进行称呼,这样就可以对各方有个折中的交差方式了,慈禧也认同了这样的方式。荣禄此举对晚清的政局稳定,有不小的作用。

第二件事情是在义和团运动中,慈禧此时破天荒的向西方诸国宣战,当时已经在气头上的慈禧根本听不进人劝谏,如是慈禧命令荣禄进攻西方诸国在北京的大使馆。慈禧盛怒之下,荣禄也只能执行,命令炮兵入城,参入进攻大使馆的战斗,荣禄特交代炮兵总兵张怀之,要谨慎办理,涉及洋人的事情,不可莽撞。

张怀之带领炮兵进入阵地,炮弹上膛准备开炮时,张怀之打起了小算盘,担心日后被报复,所以跑去找荣禄请指示,荣禄说了句“横竖只要是宫内听到炮声就行了”,张怀之瞬间秒懂,回到前线将所有大炮调整方向,成功的避开了所有的大使馆。荣禄此举为将来的谈判创造了条件,试想如果当时大炮打到了西方诸国的大使馆,那么西方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加之日本、俄国等国,都想趁机灭亡中国、占去中国领土,那么绝不是一个“辛丑条约”可以解决。此为荣禄第二个聪明之处。

第三件事情是荣禄袁世凯的防备工作。荣禄晚年曾对袁世凯的有过评论:“此人有大志,吾在尚能驾驭,然他终将有出头之日”。荣禄为了防止袁世凯最后一家独大,做了很多防备工作,其中将与袁世凯有宿怨的瞿鸿禨调入军机处,让其处处掣肘袁世凯,同时让忠心于朝廷的铁良在练兵处,监督袁世凯的行。

可惜荣禄去世之后,瞿鸿禨政治斗争失败,被慈禧罢免,而铁良又不为朝廷所容,最后袁世凯还是一家独大,并且直接断送了清朝。1903年4月11日,满清军机大臣、兵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荣禄去世,谥文忠,晋一等男爵。

纵观荣禄的一生,起起伏伏,经过山川也跨过河流,青年得志而惨遭打压,最后经过十五年的磨炼,成为了晚清的干臣,也是晚清满族的最后一位聪明人。不过即使他再聪明也改变不了满清江河日下的处境,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谁都改变不了的命运。满清最终也在荣禄去世7年之后,由荣禄提拔栽培的袁世凯所覆灭。

相关推荐:

图海怎么死的 图海和吴六一的关系

关羽成神:清朝时期关帝庙达到30多万座!

诸葛亮是尊什么神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 赵匡胤神秘死亡的真相

辽国宰相张俭一件皮袍穿三十年 勤俭行为感动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