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范纯仁:人称布衣宰相 廉洁勤俭始终如一 是一位被其父范仲淹遮挡光芒的的名相

发布时间:2014-09-08 栏目:专题 投稿:发嗲的铃铛

范纯仁是北宋名臣,人称“布衣宰相”。参知政事范仲淹次子。范纯仁不出名,也一定程度上怪他有个太出名的爹——范仲淹。但事实上,论官职,范纯仁并不比他老爸低,论才干,他也并不比他老爸差,而且他身上同样闪耀着许多人性的光辉。

范纯仁,字尧夫,北宋著名大臣,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因为人低调,亲近百姓,人称“布衣宰相”。他是原参知政事范仲淹的次子。范仲淹共有4子3女,他仅次于长兄范纯佑,排行第二。宋天圣五年六月,他生于南京应天府。出生的那天晚上,母亲李氏梦见一个小孩从月亮中坠落下来,她赶忙以裙子接着。梦一醒来,紧接着一阵腹痛,然后生下了范纯仁

说起来,范纯仁算是一个“官二代”。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他不仅没有一点“官二代”的纨绔气,反而像平民子弟一样温良恭俭。17岁,范纯仁因为父亲的原因被任命为太常寺太祝。这是一个正九品的官职,虽然官不大,但在别人看来,还是十分荣耀的。范纯仁对此却浑不在意,在别人面前,从不提起。他曾说:“赖恩泽而生,吾耻之”。意思是靠家里背景当上官,他觉得很羞耻。他少有大志,希望凭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拼搏,有一番作为。

他天资聪颖,八岁时,就能将晦涩的文章倒背如流,还能加以讲解。曾师从父亲的门生,当时有名的学子胡瑗、孙复等学习。学业良好,很受老师们的推崇。范纯仁证明自己的方法就是去参加科举考试。那时的科举考试竞争之激烈,不亚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可谓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不过,对范纯仁来说,却不是问题。他除天资聪颖外,像他父亲年轻时一样,学习非常刻苦,读起书来不分白天黑夜。因为经常学习到深夜,油灯的烟雾把帐顶都熏黑了,像被墨水染过一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宋皇祐元年,范纯仁走进考场,高中进士。朝廷决定派他到常州武进当知县。对一般人来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知县实职,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但范纯佑不一样,他以远离双亲,无法尽孝为由,而不去赴任。不久后,朝廷又照顾他,改派他为许州长葛县知县。离家近多了,但他仍然不愿前往。

父亲范仲淹觉得奇怪,问他:“远处你不愿去也就罢了,现在安排到近处,长葛县离家不远,你怎么也不去呢?”范纯仁很认真地回答:“我怎能以禄食为重,而轻易离开父母!长葛县虽然离家近,但到那里就不能侍奉你们了。”就这样,直到皇祐四年,64岁是父亲范仲淹因病去世后,他又守丧3年,才出仕为官。

他先出任襄邑知县,后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等。宋哲宗立,拜官给事中。元祐元年,宋哲宗亲政,重用章惇为相,他因为给章惇提意见,讲了一些公道话,先被贬湖北随州,再被贬到湖南永州。北宋的政坛十分复杂,就是两派不停地轮番主政。谁上台,另一派就倒霉。司马光的政敌章惇当了宰相后,一上任,就把司马光一派的重要大臣,如宰相吕大防等,都放逐到荒凉的岭南一带,并给皇帝建议说,即使遇到大赦,也不应让他们回来。完全是一幅斩尽杀绝的做派。

范纯仁听说后,十分忧愤,想斋戒后上疏申辩。此时,他已年届七十,正闹眼病,双目几乎看不见东西。家人知道后,都跪下来求他:“千万不要再触怒皇上,万一获罪,实在不是年老之人所能承受的啊!”范纯仁回答说:“事已至此,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说话。假如皇上之心能够回转,关系这么多大臣,也算是功德。假如不能,即使我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

于是上疏皇帝,为吕大防等辩解。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被判与吕大防同罪,被贬为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与范纯仁同时被贬者达三十余人,吕大防、刘挚、苏辙等,一律流放到岭南。文彦博由太师贬为太子少保。已经62岁,谪居广东惠州三年的苏东坡,再次被贬孤悬海外的琼州,当时范纯仁儿子父亲的身体状况十分担心,建议他向皇帝求情,以免除此次辛劳之旅。范纯仁却摇头拒绝了,令家人收拾东西,一家老小,扶老携幼,踏上南下之路。

几天过后,他们抵达岳州城。他们没有向地方打招呼,就在岳阳楼附近找了一家旅社安顿下来。第二天一早,天气晴朗,他们早早吃了早饭,一家子步行来到岳阳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为“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这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州城或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受贬谪,任岳州太守。他到任后,体察民情,精诚务实,沟通南北交通,发展地方经济。一时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第二年春,重新修建岳阳楼,并去信请同科进士、老朋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这便是《岳阳楼记》的来历。可惜该楼于北宋元丰元年十月,毁于火灾,烧得片瓦不存。元丰二年春,岳州代理知州军郑民瞻又重修岳阳楼,这便是呈现在范纯仁一家子眼前的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岳州城的巴丘山下,是一座木质结构的两层楼房。初看上去,并不见得怎么高大宏伟,倒显得几分低调朴实。他们一行走进大厅。大厅的中央,正挂着一幅大的木牌匾,上面刻着范仲淹亲手书写的《岳阳楼记》。字体工整,雕刻精细,入木三分。看到这里,范纯仁像见到父亲一样,连忙带着一家人跪下来,双手合拢,叩头便拜。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想起自己此次被贬湖南,热泪不自觉地涌了出来。

一会儿,他们爬上第二层楼。与一楼相比,这里视野开阔多了。岳阳楼坐西朝东,面向洞庭湖。这里位于山顶高处,俯瞰洞庭,一望无际。湖水浩浩汤汤,湖面碧波荡漾。千帆竞发,纵横湖面。万千景象,尽收眼底。清风徐来,夹杂着浓郁的花香。此景此情,令人心旷神怡。范纯仁想,难怪父亲能写出那么洋洋洒洒的文章。

算起来,父亲范仲淹湖南有缘。范仲淹的10世祖范履冰是唐武则天时的宰相。五世祖范隋,被朝廷任命为浙江丽水县丞。因唐末中原大乱,不能回归,将家迁往江南苏州吴县。范隋的曾孙范墉,任宋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这就是范仲淹父亲。范墉生儿子四人,其中第三个儿子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随父亲自成德军赴武宁军任职。不料,刚到武宁军,范墉就因病去世了。年仅两岁的范仲淹在母亲呵护下,一路护送父亲灵柩到苏州天平山归葬,并在苏州天平山咒钵庵为父守孝三年。守孝年满后,母亲谢氏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改嫁给新丧妻室的平江府官员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名朱说。朱文翰后来在湖南安乡当县令,范仲淹随母同行,所以在安乡生活过几年。

安乡紧靠洞庭湖。当时交通主要是靠水上行船。从长江入洞庭湖,再从洞庭湖行舟到安乡。所以范仲淹幼小时,多次坐船经过洞庭湖,对洞庭湖有着比较深刻的感受和认识。正因为他曾经到洞庭湖区生活过,所以后来写《岳阳楼记》时,信手写来,波澜起伏,描绘细致,刻画生动,成为千古名篇。

辞别岳州,帆船离开洞庭湖,取道湘江,继续上行。湘江是湖南最大的一条江,发源于广西桂林附近,从灵渠分流后,滔滔江流,一路向北,流经湖南永州、衡州、潭州,再在岳州注入洞庭湖。湘江到了下游,江面变得十分开阔,船只往来穿梭,一片繁忙景象。四月的江南,草木葱茏,燕舞莺歌。范纯仁坐在船上,看到江南的春景,简直美不胜收,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不由得想起先贤们流寓湖南的故事来。

自古以来,湖南因为地域偏僻,被认为“巴山楚水凄凉地”。成为许多文武官员,尤其是文人骚客的流放之地。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因为被楚国贵族排挤毁谤,被流放到湖南,在汨罗江、沅江一带生活。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招魂》等伟大诗作,把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忧虑、对美好境界的向往留在了这片热土上。在屈原投江的一百年后,另一位著名的文人贾谊也来到了长沙。和屈原一样,他也怀才不遇,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的三年,他写下了《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不朽篇章。

唐以后,流寓湖南的文人墨客就更多了,诗人王昌龄、刘禹锡,文学家元柳宗元等等,都曾被贬湖南他们到了这里,和屈原一样,探访民间疾苦,感叹民生艰辛,鞭挞时政流弊,领略民族风情,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敬仰与爱戴。而他们在这里深入生活,纵情放歌,从而留下无数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诗篇。对个人生活而言,受到贬谪,远离故土,颠沛流离,是不幸的。但对其创作和当地老百姓而言,则是大幸的。

想到这里,范纯仁心里有了些许宽慰。此次最初听到被贬湖南时,内心甚至还有几分庆幸,心想正好可以到湖南去看看。听船夫说,前方很快就要到达衡州。衡州位于湖南省的中南部,地处南岳衡山之南,故又名衡阳。衡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因它最南,又名南岳、寿岳、南山,为中国南方名山。

衡山也是上古时期君王唐尧、虞舜巡疆狩猎祭祀社稷,夏禹杀马祭天地求治洪方法之地。衡山山神是民间崇拜的火神祝融,他被皇帝委任镇守衡山,教民用火,化育万物,死后葬于衡山赤帝峰,被当地尊称南岳圣帝。中国历朝历代的文武官员,路过南岳衡山时,都有祭拜衡岳的传统。范纯仁此番路过,也准备带领家人去祭祀一番。

这天晚上,在旅舍的客房里,他叫儿子添上灯油,铺开纸,磨好墨。他挥着狼毫,饱醮浓墨,一口气写下《祭衡岳文》。祭文先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再分析自己的过失,以及被流放的原因。最后,道明上山祭祀的主旨,祈求神灵保佑,一家身体安康,兄弟团聚,子孙吉祥。

过了衡州,溯湘江而上,不几天,就到了永州境内。这一天,天色将晚,客船到了祁阳。船只正准备靠岸时,突然一阵大风刮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那船只因为上行,正扯满风帆。突然遇此大风,船家吩咐手下,赶快降帆。这时,大雨倾盆而下,豆珠大的雨滴,像瓢泼似的,哗哗地打在船蓬上,嘭嘭作响。船上人惊慌失措,顿时乱做一团。

范纯仁一家子,从北方过来,从来没有看到这阵势,不知所措。只得紧紧地扶着范纯仁老夫妇,以保障老人的平安。那船随着江上的波涛翻滚,剧烈摇晃着。一阵狂风袭来,船身一下侧翻了,将船上人翻进水里。一时间,落水的,一片惊叫。那船家和船工,一个个跳进水里,进行抢救。两个儿子紧紧地护住父母。

好在那船已经靠近岸边,水不太深。一会儿,范纯仁一家被抢救上岸,没有人丢失。只是每个人浑身透湿,一个个像落汤鸡一样,狼狈不堪。一会儿,风雨停了。岸上的好心人搬来柴火,在江边生起一堆篝火,让他们把身子烤干,以免受寒。有妇女端来刚烧好的姜汤,让他们喝下。

夜晚,他们在旅社安顿下来。一家人受此惊吓,怨声载道。儿子正平、正思大骂章惇老贼,害的他们一家子受此苦难。范纯仁听了,批评他们,“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不要吃点苦,就怨这个怨那个。难道船翻了,也是章惇害的吗?”儿子们听了,再不言语。是晚,他写下一首《覆舟》诗,对这次翻船做了详细的描绘。始骇舟冲簸,颠风振厚坤。涛声如坏屋,雨势若翻盆。力援烦舟子,惊号闵稚孙。全家脱鱼腹,应有未招魂。

第二天吃过早饭,范纯仁儿子说,今天去附近舜帝庙,去祭祀一下舜帝,昨天在狂风暴雨中能够转危为安,要感谢舜帝的保佑之恩。舜帝庙就在湘江河边,里面供奉着舜帝和湘君、湘夫人,也就是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客船挂起风帆,继续上行。几天后,范纯仁一家来到永州,安置在当地著名寺庙“万寿寺”的西轩居住。万寿寺位于永州城内的东山上。该山因山势较高,也名高山。该寺始建于中唐,原名法华寺,是永州著名的禅宗古刹,也是佛教徒的宗教活动圣地。因寺庙规模宏大,傍晚鸣钟,声响全城,故名“山寺晚钟”,为旧时永州八景之一。宋以后,更名万寿寺,后又改名报恩寺。

万寿寺占地宽广,里面古树参天,生态环境良好,建筑古朴雄伟,环境幽雅寂静。范纯仁一到这里,就觉得这里很好,把全家安在这里。五月的江南,天气时晴时雨,室外常常浓雾笼罩,空气湿漉漉的,像能捏出水一般,令北方来的范纯仁一家十分不适。不过,过一段就适应了。饮食方面,也能吃到北方的面食,这令他感到十分满足。他在寄友人的信中说,这里的羊肉面味道很正宗,与北方的无异。我每天闭门吃羊肉面,简直不知身在远方。言辞之中,显得十分的乐观。

范纯仁住在寺内,因为视力不好,很少外出,就在房里读书、写字。闲时在寺院里走走,听听鸟叫,呼吸新鲜空气,倒也自得其乐。这一天来了兴致,写下一首诗《谪居零陵》:过尽潇湘景,冥行固不分。乌羊飱可饫,白酒饮能醺。自息登临兴,因无出入勤。灵妃曾鼓瑟,信有尚堪闻。

万寿寺所属关帝庙后侧,有一座古刹绿天庵,是唐朝书法家怀素和尚的修行之处。怀素是永州人,酷爱书法,造诣精深。因穷无纸,便于庵边种植芭蕉万株,以叶代替纸张。万株芭蕉绿茵遮天,故名其居为“绿天庵”,其景为“绿天蕉影”,也为永州八景之一。

这天,范纯仁信步来到绿天庵内,只见成片的芭蕉林中,掩映着一座古老而简朴的庵院。庵内存放有怀素书写的千字碑文一块,那字为怀素的狂草,整个字似急风骤雨,龙飞凤舞,笔墨酣畅,刚劲雄伟。难怪世人尊他为“草圣”,李白也曾写诗称赞他:“吾师碎石倚麻床,须叟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凉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范纯仁仔细看了好一会,从内心里对怀素及其书法生出崇高敬意。

到了永州没多久,有一天,二儿子范正思从外面兴冲冲地走回来,高兴地对父亲说:“咱们可以返回朝廷了。”范纯仁一听,觉得奇怪,忙问缘故。范正思解释说:“您的朋友韩维不是也被贬了吗?最近他的儿子跟章惇申辩,说他父亲执政时曾与司马光不和,韩维因此被免除了贬谪。当年你不是也反对过司马光吗,前有车后有辙,咱们也可以以此为借口申辩,就可以免除贬谪。”

范纯仁听了,摇头说:“我因为司马光推荐,以至宰相。同朝论事不和是可以的,如果以过去的言论作为今日之事的借口,那可不行。与其有愧心而生存,还不如无愧心而死。”儿子听了,不敢反驳,只是苦笑着摇头。范纯仁想起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宋熙宁元年,宋神宗即位,起用大批人才,范纯仁也恢复了职位。神宗还让他兼修起居注,就是在皇帝身边记录言行。宋神宗很快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因专断独行,固执己见,被时人称为“拗相公”。变法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范纯仁为人正派,政治见解与司马光同属保守派。自王安石变法以后,他深入调查,发现问题,上书皇上,认为变法操之过急,严重损害老百姓利益。他因此而得罪了王安石,被贬出京。直到1085年,10岁的宋哲宗当了皇帝,废除了王安石,起用司马光为相,范纯仁才算否极泰来。因为他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同一般。

当初,司马光罢官居于洛阳,家贫无钱又耐不住寂寞,便常邀同被贬职的范纯仁等知己小聚,相约“酒不过五行,食不过五味”,只吃很简单的饭,喝一点酒,号称“真率会”,吟诗作赋,自得其乐。范纯仁还把女儿嫁给了司马光的侄儿司马宏,是名副其实的姻亲。没过多久,司马光就把范纯仁调到京师,当了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备位经筵。就是给小皇帝当老师。把范纯仁安排到这么重要的岗位上,足见司马光对他的重视。

司马光政治上相当保守,以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闻名。现在权力重新回到他手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废新法。这个举动做得很极端:凡是王安石支持的,他就反对;凡是王安石反对的,他就支持。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政见之争,上升到党派斗争的级别。

就在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上,范纯仁却提出了与司马光不同的意见。他说:“王安石制定的法令有其可取的一面,不必因人废言。新法已推行多年,改掉其中过份者即可,而青苗法、募役法等有助于富国强兵,不应该骤然废除。”他希望司马光虚心“以延众论”,有可取之处的主张,尽量采纳。

司马光也很固执,反问他说:“你忘记了当年如何被王安石打击排挤了吗?怎么现在还要为他说话?”不少人也都劝范纯仁,你被压制多年,好不容易才重新出头,千万别违拗了司马宰相的美意。范纯仁叹息说:“这样就让人没法说话了。如果为了讨好司马宰相而得到喜欢,那还不如在年轻时就迎合王安石以致富贵呢!”司马光听不进任何意见,只是把范纯仁的提议当作耳边风。范纯仁、苏轼等只得叹息:“奈何又一位拗相公”。

最终,因为不肯苟同司马光范纯仁再次被朝廷冷落。1089年,他被贬为颍昌府知府。不过这并不令他感到沮丧,因为他没有违背自己“朋而不党,友而不私”的操守,所以心态平和地上任去了。宋哲宗亲政之后,范纯仁当上了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位同宰相。他仍然棱角分明。

侍郎苏辙在接受皇帝策问时,引用了汉昭帝改变汉武帝法度的事做例子,希望能推动改革。宋哲宗一听,大发雷霆:“你怎么能以汉武比我朝先帝?”谁也没见过宋哲宗发那么大的火。苏辙没敢再辩解,默默地走下金殿待罪,众大臣吓得没人敢抬头。这时,范纯仁站了出来,从容地说道:“武帝雄才大略,汉代以来人们对他都是褒扬。苏辙用他比先帝,不是诽谤。陛下亲政刚开始,对待大臣不应该像呵斥奴仆一样。”右宰相邓润甫善于看皇帝的脸色说话,厉声说道:“先帝的法度,都要被司马光、苏辙破坏殆尽了。”范纯仁说:“不是这样,法令有了弊端,就应当改正。苏辙所论,事与时而已,不是说人。”宋哲宗这才稍稍息怒。因为不肯上书申辩,范纯仁继续呆在永州。他不是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始终不肯攀比老朋友韩维,更不肯攻击司马光自己开脱。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永州属于南方山区,层层梯田里,稻谷一片金黄。和风吹拂下,掀起一层层稻浪。山民们忙于收割,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稻谷收获之后,接着是一阵秋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常言道,秋风秋雨愁煞人。范纯仁望着绵绵秋雨,不知不觉之中,想起自己的弟弟妹妹来,写下《零陵忆弟妹》一首,表达对弟弟妹妹的思念之情:感秋怀弟妹,憔悴客潇湘。他日常星聚,衰年隔雁行。既盲难引望,垂老易悲伤。安得骑鸿鹄,高飞向汝傍。

天气渐渐寒冷起来。每到冬季,北方的大雁,要飞到南方气候温暖的地方过冬。它们成群结队,排成一行行,翩翩起舞,向南飞去。到了夜里,也不时有大雁鸣叫着,飞过东山山顶。这一般是离群的孤雁,为追寻同伴而鸣叫着,叫声凄厉。听到大雁的叫声,范纯仁一时觉得自己就像离群的孤雁。他又想起北方的家乡来,忽然起了还乡之念。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旧历称为朔望日,范纯仁必将家中所藏的四朝皇帝亲笔手诏、御札及宣赐器皿等,陈列于堂上,率领子孙焚香膜拜。拜过之后,又仔细收藏起来。然后长幼相拜,喝茶之后而退。居住万寿寺时,他一个孙子尚很幼小。有一次,与寺庙的僧人开玩笑。言语之中,不小心惹怒了一个寺僧。僧人大发脾气,怒骂不已。范纯仁坐于堂上,只是静静地听着。僧人的谩骂有点过份,直骂到范家缺少家教之类。范纯仁听了,也像没听见一样。家人听到后,专门来告诉他,希望他能出去教训那个僧人,他也不言语,不做理会。第二天,那个骂人的僧人突然悔悟过来,觉得很不好意思,登门来谢罪。范纯仁出面安慰他,待他如初,好像这件事没发生过一样。

冬天的南方,昼夜温差大,夜里很冷。他们一家人围着火坑,烤着南方的木炭火,喝茶,聊天。范纯仁趁机给儿孙们讲父亲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是一个非常正直,敢于直谏的官员。他与当朝宰相吕夷简的论证,反映出他鲜明的个性。吕夷简祖籍莱州,出身于世宦名族。伯父吕蒙正是宋太祖时的宰相父亲吕蒙亨官至光禄寺丞、大理寺丞。吕夷简在仁宗朝三次拜相,权势显赫,一般人是千万不敢得罪的。

明道二年,围绕仁宗皇后郭氏被废之事,范仲淹吕夷简态度迥异,两人之间掀起了激烈的斗争。宋仁宗皇后郭后嫉妒成性,心胸狭窄,行为蛮横,立后九年,依然无子。宋仁宗宠爱一位姓尚的嫔妃。有一天,尚美人在宋仁宗的面前议论郭皇后,刚好被郭皇后偷听到。郭后不胜愤怒,上前楸住便打。宋仁宗见势不妙,急忙过来劝架。郭皇后一手抓在仁宗脖子上,划出了两道深深的血痕。仁宗龙颜大怒,要废掉郭皇后。

在封建社会,立后与废后,都是国家大事。吕夷简因与郭皇后有隙,揣摩上意,落井下石,竭力推动废后一事。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但都不敢上书进谏。在这关键时刻,范仲淹带头向皇帝进言劝阻。皇帝不听,又架不住范仲淹的理正词严,便派吕夷简范仲淹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辩不过,约好第二天再辩。结果,第二天,诏书下来,贬范仲淹出京任职了。郭皇后还是被废了,过了几年,仁宗又特别后悔。

景祐二年,范仲淹出任权知开封府事。当时宰相吕夷简执掌朝政,一手遮天,朝廷内外官僚的升迁都掌握在他手中,一些士大夫因巴结他而得晋升。范仲淹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并进一步指出,进退近臣必须由皇帝自己把握,不能全权委托宰相吕夷简吕夷简看到《百官图》,非常气愤,但他隐忍没有发作。

景祐三年,吕夷简终于找到一个机会,上奏弹劾范仲淹,指出他三宗罪——“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引发了一场官场动荡。范仲淹说话素以“大炮”著称,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又被罢黜,从首都贬到饶州去了。范仲淹因为直言进谏,多次被贬谪。他的好友梅尧臣特地作一篇《灵乌赋》寄给他,力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收到后,回作一篇《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表现出为民请命不惧生死的凛然大节,梅尧臣拿他也没有办法。

这一天,是父亲范仲淹的忌日。范纯仁带领家人,备了香案,焚香化纸,以祭祀和缅怀父亲。祭祀过后,范纯仁一个人坐在厅堂里,想起父亲自己的教诲,不觉得眼睛湿润起来。那时候范纯仁还很年轻,没有出仕。范仲淹在睢阳任官时,有一次,吩咐范纯仁回苏州押运一船五百斗麦子。麦船在丹阳停泊时,范纯仁遇到了父亲的老熟人石曼卿。当时石面容憔悴,一脸哀伤。范纯仁忙问他为什么,石曼卿回答说,逢亲之丧,无力运灵柩回家,正在焦虑。

范纯仁听了,便自作主张将一船麦子全送给了石曼卿,让他作回乡和殡葬的费用。范纯仁只身回到家中。因为送掉了一船麦子,不好向父亲交账,在父亲身旁站立良久,始终不敢提起此事。范仲淹儿子:“你这次到苏州,有没有碰到新老朋友?”范纯仁回答说:“我看到石曼卿因为亲人的丧事,耽搁在丹阳,没有钱运灵柩回乡。这时又没有哪个人能像前代郭震那样勇于救人于危难,真是哭天无路,求告无门。”

范仲淹立刻对儿子说:“为什么不把麦船送给他呢?”范纯仁父亲说出这话,心里一阵轻松。回答父亲道:“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不仅没有批评儿子,反而对儿子的义举表示赞扬。范纯仁父亲去世三年后,守孝期满,才开始出仕。就任的第一个职务是秘书省著作佐郎,旋即被派到汝州襄城任知县。

当时的襄城,穷困一方,老百姓生活很苦。范纯仁到后,独辟蹊径,千方百计带着百姓致富。他发现襄城适宜养蚕,而丝绸的价格又很贵,便开荒种桑。老百姓因种桑养蚕而很快脱贫致富,对他十分感激。范纯仁离任后,大家还对他念念不忘,把所种植的桑林称为“著作桑林”。

1062年,范纯仁被推荐为开封府襄邑县知县。这里有一片皇家卫戍部队御林军的牧场。那些御林军飞扬跋扈,牧马时经常践踏老百姓的庄稼。百姓苦不堪言,告到县里。范纯仁二话不说,当即逮捕了一个侍卫,并当众处以鞭杖之刑。牧场的主管官员大怒,说:“我们是天子的宿卫,谁敢如此对待?”

随即将此事向宋神宗禀报,要予以审理治罪。宋仁宗立刻派出御史,前往纠察。范纯仁理直气壮地说:“养兵的费用来自田税,若毁坏了百姓的田亩,还不能依法惩处肇事者,那么田税从哪里来呢?”仁宗听了他的话之后,下诏释放了他,并且允许把牧场交由县里管理。

从此以后,皇家的牧场都交由县里管理,这是从范纯仁开始的。因为在襄邑的突出表现,范纯仁没过两年又被提拔。刚即位的宋英宗亲自擢升他为御史台台谏。从此,他从地方进入中央,开始参与朝政。御史素有“皇帝耳目”之称,要给皇帝提意见,纠察百官。范纯仁从当这个官的第一天起,就不愿安享富贵太平,宁愿得罪人,也要尽自己的职责。以后就相继发生得罪王安石、司马光、章惇等事,虽然屡次被贬,但忠勇直谏的初心,总是不改。

范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厚,从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他曾经对弟子们说,我平生所学,得益“忠”、“恕”二字,一生受用不尽。以至于在朝廷侍奉君王,交接同僚朋友,和睦宗族等,不曾有一刻离了这两个字。

他常常告诫子侄辈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已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有个亲属来请教范纯仁如何处世,范纯仁告诫这位亲友说:“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意思是只有俭朴才能铸成廉洁之风,只有宽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亲属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对,便将这两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第二年的春天,范纯仁的妻子王氏,因受风寒,一病不起。范纯仁儿子请来当地名医诊病,自己每天坐在妻子床边,嘘寒问暖,悉心照料。这妻子是他的结发之妻,也可以说是糟糠之妻。王氏本生于名门望族。伯祖父王旦,是真宗朝的名相、配享功臣。父亲王质,官至天章阁待制,是范仲淹的患难之交。

范仲淹被贬知饶州,当权派打击他的“党人”时,满朝大员都避而远之,唯有王质敢于率领子弟到东门饯行。大臣批评他说,何苦陷入朋党之中。他说:“范公,是天下的贤者,一般人望尘莫及。要是把我算为他的同党,那是抬举我啊!”王质去世时,范仲淹为他作墓志铭,文中道出了两家结亲的缘由:在我被贬官,发配到边远地方时,公一如既往,既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躲避我,君子之交,已经很多年了。因为世交,知根知底,所以结二姓之好,成为儿女亲家。

当王氏嫁到范家后,人们曾经担心出身贵族之家的她,受不了范家的俭朴生活。而她却很快适应,处之泰然。在范纯仁步入仕途,直到当上宰相,经济状况越来越好时,她依然保持节俭的家风,将钱财接济族中的孤儿,解决族中婚嫁的困难,多达数十人。为了考虑今后让更多人受益,又买地扩大范仲淹创建的苏州义庄。

有一则轶事可以看出王氏的持家以及范纯仁俭朴的家风。范纯仁在朝廷做官时,有一次,留自己的同事、秘书监晁端在家中吃饭。晁端吃过饭回去后,郑重其事地对旁人说:“可惜啊,范丞相家的家风败坏了啊!”听到的人都不太相信,忙问他是怎么回事。晁端回答说:“平时他们家吃饭,菜总是咸菜、咸豆腐之类。这次他家留我吃饭,咸菜、咸豆腐上面,居然放了两小簇肉,这不是他家的家风败坏了吗?”从晁端所说的范家的食谱,可见范纯仁家中平时生活俭朴到了何等程度。

范纯仁在宦海中颠簸沉浮,王氏则“勉以国事”,家庭有她支撑,范纯仁毫无后顾之忧。她是个标准的贤内助,连太皇太后也听说她贤惠,也召入宫中见面,推崇她的事迹。此次,范纯仁被贬到永州,她本可以不去,但她担心老头子的身体,不放心,也跟着前往。沿途艰难险阻,她对章惇颇有怨言,说章惇陷害忠良,致使他们一家人流落永州。范纯仁听了,只是不语。

没想到,一贯身体还算健康的王氏,竟然得了不治之症,溘然长逝。范纯仁和儿孙们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他们只得按照地方风俗,购买一处开阔的地方,将王氏墓朝着北方安葬。在家中设立王氏的灵位,进行祭祀。

王氏去世一段时间后,范纯仁仍在深深的思念之中,不能自拔。每天对着王氏的灵位,默默垂泪。忧伤之情,不能自己因为流泪过多,眼睛也越来越看不清楚了。儿孙们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应该换一个地方居住,以让他从哀思中解脱出来。于是,选了一个好天气,搬到不远处一个新地方居住。为此,范纯仁还写下一首《零陵移居》:不起移居念,全因废两眸。门闾俱莫辨,隘陋亦何忧。瞑鸟离巢远,盲龟待木浮。平生安稳少,盖乏措身谋。

这一时期,他静下心来,继续修订编定《范氏义庄规矩之五》。苏州范氏义庄是父亲范仲淹于皇祐元年创办的。父亲出身贫寒,读书时经常以粥果腹,因而留下“断齑画粥”的故事。即每晚用少量小米煮粥,隔夜待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用一些腌菜佐食。贫寒的出身使他更加关注百姓,体恤下层。61岁时,他在原籍苏州吴县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义庄。用义庄的地租赡养同宗族的老弱病残和贫穷宗亲。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

他去世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章程和规矩已经过时,不适应当时生活,因此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修订。范纯仁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一职责,继续增加一些规矩条款,使义庄维持下去。这也是他第五次修订了。

不知不觉,范纯仁在永州居住已经三年。大宋元符三年正月,宋哲宗逝世,其弟赵佶继位,史称宋徽宗。徽宗即位当日,即传谕恢复范纯仁官职,授光禄卿,分管南京,居邓州。并特地派人到永州赐茶、药。谕书说:“皇帝在藩邸,太皇太后在宫中,知道公先朝时言语中忠直,今虚相位以待。不知目疾如何,用何人医治?”范纯仁叩首谢恩。被升为右正议大夫、提举崇福宫。几个月后,以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诏令回朝。

这样,范纯仁带领家人开始踏上北归的历程。他要儿子端着母亲的灵位,一路呼唤母亲一起回乡。同来时一样,他们雇了一艘船,顺湘江而下,过洞庭湖,入汉口,经湖北,到达河南。此时范纯仁不仅双目失明,而且还患有风痹疾。不能就任要职,请求回许州养病。徽宗见他态度坚决,只得同意。又遣内监赐茶药,催促他入京朝觐,表示希望接见之意。

徽宗每次接见辅臣,一定问范纯仁近况,感慨道:“范纯仁,得见一面足矣!”这时范纯仁病情已加重,皇帝派御医为他治病。范纯仁十分感激,知道自己在世日子不太多了,将儿子叫到床前,口述遗表,陈疏有关边城、积国库等8事。人虽在外,而仍心系朝政。建中靖国改元的一个早晨,他接受家人之贺。第二天,在熟睡中仙逝,享年七十五岁。朝廷下诏赐予白金三十两,下令许州、洛阳两地官员给予安葬,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宣”。皇帝亲手御书碑额:“世济忠直之碑”。

相关推荐:

他非权二代却22岁就做中将 毛主席说:他在,海军司令就不换人

不必老是嘲笑清朝,朱元璋的文字狱同样令人发指

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苏醒,在床头敲了3次,伸出3个手指头

汉朝礼法论:汉惠帝为何会踩在老爹刘邦头上?

揭秘:谁是李治与武媚娘恋情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