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公孙弘:人称布衣丞相,生活作风极为俭朴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得善终?

发布时间:2014-09-09 栏目:专题 投稿:跳跃的音响

公孙弘汉武帝时期的一名丞相,也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公孙弘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应召入仕 大器晚成

公孙弘家境贫寒,年轻时曾经做过薛县的监狱官吏,但不久就因为犯了错误而被罢官。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开始专心学习《公羊春秋传》以及各家解释该说的著作。他学习刻苦,很快成为著名学者,深受乡人推崇,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

武帝建元元年,汉武帝下诏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汉武帝报告情况,结果不合汉武帝心意,汉武帝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上书称病,被罢官归家。元光五年,汉武帝出于政治改革的需要,亲自出题,选拔儒士,征求治国之良策。

在策问中,公孙弘以儒家思想为本,讲“君权神授”,要求君主顺从“天德”以治天下。主张“遇民以信”,强调“民信”贵于赏罚,他奉行天人感应说,认为人事由天决定,提出“积德”以顺“天德”的观点。尽管在所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的对策文章中,以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但汉武帝非常欣赏公孙弘的思想,就选拔为第一。接着汉武帝公孙弘入宫,见他不但文采飞扬,而且相貌堂堂,就再 次立为博士

为官的两起两落,再加上贫困生活的磨炼,使公孙弘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他以后为官奠定了思想和行为基础。复出后因为直谏而接二连三地碰钉子,他开始认真地琢磨为人和为官之道,并对自己的言行做了一些调整。在为人处世方面,他也学得圆滑起来,他善于言谈,熟悉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受到皇帝的器重。

就这样,公孙弘只经过一年就升至左内史,成为主持京师政务的重要官员之一。元朔三年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元朔五年替代薛泽拜为丞相。在这之前,汉朝常例以列侯为丞相,而公孙弘没有爵位,这似乎有违惯例,汉武帝于是下达诏书道:“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宜招四方之士,盖古者任贤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获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此后引为惯例,汉代拜相而封侯的制度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官高戒奢 躬行节俭

公孙弘未发迹时,有过在海边放猪的经历,他贵为三公后,生活仍比较俭朴,盖布被,每餐只吃一种肉菜和只去皮壳的米饭。但这种异常的节俭使不少人认为他是在沽名钓誉。一次,主爵都尉汲黯向汉武帝告发公孙弘的虚伪欺诈。当汉武帝以此事诘问公孙弘时,他坦诚地说道:“的确有这事。在九卿中汲黯与我最为要好,今日他所揭发的正中我的弊病。以三公的显赫地位和高贵身份而使用布被确实是在虚伪欺诈以沽名钓誉。

况且我听说管仲为相辅佐齐国,有三处豪宅,奢侈可与国君相比,而齐桓公靠他称霸,这是对上越于国君;晏婴为相辅佐齐景公,一餐不吃两种肉,侍妾不穿丝织的衣服,齐国也治理得很好,这是向下比于平民。现在我官居御史大夫,用布被,使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都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确如汲黯所说。再说,如果没有汲黯,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公孙弘的回答机智而得体,汉武帝十分满意,并认为公孙弘十分谦让,确是贤能,许多大事愿采纳他的建议。

身任丞相后,公孙弘生活更加节俭清廉,顿顿粗米糙饭,而且俸禄多用于接待朋友、宾客,家中无多余财物。汉武帝曾特意下诏表彰了公孙弘节俭的美德。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也曾在自序中称赞道:“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

布衣儒相 为宦有声

公孙弘不仅提出了可行的治国指导思想,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为西汉全盛时期的到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儒学方面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位儒者大臣,他为汉初的儒学中兴、儒术独尊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儒学正式成为官方占统治地位的学说。特别是在其落实的过程中,公孙弘丞相之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一位倡导教育的先驱者,公孙弘与太常孔臧等一起上书汉武帝,提出兴学、置博士弟子以及任博士为官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首肯。他在奏议中提出的有关兴学、招生、考察和任用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实质上是一篇建立官方教育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以儒学为核心内容的官方教育的正式开始,对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丞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何公孙弘却能得善终?

一,他善于韬光养晦。

两个例证。

一是在他60岁时,因汉武帝招选贤人,被强行征召入朝,封博士。(这里科普一下,西汉时期博士有别于现今的学位博士,它泛指学者,是通古知今的人),后出使西域,回来复命时,故意歪曲事实,不依照真实情况上奏。因此,汉武帝对他的报告很不满意,于是公孙弘以年事已高,身体有恙为由,回家养病去了。

二是在汉武帝又一次召集天下文学时,公孙弘被官员再次举荐。于是他勉强东拼西凑敷衍了一篇文章,结果不出所料,排名倒数第一。但奇怪的是,当所有的文章递到汉武帝手中时,他竟然被皇帝钦点为头名。就这样,在几年后,公孙弘被提拔为宰相。

二,他为人低调,不招摇,不轻易树敌。

公孙弘为人极其低调。即使他后来位列三公,生活也极其简朴。吃的是粗茶淡饭,从不超过三个菜。甚至盖的被子也是破烂不堪,多次缝补。而且,公孙弘与同事关系和睦,从不当面争辩,也从不亲自向皇上打小报告,工作中是个好好先生,深受同僚喜爱。

三,他懂进退,从不僭越。

汉武帝征求公孙弘对朝政的意见时,他总是只陈述事实及利害关系,不轻易拿主意,让皇上圣裁。这一特点,深受强势的汉武帝喜欢,凡事都和公孙弘商量(从这一点,或许大家就明白为什么公孙弘文章写得很差,但汉武帝把他钦点为第一名的原因了)。

四,他深谙儒家之道。

公孙弘和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儒学大师,两人对儒术的推崇高度契合汉武帝的思想。公孙弘精通儒法两家思想,在汉武帝 “独尊儒术”的推行和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约也就是这些原因,公孙弘虽然略显平庸,却反而能得善终

作为一介布衣公孙弘在耄耋之年从博士到左内史、御史大夫,直至拜相封侯,他都躬行节俭,清廉戒奢。西汉末年平帝特意下诏表彰了公孙弘节俭的美德:“汉兴以来,股肱在位,身行俭约,轻财重义,未有若公孙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俸禄以给故人宾客, 无有所余,可谓减于制度,而率下笃俗者也。”即使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节俭仍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布衣儒相公孙弘所起的表率作用至今也应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借鉴。元狩二年三月,公孙弘以八十多高龄卒于相位。卒后,青铜铸棺,葬于麓台,至今墓址尚存。

相关推荐:

古代最美青楼名妓饭局的出场费折算要多少钱?

开国将军里竟有十个“独臂将军”,两个由白求恩亲自手术

五位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历史的小人物,他们竟如此相似

山西新绛发现“关羽生平事迹”清代壁画

司马懿不怕承认失败:谋略胜于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