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刘瑾:比明朝首富沈万三还有钱,被评为世界最富的人之一 刘瑾和朱厚照关系那么好,为何最后还是还落了个凌迟?

发布时间:2014-09-09 栏目:专题 投稿:迅速的故事

刘瑾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弘治年间犯罪被赦免后侍奉朱厚照,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后被同为“八虎”之一的张永带头揭发,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

说起明朝的首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元末明初的传奇富商沈万三这位据说家中藏有聚宝盆的豪商,不仅一手创造了周庄,还留下了许多关于他巨大家产的传说。他与明太祖朱元璋之间的种种故事,现在仍然被老百姓津津乐道。沈万三究竟有多少财产,现在已不可考。不过,与这位公公比起来,沈万三很有可能只是个弟弟。

明史中,对刘瑾具体聚敛了多少财富并无详载。但据明朝官员笔记《继世纪闻》、清代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夏燮所著的《明通鉴》等史料记录,刘瑾财富的最小数额也在"金银数百万,珍宝无算"这个级别上。这个数额,看起来与身家上亿的和中堂相差甚多,但在刘瑾发迹的正德年间,明朝政府的全年财政收入最多也不超过两百万两白银。由此看来,刘瑾所得,至少是全国财政收入的数倍以上,真正是富可敌国。

值得注意的是,刘瑾自得势到覆灭,为时仅仅四年多而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聚敛起如此巨大的身家,刘瑾可称得上"生财有道"。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富得流油的刘公公,究竟是如何搜刮出这么大一笔财富的呢?

官不聊生

在去年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一个很妙的词汇:官不聊生,很恰当的描绘出了在反腐浪潮中个别干部战战兢兢的心态。电视剧毕竟是艺术创作,而刘公公却切实的做到了。当然,他所造成的"官不聊生",可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真的冲着要命去的。明史中有记载,在刘瑾所掌握的东厂和西厂两个特务机构里,刑罚花样百出,时时更新。其中很有名的一项大刑,就是重达一百五十斤的巨型大枷,无论身体素质多好的人,只要戴上这东西,就"不数日辄死",效率可观。

正德年间的一个夏天,户科给事中安奎、御史张彧出京盘查各地钱粮,回京时刘瑾向两人索贿,但两人给出的"红包"让刘公公非常不满,于是,这两位官员就被上了这一百五十斤大枷,拘在公生门外示众,若不是天降大雨,这两位很有可能当场就被晒死在紫禁城外。在这件事中,揭示了刘瑾敛财的最大来源,那就是"索贿"。

在古代官员的腐败案件中,除了贪污公帑之外,向来是以"受贿"为主。毕竟官员都是读书人出身,虽然往往是"君子爱财、取之非道",但到底还是要做的隐蔽些。但这位公公却全然没有这些不好意思。正德元年,刘瑾刚刚得势时,就向进京朝觐的各省三司官员公然索贿,每人最少一千两,最多的要到五千两;正德三年,各省三司官员再次入京朝觐,刘瑾变本加厉,要求各省布政司衙门各送白银两万两。按照明朝官员俸禄成例,一省布政使的俸禄折算白银每年大约只有不到三百两,两万两白银算的上是天文数字。于是,许多官员没有办法,只能向京城的宗室、富商等借贷,才能勉强应付过去。

刘瑾对地方官如此,对京官自然也不放过。前文提到的安奎、张彧两位官员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刘瑾当政期间,只要京官出京办事,回来后必得向刘瑾行贿,若有不服从的,刘瑾便百般整治。据明史记载,当时的右副都御史冒政为官清廉,在一次出巡宁夏后不向刘瑾纳贿,刘瑾便将其逮捕下狱,罚俸3000石,直到刘瑾倒台后才得以复职。

在这种环境下,京城官员自然是战战兢兢,外出公干竟然成了倒霉差事。正德二年,兵科给事中周钥出巡淮安,淮安知府赵俊承诺借给他一笔银两,好让他回京应付刘瑾。但周钥离开前,赵俊又突然反悔,无计可施的周钥居然在回程途中自杀。因为无钱行贿,一位朝廷官员居然能够自尽,刘瑾敛财手段之毒辣可见一斑。

广开才路

除了公然索贿之外,刘瑾在其他方面也称得上财源广进。正德皇帝即位后,刘瑾屡次升迁,直至当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每次面见皇帝汇报工作时,刘瑾必然挑选皇帝正玩得开心的时候,正德皇帝厌烦他打扰,说:"什么事都来烦我,要你是干什么的?"挥挥手就打发了他。有了皇帝的金口玉言,自此之后,刘瑾就开始独断专行,凡事自己说了算,反正皇帝大印握在手里,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掌握大权之后,刘瑾把许多官场的"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正德元年,右都御史刘宇找到刘瑾,一出手就是一万两银子。这个时候,刘瑾还没见过什么世面,看见白花花的银子后乐开了花,连说:"刘先生何厚我!"没多久,刘宇就提升为左都御史,后来又当上了兵部尚书。从此之后,刘瑾发现了卖官的好处:既能够大把捞钱,又能够培植党羽,何乐不为?

于是开始大肆卖官鬻爵,一时间,从内阁到六部尚书,刘瑾党羽遍布朝野,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搞得朝廷内外乌烟瘴气、一地鸡毛。在卖官之外,刘瑾还把手伸到了漕运、盐政、科举等各个方面,只要能够敛财的地方,必有这位公公的影子。

明史中记载,正德三年的一场武官会试中,因为武状元和六十多位中榜的武官都没有向刘瑾行贿,刘瑾居然将这些原本是军官的人全部安排为普通士兵,而边关的守将害怕得罪刘瑾,居然不敢接纳他们,使得这些预备军官"大窘,侪于戍卒,不聊生"。直到刘瑾被查办后,这些人在被重新起用。

欺世盗名

银子捞多了,刘瑾心中自然也有些害怕,因为正德皇帝虽然不理政事,但却不是个傻子,一旦回过神来,刘公公随时都要倒霉。于是,在其手下张彩的劝说下,刘瑾掀起了一场自导自演的"反贪风暴"。第一个撞到枪口上的是御史欧阳云等十几名官员。说来也冤,这些官员原本是按照刘瑾的规矩主动来上贡的,哪知道刘公公突然变得清正廉明、铁面无私起来,将这些人统统揭发,挨个都治了罪。

更搞笑的是,刘瑾居然还装模作样地派出大批手下到各地去检查府库。这时,各地府库的银子都在刘公公的家里堆着,自然都是亏空,于是,地方官员们又忙不迭地向百姓大肆搜刮,补充库银,闹得民不聊生,怨气沸腾。刘瑾的手下还趁此机会打击报复、聚敛财物,查办大量地方官员,逼得有些官员只得变卖家产和子女,才能逃过一劫。

除此之外,刘瑾还搞出了一套"变法措施",多达八十余条。在大肆修改朝廷成例之外,刘公公还很关心百姓生活,要求"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弄得"时人侧目",成为一时笑柄。想当个清官能臣还当不成,估计刘公公的心里也是郁闷的很。

恶贯满盈

夜路走多了,总会撞见鬼。即使刘瑾权势熏天,终究也逃不过算总账的那一天。正德五年,三边总制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在出兵平定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时,结成了扳倒刘瑾的政治同盟。得胜回京后,张永趁觐见的机会,在正德皇帝面前陈述刘瑾的种种不法行为,以致跪地痛哭。受到震动的正德皇帝立即下令逮捕刘瑾,还亲自抄了刘瑾的家。

正德皇帝刘瑾家中抄出大量金银珍宝之外,还发现了玉玺、玉带等大量违禁的物品,并在刘瑾随身携带的扇子中发现了匕首。在发现刘瑾随身携带凶器进宫的证据后,正德皇帝大怒:"奴果反!",立即下令将刘瑾凌迟处死。正德五年四月,刘瑾被绑到法场,施以凌迟之刑。行刑的时间持续了整整三天,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刀。

据记载,当时京城曾受过刘瑾之害的官员和百姓,纷纷争抢刘瑾的肉,用来祭祀受害者。这位权倾一时的大太监,终于还是变成了一个"杀千刀的",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从小玩到大的太监刘瑾朱厚照,为何对刘瑾严惩不贷?

第一:刘瑾其实不姓刘,他姓谈,很小的时候就被朱厚照的父皇宫里的太监刘顺收养了,所以改姓为刘,也当了太监。后来到了太子朱厚照的身边伺候,成了朱厚照的贴身伺候太监刘瑾是一个心机很深的人,他想得到荣华富贵,所以他就十分尽心的伺候朱厚照。他知道,只要自己得到了朱厚照的欢心,以后朱厚照当了皇帝,他就会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果然,在朱厚照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离不开刘瑾的伺候了。刘瑾也因为这样,一路升官,坐到了掌印太监的位置,身边还有着很多讨好他的人。后来朱厚照当了皇帝刘瑾耍手段让朱厚照不理朝政,所以刘瑾更是大权在手。

第二:刘瑾有了权力之后,便更加不知道收敛,大肆敛财。他还为了受到贿赂名正言顺的创造了贺印钱、拜见礼以及谢礼的名头,收到了很多的钱财。在后来刘瑾被抄家的时候,竟然搜出了两千万两的黄金,两亿两的白银,各种数不清的古董字画,房产土地。

第三:刘瑾不但创造了敛财的名头,还首次开了罚款的先例,来对待那些失职和贪腐的官员,有些官员被罚的连饭都吃不起。刘瑾还改进了杖刑,被杖刑的时候必须脱掉衣服,所以有些大臣直接就被打死了。他还发明了一种很重的大枷,专门用来对付那些弹劾他的人,使得有些言官被活活的重死。

第四:这时候的刘瑾已经站在了权力的高峰,所以竟然还动了造反的念头。但是这时候以刘瑾为首要的集团内部也出现了矛盾。最后朱厚照决定彻底的审查刘瑾,然后就在刘瑾的家中搜查到了伪造的玉玺、玉带等等谋反的东西。所以不能容忍有人想要夺走他的皇位的朱厚照,就将刘瑾凌迟弄死了。

相关推荐:

毛主席派江青参加土改,她说:“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态度坚决

胡宗南52岁娶戴笠情人:苦等了七年

揭秘:乾隆生母是谁?为何文人喜好编造他的身世

曹操割发代头,是以身作则还是逍遥法外?

刘备卖草鞋的故事 英雄不问出身的草根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