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徐寿:天下第一巧匠,启蒙了中国近代科学史 是曾国藩最为倚重的大清科学家

发布时间:2014-09-09 栏目:专题 投稿:失眠的路人

徐寿是清末著名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在中国,系统地介绍近代化学的基础知识大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这一方面,徐寿做了重要的工作,许多科学史专家都公推徐寿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

徐寿,号雪村,181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虽5岁丧父,但他的母亲仍对他要求十分严格,望他日后高中状元,讨个官做。所以自幼聪颖的徐寿,不但饱读诗书,还对这些古文有许多自己独特见解。无论是母亲,还是外人,都对他赞不绝口。然而,在旧式的“童子举”中,他竟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不久后,母亲的去世,也让他更加痛觉学习八股文的无用。在这之后,他便毅然放弃了“应试教育”和科举当官的打算,开始通往“经世致用”之学——科学。那时根本没有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而徐寿更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家”。

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与现代的科学理念完全相符。他求知若渴地翻遍历代的科技典籍和西方科技著作,更是推崇“究察物理,推考格致”的求实精神。为了求实,他曾自制过指南针、炮用象限仪、甚至是结构极其复杂的自鸣钟。此外,他还研究制造出好几种古代乐器。而这几种古代乐器。也带领着徐寿通往了更宽广的科学之路。

一天,他在县城修理一架七弦琴的时候,当地举人华翼纶在一旁观看,觉得徐寿是可塑之才。于是将他邀请到自己家中,介绍与自己的两个儿子华蘅芳和华世芳相识。在当时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能学到的科学知识实在有限。所以徐华两人也结伴,到处寻找“科技发烧友”,只要弄到一本科学书就互相传抄,学习新知识和互相交流。

徐寿与华蘅芳一起来到上海,拜访了对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都有研究的近代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在上海购买了《博物新编》等一些国外科技译作,还采购了一些物理实验的仪器。回到无锡后,徐寿自己仔细研习,他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实验。

为了攻读光学,因为买不到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用来观察光的七彩色谱。他发奋攻读,很快掌握了许多物理学知识。那时,他还认真研读了《博物新编》中关于现代蒸汽机原理,甚至经常跑到西洋人的轮船上,探究其造法。在那个闭关锁国、封建落后、民智不开的清朝,徐寿的“奇技淫巧”完全是异类,更是引来不少关注。很快,徐寿等人的事迹也传到洋务派曾国藩耳中。

1860年,在太平军攻打苏南地区时,有两个兵丁闯进徐寿家中强索银圆。因为没能如意,竟然挥刀砍向徐寿的后颈,顿时皮开肉绽,鲜血喷涌,脑后的辫子都被生生砍断,所幸没有丧命。徐寿的儿子上前夺刀,也被砍断右臂,落下残疾。经此劫难,徐寿再也不愿在家乡逗留。1861年秋,恰逢两江总督曾国藩招募人才筹办安庆内军械所。

第二年初,华蘅芳和徐寿以及徐寿的儿子徐建寅应曾国藩的邀请前往,从事机械制作的研究,专办制造事宜。曾国藩见外国船舰在中国横行无忌,而中国对他们毫无办法抵御,十分担心。而当时洋炮和兵船都是非常昂贵的,曾国藩决定召集能工巧匠、技术高手自己试行制造徐寿父子和华蘅芳等人先是合作制成了蒸汽机。他们没有图纸,也没有什么资料,手头只有《博物新编》这本书上的一张蒸汽机略图。他们就到停泊在安庆长江边的一艘外国小轮船上仔细观察。

完全白手起家,但徐寿还是表现得信心十足。首先关于轮船的核心技术蒸汽机,徐寿早已从西方的机械书中烂熟于心,设计图跃然纸上。就算没有任何进口零件,但徐寿自己本身就是个手艺人,像蒸汽机所有的零部件,他都能凭锉刀一个个锉出来。而擅长数学的华蘅芳,则在测算、绘图,配置动力等方面给予他帮助。3个月后,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台蒸汽机诞生。

1964年,徐寿等人完全不假西方人之手,制造出了完全国产的“黄鹄号”蒸汽船。当“黄鹄号”试航完毕靠岸时,曾国藩徐寿、华蘅芳等人赞不绝口道:“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黄鹄号长约18米,排水量45吨,木质外壳,主机为斜卧式双联蒸汽机,每小时可行约12.8公里。第一艘蒸汽船的问世让清朝廷非常振奋,同治皇帝御赐给徐寿一块“天下第一巧匠”的牌匾。

但是徐寿并不以为荣,反而是将这块牌匾收着,不以示人。因为在他看来,轮船早已在世界各地穿梭了近半世纪,大清还关门自称第一,洋人看了是笑话。后来徐寿又陆续参与了惠吉、操江、驭远等更大规格舰船的制造曾国藩给予徐寿丰厚的待遇,任命他为主官属下的佐吏“主簿”一职,但是当时归根到底还只是将他看作是一个匠人。

就在“黄鹄”号轮船建成并且引起世间轰动时。徐寿曾向曾国藩建议四件事:开煤炼铁,自造大炮,操练水师,翻译西书。可是曾国藩却回信斥责“不得要领”,还教训他专心加速制造轮船,不要妄论其它事情。在清朝廷大员眼中,像徐寿这样的科技人员只是一种为我所用的雇佣关系,而不是可以参与谋划重大决策的官员。

徐寿见在曾国藩那里碰了钉子,便转而专心翻译西方书籍的工作。因为每当想起初读《博物新编》的心情,他都想把这种“开眼”和“穿越”的感觉,传递给更多的人。被曾国藩拒绝,他就迂回地找到江南制造局会办的冯骏光和沈宝靖。他用试探的口气,以“小试”之名,提出先翻译几本西书,看看效果。这个既不会得罪曾国藩大人,又能开始译西书的“曲线译书法”,自然也得到了冯、沈二人的同意。

就这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徐寿担任总管。为了更好的翻译西书,徐寿高薪聘来了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伟烈亚力等人负责口译。而徐寿、徐寅成、华蘅芳等熟悉西方科技中国人则负责理解,形成文字。其中,英国人傅兰雅原先是圣公会海外传教士,他少年时期就对中国十分向往。傅兰雅受雇任江南制造翻译馆译员,前后达28年,翻译科学技术书籍110多种。他以传教士传教布道一样的热忱和献身精神,向中国人介绍、宣传科技知识,以至被传教士们称为“传科学之教的教士”。在把近代科技知识输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做出很大的贡献。

另一位加入翻译馆的传教士伟烈亚力在西学东渐,传播西学的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成为著名的汉学家。徐寿他们与西方学者合作,翻译出《汽车发轫》以及中国最具史料价值的矿物学文献《金石识别》、介绍几何制图方法的《运规约指》等大批实用的书籍,得到相关业界的一致赞扬。来曾国藩看到徐寿他们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也改而称赞“该局员等殚精竭虑,创此宏观,实属卓有成效。”并且奏请朝廷给予奖励。

翻译馆的工作中,徐寿傅兰雅合作最为紧密。傅兰雅参与翻译西方书籍占到一半以上。徐寿也是中方人员中唯一坚持长期译作的学者。徐寿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那篇论文,就是由傅兰雅译成英文的。

徐寿中国近代化学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启蒙者的作用。他与傅兰雅合作,翻译了《化学鉴原》等书,系统地介绍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求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中西化学材料名目表》,加上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合称《化学大成》。将近代西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以及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特别有意义的是,在翻译中,他发明了音译命名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的方法。就是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例如,对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钠、钙、镍、锌、锰、钴、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这个科学而且实用的命名法一直在沿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徐寿祖孙三代均参与了西方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并且成就卓越,著作颇丰。许寿一生翻译了26部书籍,加上专论等文献共290万字。徐建寅译著24部,共170万字。徐寿三儿子徐华封译著4部,校书8部,近220万字。徐寿的两个孙子也参与了这项工作,译著达到数十万字。

徐氏家庭的译著文笔流畅易懂,其中多半是科技著作,有一部分是兵工方面的。后来日本人也来中国求购这些书籍,以至中日两国有很多科学名词都是彼此相通的。徐寿的次子徐建寅,一位在许多科技领域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甚至为国家的兵工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1900年,他应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邀请到湖北汉阳钢药厂总办研造之事,几个月就制成了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代无烟火药,打破了洋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1901年3月,因火药发生意外爆炸不幸遇难,年仅57岁。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殉难于事业的科学家。

1874年,徐寿傅兰雅等人在上海创建了一所格致书院,向中国民众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是中国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普教育机构,是专门研习“格致”之学的。“格致”的意思,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格致书院的主旨是: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1879年书院正式招收学生,开设了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等课目。书院还定期举办科学讲座,讲课时配有实验表演,深入浅出,而且十分生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中国兴办近代科学教育的先行者。

其实刚开始英国的董事会,是想在上海开办一个像大英博物馆一样的科技展览机构。但是在徐寿的坚持下,才建成了“工业技术学校”的模样。为了不让这所科技学校流产,徐寿当时还捐出了1000银元。此外,他继续发动北洋大臣李鸿章拨国库1000银元,各界才纷纷响应凑齐7700银元,使书院脱离了财产危机。他们还创办发行了我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格致汇编》,介绍了很多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起到了向国人传播近代科学技术的作用。

徐寿一生将全部心血倾注于国家的科学教育及科学宣传普及事业上。他不图科举功名,不求显官厚禄,兢兢业业地致力于引进和传播国外的科学技术,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关推荐:

酷吏张汤:腹诽罪的发明者 权力比丞相还大,先被抄家,后又被平反

刘备怎么死的?揭秘历史上刘备的死因

解密诸葛亮为何重视马谡:因其与马良的良好关系

刘备委以马超高官为什么张飞却能沉住气?

雍正既然已经登上帝位,为何还要逼死八阿哥允禩